摘要:最近上网刷新闻时,你有没有感觉中美关系的报道越来越像一部惊悚片?德国媒体近日爆出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观点:中美两国似乎已经不再思考如何避免战争,而是在计算战争可能在何时、因何事爆发。
最近上网刷新闻时,你有没有感觉中美关系的报道越来越像一部惊悚片?德国媒体近日爆出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观点:中美两国似乎已经不再思考如何避免战争,而是在计算战争可能在何时、因何事爆发。
难道真的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地步?中美关系到底怎么走到今天这个局面的?战争的阴影是否真的越来越近?作为两个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他们的较量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把中美关系比作一段恋情,那这30年简直是从热恋直接跳到离婚边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两国还挺和谐的。那时候《老友记》风靡中国,耐克和肯德基成了中国年轻人的时尚标志,而"Made in China"的商品也堆满了沃尔玛的货架。
数据说话:1990年,中美贸易额不过169亿美元,到2022年猛增到6905亿美元,增长了近41倍!这种经济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曾经被称为"经济版MAD"(相互确保摧毁)——谁也不敢轻易翻脸,因为都会伤及自身。
但从2010年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转向。随着中国GDP从2000年的1.2万亿美元飙升到如今的18万亿美元左右(接近美国的75%),美国开始坐不住了。原本美国人以为中国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西化",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这是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的原话),结果发现中国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
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贸易战,一开始征收34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后来越征越多。到了拜登时代,虽然修辞变得柔和,但政策实质并没太大变化。2022年10月,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实施了全面限制,被称为"最严芯片禁令"。
中国这边也不甘示弱。从大力发展"国产替代",到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再到坚决应对南海、台海问题,处处显示出不再"韬光养晦"的姿态。
想了解中美关系的温度计,得从三个主要战场看:经济战、科技战和地缘战。
先来看经济战。那句"中国是世界工厂,美国是世界银行"的老话已经过时了。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8.3%,到2022年已经超过30%,美国则从26%下降到16%。这种"地位倒挂"让美国十分不安。
2023年,美国贸易逆差仍然高达9623亿美元,其中对华逆差占了近三分之一。科技战更是一言难尽。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半导体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达到全球的35%。虽然在高端芯片上仍有差距,但追赶速度惊人。
华为从被"断供"到推出麒麟芯片,再到发布搭载国产操作系统的手机,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任务。这让美国人相当紧张——他们发现制裁不仅没"卡死"中国科技发展,反而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地缘政治方面,台海和南海成了最危险的"火药桶"。2022年佩洛西访台事件后,解放军在台湾周边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军演。据台湾方面统计,2023年解放军军机绕台次数比2021年增加了近一倍。
南海这边,2023年中美军舰"近距离接触"的事件发生了12次,比2022年增加了50%。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防预算约为2250亿美元,虽然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8860亿美元),但增速多年保持在7%左右,而且这还不包括一些可能被"藏"在其他预算里的军费开支。
海军力量上的较量特别引人注目。2023年初,中国海军舰艇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达到350艘左右,而美国约为293艘。当然,美国航母和大型舰艇的吨位和火力仍占优势,但中国的造舰速度令人咋舌。2023年一年,中国下水的军舰总吨位就相当于整个英国皇家海军的规模。
空军方面,中国正在加速推进隐形战机发展。歼-20已经服役,据说还在研发更先进的第六代战斗机。美国则在加紧更新F-35机队,同时投入巨资研发B-21"突袭者"隐形轰炸机。
核力量虽然中国数量远少于美国,但近年来扩张迅速。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内蒙古和甘肃新建了超过300个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这让美国战略司令部大为紧张。
这种军备竞赛背后,是中美都在为可能的冲突进行准备。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军队正在进行针对台海和南海的实战化训练,而美国则在菲律宾、关岛等地加强军事部署。
说了这么多紧张局势,你可能会问:既然关系这么差,为什么还没打起来?除了核武器的相互威慑,经济互依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中美都在尝试"去依赖",但现实是双方经济仍深度交织。2023年,美国仍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今年中美贸易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每月4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
手机行业是个典型例子。iPhone虽然是美国设计的,但95%以上在中国组装。如果中美关系彻底断裂,苹果一年可能损失上千亿美元的收入。同样,中国的华为、小米等公司也需要美国的芯片设计技术和软件。
汽车产业链更复杂。一辆普通汽车有3万多个零部件,分布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生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电池生产国,控制着80%以上的关键矿产加工能力。美国想完全"脱钩"几乎不可能。
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就像两个人拴在同一根绳子上爬山,你摔下去我也会跟着掉。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如果中美全面"脱钩",全球GDP可能减少1.5%到3%,相当于1到2个意大利的经济规模。
听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情况挺悲观的。但我想说,虽然德国媒体提到中美正在考虑战争可能性,但这不等于双方真想打仗。
军事上有句老话:想要和平,就要准备战争。各国军方的工作本来就包括规划各种可能的冲突场景,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美国五角大楼有专门针对全球各种假想敌的作战计划,包括对超级大国、地区强国甚至朋友国家的应对方案。中国军方同样有各种战略预案。
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确实在升级,但两国领导人都明白战争的代价有多高。2022年,中美元首在巴厘岛会晤时明确表示要"管控分歧"。2023年,两国高层也保持了频繁沟通。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500强CEO中有86%认为中美虽然关系紧张,但不会走向军事冲突。他们的理由是:两国都太理性了,而且有太多共同利益。
历史告诉我们,大国之间的竞争是常态,但不一定要以冲突收场。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比现在的中美关系紧张得多,但最终和平过渡了。
德国媒体的观察有一定道理——中美确实更多地在考虑冲突的可能性。但两国都足够理性,明白战争对谁都没好处。这种"准备最坏情况"的态度,恰恰是为了防止最坏情况发生。
来源:科普启示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