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容燕,不见有用轻字者。既然是“筑爱巢”的春燕,不妨直接用“春燕”。倘若不愿完全与题目重复,用“新燕”也极好,白居易就有“谁家新燕啄春泥”句嘛。
般阳诗词通讯 第171期
淄川诗词学会主编 2025年5月10日
本期编辑 蒲先和
本期目录
一 研讨 《平水韵》中“思”字、《中华通韵》中“教”字的平仄
二 评诗改诗
三 论文欣赏
本期内容
一 研讨
仔细阅读下面两首诗,并回答问题:
1. 思字,在诗中应读平还是读仄,为什么?
2.教字,在诗中应读平还是读仄,为什么?
春寒(通韵)
桥畔雪残冰覆塘,春来不见柳梢黄。
东君有意压红杏,且教寒梅候海棠。
朱水湾清明诗会
阳春三月万枝新,节至清明聚远村。
曲颂歌吟怀烈士,桃红柳绿敬前尊。
一篇出塞响天外,八女投江滚泪痕。
多少情思追不尽,初心铭记慰乾坤。
二 评诗改诗
(一)春燕(通韵)
轻燕衔泥筑爱巢,穿梭堤岸乐逍遥。
农房檐下留双影,育女生儿尽苦劳。
简评:
1. 形容燕,不见有用轻字者。既然是“筑爱巢”的春燕,不妨直接用“春燕”。倘若不愿完全与题目重复,用“新燕”也极好,白居易就有“谁家新燕啄春泥”句嘛。
2. “穿梭堤岸”,画面灰暗,何不将“堤”字改为“柳”?燕子“穿梭柳岸”给人的视觉感受,肯定胜于“燕穿堤岸”。
改后为
春燕(通韵)
新燕衔泥筑爱巢,穿梭柳岸乐逍遥。
茅屋檐下留双影,育女生儿尽苦劳。
(二)流苏树下接学童
悦耳童声诵韵诗,流苏堆雪绽新姿。
倾心最是玲珑蕊,相守门前不负期。
简评:
1. 题目中的“接学童”三字,通篇都没有体现,写的只有学生和流苏树,不如干脆将题目改为《校门前流苏树》更合实际。
2. 无论题目改与不改,首句都离题远了,改后以“流苏”为主题,可将其改为“相伴学童读古诗”,直接将流苏引入主题。
3. 第二句描写流苏花开出现的有点“早”了。早了,往下便不好写,所以第二句俏皮一点,问流苏天天同学生一起读书,升到几年级了?
4. 第三句“玲珑蕊”不当:既有花“堆雪”,何来玲珑?
5. 末句“不负期”三字可用,但不是“相守门前”,而是春来按时花开。
原诗改作:
门前流苏树(通韵)
相伴学童诵古诗,可知升到几年级?
赏心最是春风过,白雪堆头不负期。
(三)沈家河油梗节抒怀(通韵)
沈府云深醉客心,拈花簪鬓敞春襟。
蒲公两度传薪火,古巷千年留印痕。
致富经书头雁领,耕烟絮语孝风存。
三和溪畔柳摇碧,文脉潺湲到晓岑。
简评:
1. 题目中“抒怀”二字大可不必用:写抒怀自然是
抒怀,不写抒怀其实也是抒怀(不抒怀,写诗做什么),不如不写。
2. 首句“云深”二字欠当。贾岛有“云深不知处”,
杜牧有“白云深处有人家”,写的都是山中人家,“沈府”不符合条件。故而“云”字应改作“深”字:庭院深深深几许,才是描写官宦人家深宅大院比较恰当的词语。
3.晓,天刚亮;岑,小而高的山。文脉潺湲到“晓岑”,有凑韵的嫌疑。
改后为:
沈家河油梗节(通韵)
沈府深深牵客心,拈花簪鬓敞春襟。
蒲公两度传薪火,古巷千年留印痕。
致富经书头雁领,耕烟絮语孝风存。
三和溪畔柳摇碧,文脉潺湲到庶民。
(四)观和庄油菜花
油菜花开春正饶,和庄美景物华娇。
弦琴碧海香浮野,鼓乐晴空人涌潮。
画阁长廊京韵奏,云间曲水笑声飘。
一时我欲留清影,又恐诗情忘玉箫。
简评:
1. “弦琴”虽然有“弹琴”一解,但生僻,显然是为了同“鼓乐”对仗才使用的。不如改做“琴弹”,对句“鼓乐”改作“鼓奏”易于理解。
2. 第五句末三字“京韵奏”中“奏”字重复,可改作“送”。
3. 第七句“我欲留清影”,画面模糊,改做“美眉作态留清影”,画面则灵动些,也更符合事实。
4. 第八句“诗情忘玉箫”不合道理。刘禹锡有“便引诗情到碧霄”句,我们不妨改作“激起诗情入九霄”。
改后为:
观和庄油菜花
油菜花开春正饶,和庄美景物华娇。
琴弹花海香浮野,鼓奏晴空人涌潮。
画阁长廊京韵,云间曲水笑声飘。
美眉作态留清影,激起诗情入九霄。
论诗化聊斋如何抓住和抓准主题思想(有删节)
杨广旭
摘要:《聊斋志异》这部小说,故事近五百篇,内容庞杂,涉猎广泛,富含哲理。诗化聊斋,就是用诗的语言把聊斋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表现出来,尤其是主题思想的诗化更为重要。达到弘扬正气,抑制邪风的作用。
赵玉霞老师在她选编的《聊斋故事》序言中讲到: "《聊斋》故事神奇、曲折、好听、吸引人;《聊斋》故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聊斋》故事千奇百怪无不折射世间百态;《聊斋》故事将真善美、假恶丑展示给我们看;《聊斋》故事富含哲理,开启心智,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既然《聊斋志异》内容“千奇百怪”,无不“折射世间百态”,并且“富含哲理”,那就肯定了,每一篇故事都有他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和意图。而这种“观点和意图”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对话和事物的发展来体现的。主题思想可以是对人性、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的深入诠释,也可以是对某种价值观、道德观的探讨和表达。通常被称为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
所以,在"诗化聊斋"的作品中,抓住和抓准主题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在短短几十个字的诗词中,既要描写故事情节,又要体现主题思想,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读、多思,别无良法。
举例说明:
一、《义鼠》
两只老鼠跑出洞,碰到一条蛇,蛇把一只老鼠吞了,另一只站在远处,两只愤怒的眼睛叮着蛇。那蛇吃饱了肚子,蜿蜒爬进蛇洞。身子才进了一半,没提防,老鼠迅速窜过来,咬住蛇的尾巴。蛇发怒了,倒退出洞,老鼠一松口,逃得无影无踪。蛇追不上,回来再进洞,老鼠又跑来,像先前一样咬蛇的尾巴。蛇再退出,老鼠又跑了。反反复复多次,闹得蛇没有办法,只得爬出来,无可奈何地将死鼠吐在地上,然后进洞去了。
老鼠跑过来,对着同伴的尸体"吱、吱"叫着,像是在哀悼哭泣,然后叼起死鼠走了。
一只老鼠被蛇吞,另一只不但不逃走,反而站在远处,非常愤怒地瞪着蛇,这是有勇的表现。
反复咬蛇的尾巴,直到蛇把死鼠吐出,这是有谋的表现。
对着同伴的尸体"吱、吱"叫着,然后叼起死鼠走了,这是有情有义的表现。
所以,这篇故事的主题思想是这只老鼠"有勇有谋,有情有义"。
岳崇刚老师写的七绝《义鼠》非常好:
目睹兄弟被蛇吞,怒气冲天自奋身。
巧妙周旋咬蛇尾,夺尸葬友似亲人。
“怒气冲天自奋身”是勇,“巧妙周旋咬其尾”是谋,“夺尸葬友似亲人”是有情有义。
短短二十八字,就把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勇有谋,有情有义"都表现出来了。
二、《蛇人》
一人耍蛇为生,他有二条蛇,大的叫大青,小的叫二青。后来大青死了,二青领回来一条小蛇,叫小青。二青额头上长着一个红点,它灵敏驯服,盘曲表演,总让人很满意。后来,二青长大了,耍蛇人将它放入东山中。
二青在山中,打柴人经常见到它。过了几年,二青长到好几尺长,碗口来粗,渐渐地追逐行人,行人们互相告诫,没人敢在这个地方走了。
一天,耍蛇人路过这里,突然窜出一条大蛇,行走如飞,呼呼生风,耍蛇人撒腿就跑。当大蛇快要追近时,他回头一看,蛇头上有个红点,才明白是二青。他放下担子,高声大叫:“二青,二青!”那条大蛇立刻停下,盘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当年表演一样。过了一会,耍蛇人让二青带小青回深山,并嘱咐说“深山里并不缺少吃的,不要骚扰来往的行人,以免遭受上天的惩罚”。从此,行人经过这里,就像以前一样平安无事。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是二青这条蛇"通人性、懂友谊、听人劝、不再伤人"。
这样的品行世人又能做得怎么样呢?
杨升发老师的七律《蛇人》写得非常好。
呈才献技走天涯,敎化小龙尤可夸。
久阵因成元老手,初培直似大方家。
重逢难舍交情厚,相送规箴别语嘉。
不睬忠言不如物,恩将仇报是人渣。
短短八句诗就将蛇的“通人性、懂友情、听人劝、不再伤人”表现出来了。并直言不讳地讲道“不听忠言,恩将仇报”就是道德败坏、品质不好的人渣。真是一针见血。
三、《牧竖》
两个牧童走进山里,来到狼窝,各自抓住一只小狼,分别爬上相隔几十步远的一棵树上。时间一长,大狼回来了,不见小狼的影子,样子十分焦急。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耳朵和蹄子,小狼大声嗥叫,大狼听到叫声,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嗥又爬又抓。这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戳弄手中小狼,小狼大声嗥叫,大狼听到,便舍弃这棵树,跑到那棵树下,又嗥又爬又抓。一会儿那边小狼又嗥,大狼又跑到那边,反复几十次。慢慢地越跑越慢,最后气息奄奄,倒地而亡。
这篇故事讲了二个问题,一个是两个机智勇敢的小牧童,抓住老狼爱子的特点,令其疲于奔命,终至死亡。二是讲了伟大的母爱,何惜生命,舍命护子。
二者相交,可以看出,故事的主题是"伟大的母爱,何惜生命"。
杨广旭写的词非常好。
鹧鸪天•《牧竖》
何处传来嗥叫声?山中野兽正发疯。抓爬两树肝肠碎,往返千回神鬼惊。 牧童小,计谋成,老狼气断赴阴冥。世间母爱知多少?护子之心忘死生。
用最后两句点明主题:世间母爱知多少?护子之心忘死生。
以上举了三个例子,说明了在"诗化聊斋"中抓准和突出主题思想的重要性。
《聊斋志异》这部小说以其简洁富有韵味的语言,充满奇思幻想、富含哲理的故事,使读者能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总之,“诗化聊斋”应抓住主题。反之,就失掉了"诗化聊斋"的意义。
来源:潇洒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