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拉响的警笛并不是为了奔赴急救现场,而是方便车上人员前往景区拍照打卡。当他们的行为被人制止,态度傲慢,言辞冲动,更是让人难以想象,这居然是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生命之舟”的通道上,容不得任何杂质!
在西藏墨脱这条被誉为“中国最美天路”的公路上,一辆悬挂海南琼B牌照、印有“经纬航空医疗急救站”字样的救护车,以刺耳的警笛声划破山谷的宁静。
然而,拉响的警笛并不是为了奔赴急救现场,而是方便车上人员前往景区拍照打卡。当他们的行为被人制止,态度傲慢,言辞冲动,更是让人难以想象,这居然是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
这一荒诞场景被游客拍下并曝光后,迅速引发全网愤慨。而当事人的背景,也被网友们扒了出来,果然不简单……
4月12日,自驾游客张先生(化名)在墨脱公路,首次为这辆鸣笛的救护车让行。按照当地“双进单出”的限行政策,道路十分狭窄拥堵,但听到警报声的司机们仍纷纷避让,为“生命救援”让出通道。
然而,当张先生抵达雅鲁藏布大瀑布景区时,竟发现这辆救护车停靠在观景点,车上两男一女未穿工作服,反而一身休闲装,悠闲拍照。
更令人错愕的是,这辆车在后续路段再次拉响警报,强行超车。感到不对劲的张先生,当然不想让行,于是直接将其拦下质问。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被游客质问时,车上人员态度极为嚣张,甚至公开放话自己的行为“归公安机关管,不归你们管”。
如此嚣张的态度,根本不像一个医护人员该有的素质,尤其是公车私用的情况下,不仅没有丝毫的悔改,反而口出狂言,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游客报警后,墨脱警方迅速介入,在警方的调查下,发现这辆车根本就不是急救用车,而是一种民营的医疗转运车,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权力安装警报器。对此,警方直接拆除其违法加装的警报器,并对涉事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和教育。
三亚市卫健委后续通报显示,涉事车辆隶属民办企业海南经纬航空医疗急救服务有限公司,长期派驻西藏用于非急救转运。该公司已经被责令停业整顿,旗下所有车辆接受排查,并依法从严查处。
涉事人员的身份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愤怒。网友通过社交媒体扒出,其中一名男子为经纬航空医疗西藏站负责人,曾参与地震救援工作。
这种将职业光环与特权滥用混为一谈的行为,暴露出部分从业者对公共职责的漠视。正如评论所言:“抗震救灾的经历不是免死金牌,救护车的顶灯也不是个人便利的通行证”。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监管体系的漏洞。涉事车辆虽为民办企业所有,但其作为特种车辆的管理本应严格。然而,该车却能长期跨省派驻,并在非紧急情况下随意使用警报器。
部分企业将救护车视为营利工具,将非急救用车进行私自改装,而非法改装、违规使用警报器的成本极低,难以形成震慑。
救护车警报声的本质,是公众与急救系统之间的“社会契约”。每一次让行,都是普通人对生命权的集体敬畏。
然而,此次事件中,特权滥用者正是利用这种善意,将“生命通道”异化为“旅游VIP通道”。有游客直言:“以后再听到警报声,我可能会犹豫几秒——谁知道是不是又一个假急救?”
这种信任裂痕的后果极为严重,真正的急救任务可能因公众迟疑而延误,社会互助的文明共识也可能被逐步瓦解。
更值得警惕的是涉事方的“理直气壮”。面对质疑,车上人员不仅以“正规救援队”自居,还试图以“投诉处理民警”等方式反制监督。
这种将公共权力私有化的心态,暴露了个别机构,将社会责任感让位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正如网友评论:“如果连救护车都能公器私用,还有什么特权不敢践踏规则?”
事件发生后,三亚卫健委的快速处置值得肯定。但是拆除警报器、罚款200元的措施,相较于其对社会信任的损害,显然威慑不足。
民办医疗公司虽具营利性质,但仍需恪守医疗伦理。应建立行业准入标准与职业道德培训体系,杜绝将救护车降格为“医疗出租车”。
墨脱公路上的这辆救护车,映照出人性中自私与规则的博弈。当警报声沦为旅游摆拍的背景音,损害的不仅是公众信任,更是急救系统赖以存在的道德根基。
事件中,游客的较真与警方的快速响应,让我们看到公民监督的力量;而企业的整顿承诺,则为行业敲响警钟。
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更依赖每个个体对规则的敬畏。救护车的警报声,应当永远与生命赛跑,而非为私利鸣锣开道。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次为救护车让行的选择,始终坚定如初。
信息来源于:央广网 2025年5月13日 关于“三亚通报救护车在墨脱拉警报开道旅游”的报道
信息来源于: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2025年5月14日 关于“评论丨救护车拉警报器开道旅游,公器私用还敢放言“不归你管”?”的报道
信息来源于:南方都市报 2025年5月13日 关于“海南牌照救护车在墨脱违规拉警报开道,被整改!警方称已处理”的报道
信息来源于: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2025年5月13日 关于“三亚卫健委通报“救护车拉警报器开道旅游”详情:涉事公司被停业整顿”的报道
来源:银河绘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