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这么大,不排除有个别现象,比如资料记载贵州地区有过这事,大型机械买了十年,因为山区地形不匹配,压根用不了,一次没用过闲置放着生锈报废,后来当废铁卖了。也不排除真有耕牛宰了分了的极端现象,但是拿个别现象当主流现象来说事,就成了片面之词的谣言。
网上有的人说包产到户后,农民都争着分集体财产,耕牛杀了分了,农机拆了卖了,而且越传越神,俨然成了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事实是不是这样?
中国这么大,不排除有个别现象,比如资料记载贵州地区有过这事,大型机械买了十年,因为山区地形不匹配,压根用不了,一次没用过闲置放着生锈报废,后来当废铁卖了。也不排除真有耕牛宰了分了的极端现象,但是拿个别现象当主流现象来说事,就成了片面之词的谣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数据,全国耕牛存栏数据1978年全国耕牛存栏量5233万头增加到1984年的6196万头,6年间增长18.4%。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说法,解散人民公社耕牛都宰了卖了,怎么耕牛总数还在一直增长?
安徽滁州1980年耕牛价格比1978年大幅上涨了47%,这说明农民更需要耕牛导致价格上涨,农民更倾向于购买、繁育而非宰杀。包产到户后农民对耕牛需求激增,都当成宝贝疙瘩,哪个农民会愚蠢到宰耕牛?
小岗村所在的安徽凤阳1978年全县耕牛存栏量3.2万头,1984年增至4.1万头,增长28%。四川广汉是全国最早包产到户试点,1979年推行包产到户后,耕牛存栏量从1.1万头增至1983年1.6万头,增长45%,农民通过“联户养牛”解决了单户养殖成本问题。
从这些全国和地方数据看,耕牛作为核心生产资料,在包产到户后,反而因为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而更受重视,全国总量持续增长,所谓宰杀分肉是个别极端案例,比如病牛处理,而绝不是普遍现象。
说包产到户后农机拆了卖了,确实有极少数集体资产分配纠纷导致拆了卖了,比如1981年河北邯郸某村因账目不清拆分一台拖拉机卖了。但是这是不是普遍现象?
衡量机械化水平看农业机械总动力,包产到户后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1978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17亿千瓦,1984年增长至1.95亿千瓦,六年时间增幅66.7%,年均增长11.1%。
刚分地的时候,原来的大型机械确实不太适应小地块,但农民通过“联耕联种”协作,比如江苏射阳模式,保证了大型机械的使用率,更重要的是农民有了购置小型机械的积极性,大量购买手扶拖拉机、脱粒机,适应分散经营,推动农机总动力不降反增。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农机”,推动小型农机普及。1984年手扶拖拉机保有量达382万台,比1978年增长121%。
看看1978到1988年耕种播机械化率的数据:
机耕面积占比从40.9%增至46.7%,机收占比从2.1%增至5.4%。机播面积占比从8.9%增加到11.7%。
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17%增至24%。
农业机械统计
上面农业机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在1983公社解散前后,没有出现大的数量减少现象,反而是微幅上涨,但是小型拖拉机数量大幅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综合机械化率不到也都在增长。
如果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大型农机都拆了卖了,上面的数据不能证明这种现象是普遍现象。
有的人把个别管理混乱导致的极端现象,扩大为普遍现象,农民不知道心疼耕牛?不知道理性作出选择?把农民污名化成目光短浅、只管眼前、不会算账的人?
说包产到户后耕牛宰杀和机械废弃是普遍现象,这是片面之词的谣言,包产到户后反而通过激活农民积极性,通过耕牛喂养和小型农机购置,以及大型农机的“联耕联种”协作模式,推动了农业生产力与机械化水平的双重提升。
来源:公子白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