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5月8日,也就是莫斯科红场阅兵前一天,克里姆林宫官网突然公布了一份文件清单,清单上面清楚写明了中俄双方当天一口气签署了28项合作协议,内容涵盖双边关系深化、投资等多个领域,而其中最令外界关注的则是一项关于“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月球电站”的协议。
当地时间5月8日,也就是莫斯科红场阅兵前一天,克里姆林宫官网突然公布了一份文件清单,清单上面清楚写明了中俄双方当天一口气签署了28项合作协议,内容涵盖双边关系深化、投资等多个领域,而其中最令外界关注的则是一项关于“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月球电站”的协议。
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协议的核心在于,未来在月球表面共同建设一套集核能与太阳能为一体的混合发电系统,预计2033年左右启动建设。这意味着,中俄不仅要各自建设月球基地,还要携手在月球表面打造一座能够长期稳定供电的能源设施,为未来的月球科研站提供能源保障。
据悉,此次中俄提出的“月球核电+太阳能组合方案”,也是目前国际航天界少有的实用化构想,其设计核心是在月面部署若干小型可控核裂变反应堆,同时辅以高效太阳能板,在不同月面周期与温差环境下实现能源互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对此表示,月球环境极端恶劣,昼夜温差可达300摄氏度,且月夜长达14天,太阳能发电难以满足持续供电需求,而核能与太阳能的结合,不仅能解决这一难题,还能为月球基地的科研、探测甚至未来可能的资源开发提供可靠能源,而且月球电站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因为它代表了中俄在深空探索领域的战略协同,一旦该系统成功落地,中俄将在未来国际月球基地规则制定中占据关键话语权。
实际上,这并非双方首次探讨该议题,早在2024年下半年,双方专家就曾围绕“月球核电+太阳能混合系统”进行多轮闭门磋商,并提出2033年前后启动初期工程建设的目标,而本次正式签署协议,意味着这一项目已从技术可行性研究进入政策与投资阶段。
相比之下,美国NASA的登月计划近年来屡遭波折,阿尔忒弥斯(Artemis)项目原定于2024年实现载人绕月,但因发射系统反复出现技术问题与预算推迟,至今未实现既定目标。NASA官员此前承认,推进载人登月和月面驻留的技术瓶颈远未解决。
不仅如此,NASA目前仍缺乏一个成熟且具有部署能力的月面能源解决方案,虽然他们曾提出在2030年代初建成“小型核裂变反应堆”的目标,但目前尚处于设计与测试阶段,与中俄联合推进的核+光伏混合系统相比,工程化程度明显滞后。
以前各国对于月球的探索仅存在于科学层面,但在美国各种威胁论的渲染下,月球空间正逐渐成为地缘政治以及资源争夺的延伸。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航天政策分析师詹姆斯·李(James Lee)指出,“月球表面的氦-3被认为是未来核聚变能源的理想燃料,而水冰则可以分解为氧气和氢气,用于维持生命和制造燃料。谁能在月球上建立长期存在的能力,谁就可能在未来的资源竞争中占据先机。”
更重要的是,中国做事可没有美西方国家那么拖拉,NASA的提出想法的时间确实早,但有什么用呢,到现在还只是嘴上说说。反观我国,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月,再到天问火星探测,一切都在计划的时间甚至在计划之前完成,所以有了我国这种执行力再加上俄罗斯在核能技术上的深厚积淀,这次月球电站计划也一定会如期完成,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信息来源: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俄计划10年后在月球共建核电站》
来源:鉴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