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社区不仅是人们栖居的港湾,更是情感与记忆生长的土壤。如何让闲置的社区空间焕发新生?如何让冰冷的角落涌动温情?在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的社区里,“空间主理人”们用智慧与热忱给出了答案——以空间换服务、引技术、留资源,让温暖流动,让邻里相融,让家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社区不仅是人们栖居的港湾,更是情感与记忆生长的土壤。如何让闲置的社区空间焕发新生?如何让冰冷的角落涌动温情?在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的社区里,“空间主理人”们用智慧与热忱给出了答案——以空间换服务、引技术、留资源,让温暖流动,让邻里相融,让家园更美。
共享花园:一花一木,皆是邻里情
在清溪人家小区里,退休的胡炳金师傅每天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共享花园”。杜鹃含露,月季吐艳,绣球初绽,这片由居民亲手打造的天地,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年前,这里还是绿植杂乱、缺乏生机的广场,居民们一句“想在家门口赏花”的愿望,催生了共享花园“微改造”项目。胡师傅带着园艺技术和花种,主动报名认领了种植区域,成为“共享花园”的主理人,和居民志愿者一起锄草、松土、扦插移栽,将杂乱的场地变为花的海洋,并轮流培植养护。如今,这片庭院花园不仅是散步赏景的好去处,更成了居民共治共享的实践场。“有了胡师傅这样的一群热心居民参与,共享花园不仅‘改得好’,邻里共治生出的花朵也将年年盛放。”清溪村党委书记汤娟风说道。
健康小屋:一方空间,守护万家安康
采菱社区前不久新开了一间“健康小屋”,红外线理疗仪为居民们带来温暖与健康的双重体验。这里曾是社区一处闲置的60平方米空间,如今焕新成为家门口的“健康驿站”。针对小区老年居民多、健康需求多的情况,社区引入企业资源,以空间的免费使用换来智能设备和专业服务的长期驻点,居民可免费测血压、骨密度,也能预约艾灸和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更暖心的是,在社区“健康管家”志愿团队中,5名居民化身“健康大使”,参与健康小屋的日常维护和服务,用服务时长兑换体检福利。空间置换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对居民健康的温情守护。
军事科普馆:一隅天地,点燃少年热血
在水岸社区的“Young空间”,青少年们正围着一架仿真战机模型兴奋讨论。这里原是社区青年党员活动室,如今摇身变为军事科普馆。今年,水岸社区引入专业军事科普机构莫北教育,以“公益+低偿”模式合作运营空间,让青少年触摸迷彩装备、体验战术训练。公益科普活动场场爆满,即将到来的暑假军训课程更成了“爆款”。家长陈女士感慨:“孩子以前放假总窝在家里打游戏,现在居然主动报名军训,回家还讲国防知识,变化太大了。”一方空间,点燃的不仅是少年的热血,更孕育着家国情怀的种子。
空间主理人:一人一技,激活社区活力
泰和社区作为雕庄“最年轻的社区”,不仅居民大都为中青年群体,1500平方米的社区空间运营也充满活力,蕴藏着18个“宝藏空间”。党员主理人牵头,社区能人发力,国画、编程、桌上冰壶等课程让这里“周周不打烊”。老党员谈维平是国画班的主理人,每周免费教老少居民挥毫泼墨,不少居民还将精美的画作捐赠给社区,通过义卖等方式为帮扶困境家庭尽一份绵薄之力;青年党员王海龙作为少儿口才的空间主理人,正在探索打造社区联播平台,培养社区“小主播”用自己的语言分享社区里的大情小事;90后程序员小李利用周末开设少儿编程课,收费低廉却场场满员,“教孩子们写代码时,感觉自己也在为社区的未来‘编程’”,小李说。每一处空间都成为情感联接的载体,大家不仅相互传授技艺、共学共进,更叙写着邻里温情的美好故事。
裁缝铺光影:一针一线,缝缀旧日温情
在竹韵茗苑的“张阿姨便民缝纫铺”里,张玲芳阿姨的缝纫机“嗒嗒”作响,在她熟稔的操作下,李奶奶的一件上衣很快就缝补好了。张阿姨缝纫技术娴熟,曾在村里经营着一家缝纫铺,二十年来为邻里乡亲缝衣改衣、制作被套,也是小有名气。拆迁住进新小区后,闲不住的张阿姨找到社区,提出“重开缝纫铺,继续为居民服务”的想法。社区得知后,就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一处微空间交给她,以空间换技术,为居民们提供质优价美的缝补服务,解决缝缝补补的生活“小烦恼”。如今,她免费为80岁以上老人改衣,低价为邻居缝补,铺里时常是她忙碌的身影,新老邻居的声声问候、叙旧闲聊也让“缝纫铺”更增添了烟火温暖。“新小区,还是要有老温度”,竹韵茗苑小区负责热周娟萍说道。这间小小的缝纫铺,便利了居民的生活,更是留住了旧日邻里的温情,用一针一线编织起新社区最温暖的经纬。
从共享花园到健康小屋,从军事科普馆到公益裁缝铺,雕庄街道正用“空间换服务”书写一份现代社区的温情答卷。闲置资源活了,邻里关系暖了,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社区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情感共同体。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花一木的细心呵护、一针一线的默默付出、一朝一夕的相伴相知。当空间被赋予温度,社区便成了照亮平凡生活的光。
来源:江苏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