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在我国的广袤乡村中,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农业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在我国的广袤乡村中,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因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农民主体、企业带动的现代乡村生产体系,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产业根基。
地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是其赋能路径的综合性分析,结合多个地区的实践案例:
强链补链与精深加工
龙头企业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模式,将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串联。例如,安徽天长市牧马湖农业集团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稻米加工全链条覆盖,与当地10家农业生产企业合作,形成“田头到车间”的闭环产业链,带动产值增长1。江苏大丰区久禾生物科技则以食用菌精深加工为核心,引入机械化生产设备,产品覆盖30多个地区,年产量超3万吨,并推动农旅融合,释放现代农业动能6。
三产融合与附加值提升
海南东方市的鳄鱼养殖企业通过“养殖+加工+文旅”模式,打造鳄鱼主题旅游、研学基地,形成全产业链产值6.77亿元,带动村容村貌改善和村民增收8。安徽滁州全椒县的碧根果产业则结合林下生态研学旅游,实现从种植到深加工、文旅的多元化发展8。
数字化与自动化转型
天长市通过数字农业工厂和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如入选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方案”),实现水稻加工全流程自动化,日产量达1200吨,效率显著提升1。安徽阜阳的瓦大现代农业公司利用数字化管理番茄种植,带动农民转型为职业化技术员,年收入超10万元4。
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
兴宁市引入船式旋耕机解决“湖洋田”耕作难题,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航天育种基地,推动丝苗米产业升级3。江苏建湖的农业企业引进德国设备,优化大米加工工艺,保障品牌品质5。
土地流转与就业带动
湖南江华的帮农农业科技公司流转土地1000余亩,每年发放租金20万元,并为10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8万元2。安徽铜陵的蔬菜基地通过村企合作,带动20多户村民就业,生产规模扩大几十倍7。
利益联结与分红模式
安徽“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2万群众增收,2023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4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90%4。云南彝良县的天麻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覆盖7万余人,人均增收1.3万元8。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天长市培育“天长大米”“龙岗芡实”等品牌,产值突破30亿元1。兴宁市通过“粤字号”农业品牌和预制菜产品(如“陈小鸽风味乳鸽”)拓展市场,提升附加值3。
创新营销与渠道拓展
江华企业通过直播带货、农博会等推广特色农产品,助力“江华沃柑”走向全国市场。海南鳄鱼企业开发皮具、蛋白肽等衍生品,并借助电商扩大销售范围。
奖补政策与资源整合
江华县对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奖励50万元,省级奖励20万元,激励企业规模化发展2。安徽通过“双招双引”布局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吸引民营企业投资超3000万元,带动10多个乡镇发展特色产业。
土地与资金保障
兴宁市通过流转撂荒地发展丝苗米种植,累计流转面积达1.2万亩,并设立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复耕复种。全椒县对连片种植碧根果的农户每亩补助3000元,推动产业规模化。
地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科技赋能、利益共享、品牌驱动和政策协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其核心在于以企业为枢纽,整合分散的农户资源,提升产业附加值,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三产融合,推动乡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来源:农学谷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