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赴港IPO,张兴海不想当“躺赢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20:51 1

摘要:靠着华为的鼎力相助,靠着问界M9、新M7的逆天表现,2024年赛力斯实现营收1452亿元,同比增长305.04%;归属净利润59.46亿元,同比增长342.72%,一举成为了继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文:向善财经

当赛力斯公告将二次上市,冲击港股时,几乎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

毕竟,其在2024年带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

靠着华为的鼎力相助,靠着问界M9、新M7的逆天表现,2024年赛力斯实现营收1452亿元,同比增长305.04%;归属净利润59.46亿元,同比增长342.72%,一举成为了继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它的创始人张兴海,也由此收获了“新能源界的气运之子”“躺赢之王”等诸多艳羡称号。

但没想到的是,在刚公告完港股上市的消息后,赛力斯就交出了一份增利不增收的一季报。并且在产销方面,今年前三个月也都出现了大幅下滑,直到第四个月才逐渐恢复增长。

一些质疑的声音,由此开始响起。

比如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到底能让问界成功多久?

又比如现在外界普遍认为赛力斯是被华为带起来的,那么当四界(智界、尊界、享界和尚界)降临,当华为越来越“博爱”,已经身处云端的赛力斯自己真的拥有飞行能力吗?

这或许也是此次港股资本市场,所需要张兴海正面回答的问题……

赛力斯的华为依赖症,张兴海又爱又怕?

今年一季度,赛力斯实现营收191.5亿元,同比下滑27.91%,归属净利润7.478亿元,同比增长240.6%。

乍一看好像有点黯淡,但对此,不少投资者的评价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理由是,在更早之前发布的产销快报就已经显示:进入2025年以来,赛力斯集团汽车产销量持续走弱。特别是新能源汽车,1月销量为17906辆,同比下滑51.39%;2月销量为17841辆,同比下滑41.04%;3月销量18805辆,同比下滑32.19%。

这背后,可能有春节假期带来的行业淡季性影响,也可能有消费者们在买新不买旧心理下,对3月下旬才上市的问界M9 2025款升级版,以及对4月份上市的问界M8下单需求延后的影响……

所以在此前市场预期中,赛力斯一季度营收下滑是必然的。真正意外的是,现在其对应的净利润居然没有下滑,反而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原因倒也简单。虽然赛力斯的总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但同期问界M9却卖出了23290辆,同比增长117.83%,占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2.69%。

那么不用说,作为一款50万价位的、单车型毛利率接近30%的豪华SUV,问界M9的爆发,是足以拉动集团整体利润水平的。所以今年一季度,赛力斯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分别从21.51%、0.33%进一步攀升至了27.62%、3.87%。

另外,随着问界2025款M9和M8的相继推出,4月份的“赛力斯汽车”产销量也已经恢复了增长的势头,销量27203辆,同比增长9.35%。

其中,问界M9销量达13149辆。至于当月推出的、售价在35.98万至44.98万的问界M8,上市22天大定订单也已经突破了7万台。那么算上大规模交付的时间,今年二、三季度赛力斯或将重现2024年业绩大爆发的“神话”。

所以关于赛力斯,现在很多投资者的看法都非常一致:短期内,绝对是有增长想象力。但从长远来看,却又有点扑朔迷离的意思。

分歧点在于:赛力斯到底还能从华为(鸿蒙智行)身上分到多少的正向红利?

毕竟,华为可能是赛力斯的唯一,但赛力斯却绝对不是华为的唯一。

那么随着华为鸿蒙智行的合作品牌伙伴越来越多,这种变化就一定会对赛力斯和问界的未来发展带来“利空”影响。大致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华为对问界品牌营销赋能红利被瓜分。

最直观的表现,今年春节,余承东在回安徽老家路上直播驾驶的是享界S9,2月份的返程路上则换成了智界R7,并在视频中分享驾驶感受,还在后备箱中放了一筐鸡蛋,以测试车辆的平稳性。

同时,后边排着队等待试驾的还有百万豪车尊界,以及刚刚官宣的尚界。这些“小儿子”们几乎都还不会走路,但问界却早已能跑会跳,那么作为“大家长”的余承东和华为鸿蒙智行,接下来会把重心放到谁身上?答案不言而喻。

如此一来,作为鸿蒙智行成功的第一个品牌样板间,问界虽然不太可能会失宠成为“牛夫人”,但是恐怕也很难再像过去一样,成为华为专属的“小甜甜”了。

二是更大范围内的华为技术红利平权。

现在问界M9和M8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华为“独一档”的智驾领先优势。可越是如此,就越让赛力斯难受的点在于,华为的宏大目标是帮助车企造好车,而不是让赛力斯问界们一家独享技术领先。

所以抛开“五界”不说,现在不少品牌车型如阿维塔、深蓝L07,甚至还有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等车型,也都开始逐渐搭载上了华为的智驾系统或鸿蒙座舱系统。

那么当搭载华为智驾的产品越来越多,智能化配置相当的情况下,赛力斯能从华为鸿蒙智行中获得的独特技术优势,也将越来越少,直至回到汽车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基本功方面的比拼。

可这么一来,赛力斯和北汽、上汽等传统巨头们相比,还能剩下多少的品牌竞争力呢?

三是对赛力斯未来发展战略的潜在阻碍。

现在资本市场对赛力斯还有一个潜在的担忧,即问界瞄准的豪华SUV市场,当前看确实很有想象力,但是由于整体定价过高且车型单一,所以整体市场规模一定是有限的,更不用说还有理想们的持续瓜分,所以未来赛力斯想要进一步发展,就离不开对产品线的拓宽延伸

但问题是,现在赛力斯的产品规划可能还不完全由自身决定,或许还得考虑华为鸿蒙智行的整体布局。

毕竟现在问界推出轿车的话,将直接与智界和享界进行“碰撞”。至于进军MPV领域,则又要和岚图梦想家等华为的忠实拥趸者们“撞车”,这无疑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当然,华为也可能对问界们的“左右互搏”没有太大意见。就像和问界M7价位、配置均属同一段位的智界R7那样,今年已经连续几个月成为了鸿蒙智行体系中,25万级以上新能源SUV的新“销冠”,两者已经有了点“兄弟阋墙”的意思。

可即便如此,华为又是否愿意,且能分出精力去帮助问界再打造一款轿车或MPV车型呢?如果不能,单靠赛力斯自己又能否打造出新的爆款品牌?

赛力斯,不准备躺赢?

其实不难看出来,现在赛力斯对华为合作的关系有点微妙,既需要华为(鸿蒙智行),但又不太想依赖于华为;既不敢撕下华为的标签,却又要受到华为给问界带来的影响……

这种矛盾心态逐渐具象化为:一边是各种访谈节目上,赛力斯张兴海对华为余承东的“千里马遇伯乐”般地“你侬我侬”;但另一边,在赛力斯499页的招股书中,华为却仅被提及了10次,且都不涉及赛力斯的业务,整体似乎是在有意淡化华为的影响,以向资本市场展示自身发展的独立性。

虽然这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改变外界对赛力斯与华为之间的关系认知,但某种程度上,却也说明掌舵人张兴海是有居安思危、不甘躺赢的战略思考的。

或许正因如此,据招股书披露,此次IPO赛力斯拟将募资净额70%用于研发投入,20%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以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10%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关键词:一是出海,二是研发。

前者对应着赛力斯在不拓展车型产品线的背景下,对问界所代表的豪华SUV市场天花板的突破。用一句话总结核心逻辑就是,既然国内的有钱人不够用了,那么海外市场呢?

就像比亚迪,从港股二次上市后的海外销量腾飞,到2024年海外销量41.72万辆,同比增长71.9%,一举成为现在中国汽车市场以及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双料销量冠军。

不过,机会和风险往往是伴生的。即便抛开地缘政治、美国关税们的威胁影响,现在赛力斯出海可能还将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像问界这样的中国豪车出海,会不会出现品牌市场不被认可等问题?

毕竟,现在比亚迪出海,更偏向于常规新能源汽车。而赛力斯出海,大概率就是以问界这样的豪华SUV为主力,两者面对的消费人群几乎没有任何可参考性,这无疑就为赛力斯的出海埋下了几分不确定性。

另一个是赛力斯自身的资金储备问题。

无论是加码海外供应链,还是品牌扩张营销,中国汽车出海在前期投入阶段,都非常地考验车企自身的“烧钱”能力。

但天眼查APP显示:在过去一年连续的建厂扩产能和大额现金分红下,赛力斯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来到了87.38%,远高于比亚迪和理想们的74.64%和56.07%,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为92.48%。

其中,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高达684.5亿元,但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却在500亿元左右,流动性有点捉襟见肘。

另外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赛力斯提高了金融机构融资规模、同时在子公司层面引入外部投资者,使得公司的有息负债率由2024年末的3.88%提高到今年一季度末的8.98%,但公司资产负债率却降至76.83%,整体似乎有点“以债养债”的意思。

不过好在,无论港股IPO成功与否,现在国内豪华SUV市场还远未到饱和阶段,而出海也绝非一日之功,所以赛力斯在未来还有很多辗转腾挪的空间。

这或许也是,此次赛力斯准备把更多IPO资金用于研发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过去赛力斯也做出了一些技术储备创新。比如2024年报显示,赛力斯最新一代的超级增程已能够实现44.8%的超高量产热效率,每升油最高能发电3.65度等等。同时,公司专利授权同比增长57%,其中发明专利增长262%,软件著作权增长726%。

但可惜的是,这对于想要掌握独立飞行能力的赛力斯来讲,还远远不够。

要知道,2024年,理想的研发费用为110.7亿元,远高于赛力斯的55.86亿元;理想的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122.3亿元,明显低于赛力斯高达191.8亿元的销售费用,以及35.47亿元的管理费用之和。

一高一低之间,虽然最后理想实现营收1445亿元,略低于赛力斯的1452亿元,但很明显,如果剔除掉华为的技术赋能,赛力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似乎只能集中在品牌营销方面?

这无疑再一次验证了,现在赛力斯没有选择“躺赢”,而是在不断武装自己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所以哪怕现在赛力斯还离不开华为的深度扶持,但只要长远方向已定,那么我们也相信赛力斯未来一定能够以一种更平等的姿态,实现独立飞翔的……

来源:向善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