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学生AI的获奖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 对话黄豆&严湘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20:59 1

摘要:在影视行业加速拥抱AI技术的当下,AIGC影像正以颠覆性的浪潮重塑着行业的创作格局与生态体系。

当技术革新的齿轮开始高速运转,

谁能率先捕捉到未来的风向?

答案或许藏在年轻一代的探索之中。

文 | 银河纽带

排版编辑 | Joy

在影视行业加速拥抱AI技术的当下,AIGC影像正以颠覆性的浪潮重塑着行业的创作格局与生态体系。

作为影视行业优质的人才储备军,大学生群体更少被传统思维束缚,他们既想得出脑洞大开的故事,又能快速掌握最新技术,还具有敢闯敢拼的执行魄力,是AIGC影像创作的先锋力量。

△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单元获奖者大合照

今年上半年各大影节、影展更是大学生创作者们崭露才华的前沿阵地。

在众多新锐势力中,两位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导演黄豆和严湘宁,凭借极具个人风格的AIGC作品脱颖而出,频繁成为聚光灯下焦点,这引发了我们的深度关注。

△ 《妈妈和我的AI爸爸》海报

△ 《骨骼之诗》海报

1997年出生的黄豆,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1级的研究生。她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人文关怀与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思考。

黄豆

2023年,导演黄豆推出短片《妈妈和我的AI爸爸》,试图通过AI技术解决妈妈和爸爸之间没有说清楚的遗憾。

该片斩获了第十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创新纪录片、第二十三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最佳纪录片、2024WE纪录十佳影片、青幕计划最佳艺术探索奖

△ 《妈妈和我的AI爸爸》获第十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创新纪录片

△《妈妈和我的AI爸爸》获第二十三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最佳纪录片

2025年,导演黄豆制作纪录片《AI・爸爸》,将前作《妈妈和我的AI爸爸》的叙事线融入其中,并尝试以AI技术复现已故父亲影像,成为技术与情感结合的标杆之作。

该片接连获得了2024新鲜提案·黎里真实影像大会单片最佳提案,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血影像计划“创投单元最具潜力纪录片”,首届木圭青年电影展初芒计划“新星”等多项荣誉。

△ 《AI・爸爸》获2024新鲜提案·黎里真实影像大会单片最佳提案

△ 《AI・爸爸》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血影像计划“创投单元最具潜力纪录片”

00后严湘宁,作为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学生,对新技术的探索更为痴迷。

严湘宁

2023年他与同窗校友、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创办“神经视觉”公司,专注于AIGC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并陆续推出了《颅内花园》《骨骼之诗》两部实验性 AIGC 短片。

《颅内花园》一举拿下北京国际电影节 AIGC 单元最佳视效奖、MIT 电影黑客松 Best Creative Usage of AI Award

《骨骼之诗》则获得202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 AIGC 电影单元 “最佳技术奖”,并于近期入围了釜山电视节首届亚洲微短剧大奖

△《骨骼之诗》获202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单元 “最佳技术奖”

随着两位同学在专业领域的卓越奋进,他们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前辈的关注。

2024年3月,曾执导过豆瓣9.7分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制片人李东珅携纪录片《酱油是什么》,前后找到黄豆与严湘宁寻求合作,二人也因此项目正式熟识。


△ 黄豆(左)与严湘宁(右)

在三维制作上,黄豆主要负责前期内容策划,严湘宁则负责后期视效呈现。

△ 纪录片《酱油是什么》海报

前者的人文视角,恰好与后者的技术优势形成完美互补。突破性地将CG动画、三维重建等尖端技术融入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实现了AI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全新突破。

△ 纪录片《酱油是什么》中的AI数字人

有了《酱油是什么》的合作默契在前,严湘宁在后续创作中,邀请黄豆以剪辑师的身份加入“神经视觉”团队,并为《骨骼之诗》增添更多独特的叙事节奏。

两位青年导演创作风格或许各有所长,但创作路径却同样紧跟着AI技术的升级不断迭代。

本次极客电影(ID:Geekimovie)的专访中,我们与两位导演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他们作品中涌现出的创新理念与技术巧思,一窥AIGC影像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行业与投资者提供新的灵感火花。

01 黄豆:在AI里找回遗失的情感

与许多职业创作者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创作更多源于纯粹的热爱或好奇,黄豆也不例外。

2023 年毕业时,黄豆和所有应届生一样站在人生路口,是坚持心中的艺术理想,还是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 导演黄豆

那段时间,她时常感到焦虑,并忍不住幻想:如果爸爸还在世,会支持她走哪条路呢?

黄豆的父亲,因为生病没有陪伴女儿成长。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是黄豆心中长久难以弥补的遗憾。

△ 黄豆与母亲一起翻看父亲的照片

2023年恰逢ChatGPT、Character AI等人工智能模型上线,对新鲜技术充满好奇的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能不能用 AI 技术 "复活" 父亲,让父亲指引自己的人生?

△ 黄豆尝试用MetaHuman生成父亲的数字形象

带着这个念头,黄豆开始接触相关技术,从零开始学习各类AI工具,甚至是计算机编程,并且挨个联系父亲的亲友,试图收集他的声音、照片以及生平故事。

然而,这个过程远比她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有些人不愿提及过去的伤心事,有些人提供的细节与她记忆中的父亲并不相符,甚至AI生成的父亲形象反复出现技术错误。

△ AI生成的黄豆爸爸年轻时候的照片

尽管经历了无数次的崩溃,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对自身情感的深度探索,还是让黄豆选择咬牙坚持了下来,并将整个过程制作成了一支纪录长片,名为《AI·爸爸》。

随着对父亲生前往事愈加深入的了解,黄豆也逐渐揭开了家庭中的潜藏的秘密,比如父亲为何患癌,母亲为何带着自己离开等等。

△ 黄豆采访自己的母亲

纪录片以两条叙事线展开,一条是黄豆从亲友回忆中拼凑父亲形象的“寻父之旅”,另一条是将碎片化记忆转化为 AI 模型的“造父工程”

在《妈妈和我的AI爸爸》片尾,母亲对着AI父亲说出迟到的 "对不起" 时,屏幕前的父亲也用温情的语气回应释怀。

那一刻,缠绕在母亲心中长达20多年的心结,在AI技术的帮助下慢慢化解。

△ 黄豆母亲向AI爸爸说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那句“对不起”

而随着《AI·爸爸》制作的展开,黄豆心中那份缺失父爱的遗憾也得到了弥补。

在AI技术的支持下,父亲将始终在线,默默守护她的成长,指引她人生的方向。


02 严湘宁:追着技术跑的 “兴趣玩家”

和黄豆的情感驱动不同,严湘宁的创作更像一场技术探险,触发点仅仅是“觉得好玩”。

2022 年,AI 绘图工具 Stable Diffusion 刚上线,严湘宁就迅速上手,用它制作了自己的首部 AIGC 短片集 ——《大宋文人朋克计划:海姆达尔乐园》

他把宋代市民的形象巧妙地融入赛博朋克的现代工业场景中,创造出一种强烈的 “古今混搭” 视觉风格

谈及《大宋文人朋克计划:海姆达尔乐园》呈现的中式美学,严湘宁坦言,这完全是因为自己对传统国画的热爱,他希望通过创作 AI 作品的方式与更多传统国画结缘。

我认为这很有意义,搜集国画的过程会激发我探索历史的好奇心,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有观众看完该作品后评论道:

第一次看到这种作品,说惊艳都不为过,多少年都没见过这么开创性的艺术了,混乱失序但井井有条,让人沉稳又惶恐不安,实在是前卫艺术。

此后,《大宋文人朋克计划:海姆达尔乐园》相继入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西班牙国际SOLO AI’23奖,这不仅为严湘宁积累了一定的业内知名度,也进一步鼓励他在AIGC领域持续精进。

2023年,严湘宁在本科毕设《大宋文人朋克计划:旧梦》以及研一期间的《蜕化》这两部作品中,不满足于AIGC动画影像的技术抖动问题,开始重点突破《大宋文人朋克计划:海姆达尔乐园》时期的画面遗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终两部作品成功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优秀奖、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学院奖最佳技术应用奖等重要奖项。

△ 《颅内花园》斩获两项大奖

2024年,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上线,严湘宁和“神经视觉”团队伙伴开始思考,面对全新的影像技术,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同学应该如何应对?

我们需要不停地开发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潜力,想通过三维扫描、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和点云技术,来描绘人脑在进行重构回忆时的场景。

于是《颅内花园》与Sora同年诞生,讲述了一起发生在主角内心深处的反思之旅,深入探讨了记忆在人类大脑中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和对世界的理解。


2025年的最新作品《骨骼之诗》,其创作契机则是他考虑到“三维骨骼动画”技术在国内市场的稀缺性,因此计划进行开源尝试,方便更多国内AIGC影像爱好者进行创作,令此项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遇到新技术就想尝试,发现问题就想解决,好像玩着玩着,严湘宁就做出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 《骨骼之诗》技术测试画面

这种不带功利心的探索,或许正是大学生创作者最珍贵的特质:当热爱成为驱动力,AI技术便不会成为冰冷的工具。

03 “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交融

黄豆和严湘宁的创作初心,一个满是情感重量,一个充满技术好奇,但内核都是一样的:因为喜欢,所以去做。

没有商业套路,有的只是大学生特有的 “初生牛犊” 劲头,纯粹得像一团火。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没有遇到困难,或没有想退缩的时刻。

作为早期的 AIGC 探索者,当时 AIGC 概念初兴,相关课程资源匮乏,从环境部署到程序漏洞修复,创作者都需摸着石头过河,对 “非计算机专业” 的艺术生挑战巨大。

但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黄豆与严湘宁选择迎难而上,通过持续学习努力跨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鸿沟。

黄豆的《妈妈和我的 AI 爸爸》与《AI・爸爸》仅父亲的数字形象就在 2 年内迭代了 3 个版本,数据搜集和技术攻坚是她面临的两大难点。

△ AI生成的第一代父亲形象

△ AI生成的第二代父亲形象

在数据搜集层面,要想用 AI 构建一个相对真实且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虚拟父亲形象,必须用广阔的数据去全方位建模父亲的人生,让 AI 了解父亲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反应。

为此,黄豆开启了对父亲生前经历的深度挖掘之旅,从青年时代的求学、工作,到中年时期的婚姻、情感...

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展现父亲多元面向的细节,甚至依据父亲同学录上的联系方式,逐一拜访那些与父亲关系密切的师友。

△ 黄豆逐一拜访父亲生前的朋友

然而,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

每个人对父亲的生前印象存在差异,比如让母亲和哥哥分别依据对父亲的印象去测 MBTI 性格类型,结果截然不同。

这种记忆的差异性也会导致数据出现偏差。

有一次,因为黄豆输入了哥哥的信息,使得 AI 父亲第一次说话就把她认成了哥哥。

黄豆坦言:

每天都不想继续做,太累了,素材海量,长时间沉浸其中,情绪也常变得沉重或沮丧。

技术方面,黄豆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AI 技术对于当时的她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和研究,从寻找合适的插件,到配置环境,再到合理运用技术,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困难。

更棘手的是,父亲生活的90年代的录像素材极为稀缺,仅有少量模糊的正面照可供使用。

△ 修复后的黄豆父母合照

△ 黄豆小时候的家庭合照

这使得工具初次训练出的照片效果不理想,模糊不清,距离黄豆心中父亲的形象相差甚远。

在音频模型的搭建上,黄豆也经历了一番波折。

她最初想利用孩童时期觉得长得很像父亲的中学校长的声音,但实际操作后,却发现校长的声音与父亲的形象不匹配,最终只能放弃这一方案,转而寻找更合适的解决办法。

△ 黄豆拜访中学时的校长

黄豆说道:

我觉得校长的声音放在我父亲的脸上有些奇怪。

我宁愿使用 AI 的声音,都不要刻意套用校长的声音。

我认为这也是自己的进步,我要的是父亲,而不是理想化的长辈。

随着 AI 父亲的不断迭代,黄豆有时还会感觉自己离父亲越来越远。

第一代时,我对父亲了解不多,AI 给出的感觉让我觉得真实;

到第二代,随着了解增多,我会判断 AI 的回答是否可信;

到第三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和爸爸对话,而是在单纯测验技术。

目前,黄豆依旧没有放弃打磨 AI 父亲的形象,并积极寻求复旦大学与中科院的计算机博士或教授的合作支持,期望后续能进一步完善其技术细节。

△ 黄豆与中科院的计算机博士张琨

另一边的严湘宁,彼时也同样为《骨骼之诗》的开源计划感到迷茫。

虽然比起导演系的黄豆来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严湘宁对于计算机知识略有基础,但想深入其垂直细分领域依旧壁垒重重。他急需寻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的帮助。

经过一番寻找后,最终严湘宁找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好友张少聪,但由于二人存在地区时差,只能在半夜讨论并沟通这部影片。

△ 《骨骼之诗》极具艺术感剧照

更为难受的是,不同AI生成内容的格式导入到三维软件中,可能还涉及到格式不兼容的问题,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编写脚本,转化成他们需要用的格式。

后期渲染同样是复杂的过程,因为素材数量庞大,严湘宁租赁了5台4090同时渲染每个镜头,才得以完成,成本也因此被动提高。

△ 《骨骼之诗》高清画面,连毛孔都细腻可见

但在这个过程中,严湘宁觉得比较有趣的是,《骨骼之诗》的故事内容本身就是AI机器人在不断的迭代的过程,所以一定会有错误和不足,他们的创作也是如此。

而且相较于过往作品,《骨骼之诗》的创作理念也发生着较大变化。

过去追求传统制作一气呵成,但如今可以借力 AI技术的不断迭代,可以先完成基础版本,再逐步根据AI技术的升级逐步打磨细节。

这种灵活应变的创作思维,展现出在技术浪潮中主动进化的创新意识。

04 理想与现实,孰轻孰重?

从黄豆和严湘宁的作品及其创作历程来看,他们的成长轨迹与 AI 技术的迭代升级紧密相连。

在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AI・爸爸》中黄豆塑造的父亲形象历经 3 次重大迭代,而严湘宁凭借对 AI 技术的深度挖掘与应用,也将《骨骼之诗》推至第 4 版。

这一系列作品的更新与发展过程,不仅展现了两位大学生创作者的创意与技术巧思,更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 AI技术的发展脉络,成为科技与艺术融合历程中的生动例证。

然而询问自己的作品如何商业化,以及身为创作者如何在时代中保持优势时,黄豆表现出明显的悲观态度。

她指出,当前市场对她热爱的纪录片创作并不友好,许多优质作品会因各种原因无法顺利上映,而观众也往往倾向于为短平快的内容买单。

这与她追求深度与艺术性的创作初心相悖。

因此,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黄豆尚无特别清晰的规划。

她坦言:

我之后可能会去一家科技公司担任视频编导,也有可能去老家找一份体制内工作。我希望在有稳定收入的前提下,再去进行艺术创作。

相比之下,严湘宁的“神经视觉”公司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除了今年的《酱油是什么》,公司还在去年5月,承接了时代少年团重庆演唱会的需求,将 Stream Diffusion 实时产出 AI 技术应用到演唱会大屏,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视觉体验,也为公司的商业化之路开辟了新的可能。

但严湘宁对公司商业化并无激进态度,反而有着更为理想化的愿景,他表示:

目前更希望公司是基于热爱推出作品,而不是以商业化目标为前提。

同时他也希望公司保持小而美的优势,类似于Midjourney工作室一样,持续聚集一群既热爱技术也有艺术审美的人,边玩边创作。

被问及当下的职业规划时,严湘宁目前倾向于保持对AIGC影像的产出,但他也强调,对于更遥远的未来,也会保持着开放的态度。

尽管两位导演的选择方向不尽相同,但他们对AIGC影像的未来却达成共识。

他们都敏锐察觉到,AI技术开源正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相信随着国内 AI 工具生态日趋完善,国内创作者将愈加摆脱技术壁垒的束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内容本身。

但相应的,越是工具普及与升级,独特的创作视角与人文关怀在其中越显珍贵。这或许才是行业的真正的护城河。

所以对于未来,我们仍需期待并不断行业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为像黄豆与严湘宁这样,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创作者们,提供更好发展空间。

令理想之花在现实土地上蓬勃向上,永不凋零。


来源:极客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