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主@阿仔生活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贫穷环境造成的思想和行为,会如同基因一样遗传下来。
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博主@阿仔生活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贫穷环境造成的思想和行为,会如同基因一样遗传下来。
他说,从小,他最怕的就是摸到一个东西是坏的,因为不管是不是他弄坏的,父母从来不听他解释,不在乎真相,只会指责他、骂他,甚至打他。
所以现在的他,特别怕麻烦别人,不敢提要求,精神内耗严重。
他们宿舍的灯管很早之前就坏了,他就一直拖着,没敢去报修。
直到宿舍的淋浴也坏了,严重影响生活了,他才鼓起勇气去报修。
但在维修人员到达宿舍之前的一个小时内,他陷入了非常大的情绪内耗中。
就像自动播放一样,脑海里一直在设想,维修人员如何责问他为什么把东西弄坏,他要如何跟人家解释。
还有一次,他跟室友讨论要买某个东西时,室友说这个东西只要2000元,他的第一反应却是:2000元都够买我一条命了。
钱比我重要,洗衣机比我的命重要,这套价值排序在他脑海里扎根20多年,也让他内心贫穷了20多年。
不禁想起一句话:人穷穷一时,心穷穷一世。
贫穷可怕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它像慢性毒药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匮乏中,把“我不配”“我很穷”的毒液注入孩子的骨髓,让自卑的种子长成精神枷锁。
养出一个心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职。
心穷的孩子,“不配得感”如影随形
曾看到有人提问:你见过心穷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底下评论:当他遇到美好的人和事时,第一反应自己不配拥有。
作家琳达在TED演讲中提到,她曾因为小说获奖被纽约邀请参加知名作家聚会。
一般人获此机会,早就满心欢喜地做准备了,可琳达却愁眉苦脸,纠结矛盾,后面更是选择了退缩,她说:
“尽管机会之门对我一次次的敞开,我仍旧如鲠在喉,无法说出口。
这是一种想得到美好的东西的耻辱,这是一种不相信自己能和景仰的人待在同一个屋檐下的耻辱。”
很多网友都共鸣了她的感受。
有的人,因为父母的哭穷教育,导致她自卑深入骨髓,什么都不敢做,做什么都先考虑钱,看到好看的裙子都觉得自己不配穿。
有的人,因为父母总是抱怨诉苦,所以每次想要的东西三思而后下单,抠着牙缝过日子,把自己活成不值钱的样子。
还有的人,因为从小被灌输家里穷的思想,导致自卑到从未谈过恋爱,因为觉得自己配不上。
因为内心从未被看见过,需求未被认可过,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于是他们自卑、懦弱、敏感、拧巴,强烈的不配得感植入内心。
即使后来有钱了,他们也无法从内心认可自己,觉得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从而与一切美好的事物,与很多机遇失之交臂。
心穷的孩子,“贫穷感”深入骨髓
综艺《四大名助》里,有一个叫九总的“抠门大叔”让人印象深刻。
他住在北京四环,有房有车,生活本还算宽裕,他却过得如贫困家庭一般。
一家五口人,一个月生活费竟只花几百元。
早晨起床,家里水一滴不用,骑车十几分钟去单位上厕所、洗脸刷牙。
家里的灯用最低瓦数,能摸黑就不开灯,再热也不开空调。
所有需要充电的东西,都在单位充好,包括手机、移动电源、电动车电池、山寨iPad。
难得请一次客,还是因为食物快过期了,自己吃不完。
为什么要如此节俭至自虐呢?
九总说,他小时候过得不容易,上中学时,父母离婚,住校的九总每次去要生活费,父母都要哭穷,把他推给对方。
这种缺钱的无助感,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所以哪怕他现在有钱了,也无法轻松享受,一花钱就会心痛,不由自主地去算计。
恰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提出的“童年阴影”理论:
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产生深深的匮乏感,即使长大成人,也被年少所缺之物困住一生。
这种从心底里长出来的“贫穷感”,就像紧箍咒,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财富的积累而消失,反而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影响孩子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
让孩子一不小心沦为金钱的奴隶,过着打折的人生。
心穷的孩子,眼界和格局困于方寸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曾提出一个词:稀缺心态。
说的是,长期处在匮乏稀缺状态的人,会慢慢被环境所改变,逐渐形成一种稀缺心态,即越缺什么,越在乎什么。
心穷的孩子,往往容易因为太重视钱,只见眼前的蝇头小利,忽略了人生更重要的价值,比如诚信、底线和长远的发展。
之前就看过一个故事。
女孩小时候跟着妈妈坐车,妈妈总是想办法不给她买票。
她看不惯妈妈的行为,却还是因为穷怕了,慢慢变得和妈妈一样。
高中时,偷用同学的洗发水沐浴露;大学时,偷拿别人的外卖。
工作后,她更是爱钻空子、爱占便宜,搞得领导和同事对她意见很大。
最终导致她没有一份工作能长久,生活总是朝不保夕,简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心穷”贪利,无疑是在给未来埋坑。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的赵德汉,千辛万苦爬出底层,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如愿实现阶层跨越。
他本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他却利用职权大肆敛财,两年受贿超2亿元。
事情败露后,赵德汉这才懊悔道:“我是一分钱都没花!我们家祖祖辈辈是农民啊,我们穷怕了!”
眼里只剩钱,人生只剩贪,他最终赔上了自己的前途。
这就是心穷最可怕的地方——内心的缺,犹如画地为牢的禁锢,将人困在蝇营狗苟的短视里,既锁死了眼界,也压弯了格局。
内心富足,是父母给孩子做好的礼物
有句话说得好,贫富差距不是真的差距,教育的差距才是真正的差距。
明智的父母,不会给孩子灌输过多的物质观念,而是为孩子的成长注入爱与力量,让孩子内心富足,无惧苦难。
1. 孩子弄坏东西时,不急着指责,给他松弛感
看过一个暖心视频:
安徽一女孩在练小提琴时,不小心把琴摔坏了。
女孩惊慌失措地喊着“完蛋了”,但父母却没有指责,也没有发脾气。
爸爸捡起琴,看还能不能修;
妈妈则拍着女孩的后背,温柔地安慰;
一旁爷爷和弟弟则表示愿意出资赞助购买新的小提琴。
就这样,刚刚还陷入自责的女孩,立刻又阳光灿烂起来。
视频底下有一条超8万人点赞的评论:“原来,摔烂东西,是可以不被责骂的。”
是啊,多少孩子弄坏东西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指责。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觉得东西比自己重要,心穷的种子便种下了。
父母小事不指责,遇事一起扛,孩子才能在松弛的家庭氛围中,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被爱的底气。
2. 孩子想要贵东西时,不急着拒绝,给他配得感
网上有个女孩,因为妈妈多花了482元买一等座,很是心疼。
母亲便告诉她:“你值得一等座,你配得上一等座。”
见女儿还是想省钱将就坐二等座,妈妈接着解释:
比如,你想吃车厘子,但发现一斤车厘子能买一箱苹果时,你就傻乎乎扛着一箱苹果回家了。
但你想吃车厘子,你就应该去买,买不起一斤就买半斤,而不是你觉得,我就只配吃便宜苹果。”
孩子潜意识中对钱的态度,对自己的价值,基本来自于父母。
所以,父母千万别用“这东西贵,我们买不起”拒绝孩子,让他觉得自己不配。
要知道,60一斤的车厘子很贵,但买10元给孩子尝尝并不贵;运动鞋很贵,但用三天工资换孩子半年期待很值得。
让孩子从小就拥有“配得感”,他才能在日后的岁月里,拥有无限的能量与自信。
3. 孩子感受到贫富差距时,不急着哭穷,给他价值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经历物质敏感期,逐渐形成金钱观,他们难免会对房子,车子,名牌,票子有错误的比较:
“为什么同学父母都开车,就你骑电动?”
“同桌家有三套房,我们呢?”
“别人家出门可以坐头等舱,为什么我们就不行?”
这时,父母与其哭穷,诉苦,让孩子被父母的苦难捆绑,不如大大方方告诉孩子实际情况,并告诉他:
好东西谁都想要,我们正在努力,你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努力,你好好学习、认真生活,将来也会有的。
不过现在妈妈觉得,一家人快乐幸福生活更重要些,这种满足感是车房带不来的哦。
生活不是攀比,幸福源自珍惜。
这样说,既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让孩子明白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金钱和攀比,更在于感受快乐和努力上进。
在心理学有一个说法:钱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流向不缺爱的人。
孩子只有内心富足,才能充满安全感,变得积极乐观,并学会接纳自己。
“我值得被爱、我配得上最好”,这份信念会化作他直面困难的勇气,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
从今天起,请父母们正视孩子的需求,传递积极的观念,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收获幸福满满的一生。
来源: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