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5G通信与遥感技术深度融合的当下,无人机测绘凭借“空中之眼”的独特优势,正重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格局。在农业领域,该技术成功突破传统测绘边界,从单纯农田测绘逐步向智慧管理与精准农业拓展。民乐县海潮坝河灌区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积极引入测绘无
在人工智能、5G通信与遥感技术深度融合的当下,无人机测绘凭借“空中之眼”的独特优势,正重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格局。在农业领域,该技术成功突破传统测绘边界,从单纯农田测绘逐步向智慧管理与精准农业拓展。民乐县海潮坝河灌区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积极引入测绘无人机,借测绘技术为灌区农业管理注入“智慧大脑”,开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全新篇章。
高效智能,突破传统局限。往昔,灌区种植面积测量主要依靠人工实地丈量或卫星遥感影像解译。人工丈量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且极为耗时。测量较大规模灌区,过去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如今无人机短短几天就能完成数据采集,加之后续快速的数据处理流程,整个测量周期大幅缩短。
今年夏灌初期,管理处依据无人机测绘数据,核定种植面积,修正登记误差面积。通过精确掌握播种面积,为落实种植面积分类提供了精准依据。在此基础上,管理处进一步推进分类水价实施,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用水特性,制定差异化水价策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结合测量数据开展水预算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分配,确保每一滴水都能得到有效利用。这种“天上监测、地面核查”的立体监管模式,有效遏制了私自扩灌、跨区取水等不良现象。
精准测绘,破解丈量难题。以往卫星遥感虽可覆盖大面积区域,但分辨率有限,对灌区内部小块田地边界识别不够精准,无法满足精细化农业管理需求。此次引入的测绘无人机,搭载高精度测绘相机与先进定位导航系统,能低空飞行获取高分辨率田地影像数据。无人机按预设航线在灌区上空平稳飞行,所拍影像可清晰呈现每块田地的边界、形状及作物生长状况。
随后,借助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对影像深入分析,不仅为灌区粮食播种精准测量提供有力支撑,还为后续的种植面积落实、分类水价实施及水预算管理提供详细准确的数据基础。通过精确识别每块田地的作物类型与面积,管理处能够更加科学地制定水资源管理方案,确保水资源与种植需求紧密匹配,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汤万涛撰稿 韩克满审核)
来源:做一个没有感情的磕糖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