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一餐厅“不准中国人入内”,竟还有中国网友向日本人道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23:11 1

摘要:短短两天内,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所属餐饮集团SASAYA公司紧急发布中日双语声明,称该行为系门店“独断”,并强调公司“平等欢迎所有顾客”的立场。然而,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却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中日两国社会深层的民族主义涟漪。

2025年5月12日,日本大阪一家名为“炭火烧鸟HAYASHIN”的餐厅在门口张贴中文告示,宣称“因有很多人没有礼貌”拒绝接待中国顾客。

短短两天内,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所属餐饮集团SASAYA公司紧急发布中日双语声明,称该行为系门店“独断”,并强调公司“平等欢迎所有顾客”的立场。然而,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却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中日两国社会深层的民族主义涟漪。

一、“观光公害”与歧视的灰色地带
事件背后,折射出日本社会对外国游客的复杂心态。随着近年访日游客激增,日本民间逐渐出现“观光公害”的争议词汇,指责外国游客“喧哗”“破坏秩序”,而中国游客常成为矛头焦点。此次涉事餐厅的告示虽被公司定性为“个人行为”,但其存在本身便暴露出部分日本民众对中国游客的刻板印象已转化为具体排斥行动。

值得玩味的是,SASAYA公司迅速切割并下架涉事门店信息,既是对舆论压力的应急公关,也映射出日本商界对中国消费力的依赖——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额占外国游客总消费的37%,任何公开歧视都可能引发经济反噬。

二、中国网友的“记忆按钮”与情绪共振
事件在中国社交平台的发酵远超普通涉外纠纷。微博话题#日本餐厅拒接中国人#阅读量12小时内突破8亿,评论区充斥着“勿忘南京大屠杀”“抵制日货”等历史伤痛与现实愤怒交织的声浪。

这种情绪的爆发,与近年来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密不可分:从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到日本军事松绑,从钓鱼岛争端到半导体技术封锁,每一次摩擦都在强化中国民众对日的“受害者叙事”。正如学者朱锋所言,民间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往往受信息不对称影响,当官方外交强调“理性克制”时,民众更容易将个体事件上升为国家尊严的象征性对抗。

三、企业道歉能否平息民族主义飓风?
SASAYA公司的道歉声明中,“独断行为”“诚挚歉意”等措辞试图将事件限定为商业管理失误,但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在中国网民看来,此类声明缺乏对歧视根源的反思,反而坐实了“日本社会系统性排华”的猜想。

更微妙的是,事件恰逢中日关系敏感期——美国推动“印太战略”加剧中日地缘竞争,日本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刚于上月升级,民间情绪极易被政治化利用。

四、中日关系的“玻璃心”困境
这场由一块告示引发的风波,暴露出中日关系的脆弱性:两国经济依存度高达3500亿美元年贸易额,但民众互信却如履薄冰。日本总务省调查显示,2025年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度仅为12.3%,而日本对华负面印象亦超过70%。

当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与民族尊严纠缠不清时,一间餐厅的待客政策也能成为压垮理性对话的最后一根稻草。

或许正如大阪街头某位日本店主所言:“我们欢迎中国客人的钱包,却害怕他们的‘吵闹’。”这种矛盾心态,恰是东亚两大邻国关系的缩影——经济纽带越紧密,文化误读与政治猜忌反而越显尖锐。当SASAYA公司撤下告示时,真正需要拆除的,是横亘在两国社会之间的那堵无形之墙。

来源:小蒋论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