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企业跃升的“隐藏通道”?越来越多人悄悄在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5:10 1

摘要:在一场行业峰会结束后的酒桌上,一位搞智能制造的老板突然问:“你们公司有没有做团体标准?我们同行最近都在整这个,说是能抢占行业高地,靠谱吗?”

在一场行业峰会结束后的酒桌上,一位搞智能制造的老板突然问:“你们公司有没有做团体标准?我们同行最近都在整这个,说是能抢占行业高地,靠谱吗?”

这个问题你是不是也听过?

过去我们总觉得标准这事儿是国家、政府、大厂干的,但现在,不少中小企业也开始把“团体标准”当成市场突破的关键武器。它不像商标那样人人注册,也不像专利那样动辄几年才授权,它是一场以“技术+规则”为核心的资源整合赛。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团体标准的“隐秘身份”:它为什么这么火?谁能做?做了真的有用吗?

一、团体标准到底是个啥?别再傻傻分不清

简单说,团体标准就是“由团体牵头制定的一种技术规范”,属于国家标准体系的补充部分,具有公开、透明、可备案的特点。它不同于企业内部用的企业标准,也不是强制性的行业标准。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圈子里认可的标准”——不一定全国通用,但在特定行业、区域或领域内,有影响力、有指导性。

比如:

北京的某个协会牵头制定了“AI客服响应标准”;

某地物流联盟推出了“仓配一体化团体标准”;

某个直播电商协会推出了“主播服务流程标准”……

它可以细到每个动作,比如“货物签收时间不得超5分钟”,也可以广到整个模式,比如“社区团购履约流程图”。

二、为什么大家都在悄悄做团体标准?

1. 提高行业地位,说你牛不如你先定规矩

谁能定标准?谁就有话语权。

一个公司能主导标准制定,说明什么?说明你在这行是有一定技术、资源或生态影响力的。这比什么认证、奖项都来得实际。

客户一看你主导了行业标准,信任度立马拉满;
同行一看你定了玩法,后面基本只能跟着你走。

2. 投标加分、项目申报有优势

很多地方政府明文规定,参与或牵头制定团体标准的企业,在科技项目、产业政策、技术中心评选等方面将获得优先扶持。

也就是说,这不是“虚名”,而是能转化成真金白银的资源红利。

3. 有助于产品体系标准化、流程优化

标准是企业管理升级的起点。你做团体标准的过程,其实就是把产品、服务、交付等环节重新梳理一遍,结果很可能不只是行业影响力的提升,更是自身内部效率和交付能力的大跃升。

三、哪些企业适合做团体标准?这些特征你中了几个?

在某个细分领域具备一定“话语权”或“领先技术”;

有上下游资源,希望整合并输出方法论;

有品牌诉求,希望获得客户、政府、协会的认可;

想借标准建立壁垒,快速拉开与竞争对手差距。

说白了:不是你多大公司,而是你是不是那个“懂得最深、干得最实”的。

四、团体标准怎么做?流程其实比你想的简单

团体标准并不神秘,流程大致分为五步:

立项申请:提交标准名称、背景、目标等资料给对应的协会/团体;

起草阶段:由申请方牵头,联合其他成员单位共同完成草案撰写;

征求意见:公开征求业内专家、上下游企业反馈;

技术审查会:组织专家组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备案发布:通过审查后提交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备案,并正式发布。

全流程通常3~6个月可完成,如果配合代办机构,全程只需负责技术内容和材料配合,省心省力。

五、做团体标准多少钱?“花得值不值”才是重点

团体标准不像国家标准那样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成本控制得当可以说是中小企业也玩得起的品牌建设通道

目前市场上主流报价范围在 5~20万元不等,具体根据以下因素浮动:

所选择的协会资源与行业影响力;

你是牵头单位还是参与单位;

标准的技术复杂度、是否需多轮审查;

是否包含文本撰写、调研、专家会议服务等。

和动辄几十万的广告投入、或是见效慢的专利申请比起来,团体标准的性价比极高。

六、写在最后:做标准,才有未来的话语权!

说到底,团体标准不是“多做一件事”,而是“决定你是否能定义行业语言”的关键。

它是企业对外展示专业度的工具;
是拿政府资源的敲门砖;
是优化内部系统的催化剂;
更是打造品牌认知壁垒的加速器。

现在做团体标准,就像十年前注册商标、五年前申请专利,是一次抢占先机的机会。

如果你也在思考:
“企业小,能不能做团标?”
“做出来有没有用?”
“流程怎么走?成本咋算?”

建议你马上行动:
找个靠谱代办机构咨询一下,也许下一份改变行业的标准,就从你手里诞生!

如需获取《团体标准制定全流程手册》、《热门行业团标案例白皮书》或想了解团标备案平台详情,欢迎留言/私信获取!

来源:开心豆豆长英语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