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为观众打开“魔法”之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3:31 2

摘要:未见恐龙,先闻其声!“妈妈快来看!这两只恐龙在打架!”近日,在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7岁的乐乐正兴奋地指着眼前的“活”恐龙。大屏幕上,白垩纪晚期霸王龙与三角龙正死力相拼,咆哮声、怒吼声,真实又刺激,仿佛下一秒恐龙就要跃出画面!这不是科幻电

未见恐龙,先闻其声!“妈妈快来看!这两只恐龙在打架!”近日,在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7岁的乐乐正兴奋地指着眼前的“活”恐龙。大屏幕上,白垩纪晚期霸王龙与三角龙正死力相拼,咆哮声、怒吼声,真实又刺激,仿佛下一秒恐龙就要跃出画面!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裸眼3D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随着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临近,记者走访多家博物馆发现,以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重塑博物馆的叙事方式,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为观众打开一扇穿越时空的“魔法”之门。

图为博物馆借助新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记者 陈晨 摄

体验 从观看到参与

踏入国家自然博物馆,仿佛一脚迈进了奇妙的自然王国。戴上AR眼镜步入各个展厅,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小学生王雨欣新奇地看着世界上最早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树上灵巧地攀爬;看着高大的恐龙骨骼标本长出血肉,在她面前“奔跑”……时不时她就要伸出手去触摸,却只触到一片虚拟的空气。“太神奇了!”王雨欣兴奋地说,“我可以和这些‘活’过来的展品互动,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演化历程。”

在“植物世界”展厅,裸眼3D技术大放异彩。无须佩戴任何设备,只见喷瓜、望天树两种植物就在你的眼前展示着种子传播的不同路径。喷瓜被称为植物界的“喷射高手”,当喷瓜果实成熟时,外界的轻微触碰,粘液和种子会以较高的速度被射出。观众在观看时,会有被喷瓜种子喷射到脸上的身临其境感。而望天树则诠释了植物的浪漫,每颗果实由5个叶片包裹,落下时如竹蜻蜓一般旋转,又如精灵一般御风飞行;站在大屏幕下,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中,感受望天树的果实从头顶簌簌飘落。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志愿者周老师说,自引入AR技术以来,观众在展厅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了,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度显著提高,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因这次独特的体验而愈发浓厚。“在裸眼3D展示区,很多观众会反复观看,还会主动询问背后的技术原理,科技让大家在博物馆有了更多的参与感。”

除了国家自然博物馆,还有不少博物馆也在积极探索新技术为游客体验赋能。例如,广西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借助新技术让史前文明重现生机。该博物馆公众教育部副主任艾秀丽介绍,博物馆里每一款互动游戏都经过匠心独运的设计,巧妙融入现代科技的创新要素,不仅是为了增加参观的乐趣,更是为了让观众在玩乐中了解丰富的柳州史前文化。

展览 从陈列到“对话”

在展览策划领域,科技的应用让博物馆的展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物展示,而是变得更加多元、生动、富有创意。湖南博物院与长沙博物馆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近,来到湖南博物院的观众可以在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现场,通过超大型球幕、全息影像、裸眼3D和镜像空间等技术,沉浸式体验马王堆汉墓的墓室构造、纷繁器物及其背后的人文思想。

“这是湖南博物院在展陈模式上的再次新变革。”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说。截至2024年年底,湖南博物院有文物53.9万件套103万件,没有科技的助力,数字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文物将躺在库房里,无缘与研究者和广大观众见面。作为“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集合全球领先的学术资源,运用前沿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剧场的方式全新演绎了长沙马王堆汉墓这一令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

前不久,长沙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特展,在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36个入围终评的境内展览之一。展览中,多件国家一级文物首次联袂亮相,配合VR、三维动画复原等现代技术,让沉睡的汉风楚韵苏醒。在特展举办的178天里,共吸引了105万余人次参观。

2025年春节期间,长沙博物馆推出了全国首个沉浸式展览演出互动剧场《寻长沙——文博风物艺术幻境》,其中《乐·她从长安来》篇章将渔阳王后故事搬上舞台。通过音乐、舞蹈、歌曲、吟诵等多元艺术形式,搭配现代声光电技术,生动展现了汉代长沙的繁华风貌,让渔阳王后这位历史人物鲜活跃动于剧场展陈视野。

“21世纪,文物加科技的综合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体验。到博物馆参观,我们能带走的就是自己的体验。通过高科技、全方位、多层次多元视角的叙事,关注观众的个性化体验是未来博物馆生命长青的重要路径。”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说。

文物 从保护到利用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瑰宝。然而,岁月的侵蚀、环境的变迁,让这些珍贵的遗产面临着诸多威胁。在文物保护的征程中,科技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目前,湖南博物院已构建起一套古尸保存环境模拟体系,通过使用制冷系统、液体浸泡、层流空气净化系统等方式,防止“辛追夫人”腐烂、发霉和变色。同时,湖南博物院还引入了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对文物库房和展厅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数据显示,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文物所处环境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文物病害的发生率降低了25%,让更多文物有机会与观众见面。

福建博物院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在积极运用新技术,成果颇丰。福建博物院副院长张焕新介绍,福建博物院的青年团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 “大练岛一号” 沉船出水青瓷进行分析研究,为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各类文物修复中广泛应用检测设备,制定科学修复方案。

“技术不是目的,而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桥梁”,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关键是要找到科技与人文的平衡点”。在多家博物馆担任志愿者讲解员的周老师对此深有体会:“现在孩子们能说出很多专业术语,这是科技带来的改变。但我们要引导他们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当记者结束走访时,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听到游客的这样一句话:“今天,我和恐龙对话了。”这或许就是科技赋能博物馆最动人的注脚——它让沉默的文物成为会讲故事的老师,让厚重的历史变成可感可知的现在。(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王诗培 李金枝 高慧;编辑:宋雨秋)

来源:皮皮聊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