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顶着大大的眼袋非常影响颜值,很多爱美人士寻求各种方法消眼袋,不惜花费重金手术或购买护肤品。殊不知,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在中医理论中,眼袋的形成与脾胃功能衰退、水湿代谢失常密切相关。想要从根本上除眼袋,纠正身体内环境才是正道。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李媛媛 □韩 迹
顶着大大的眼袋非常影响颜值,很多爱美人士寻求各种方法消眼袋,不惜花费重金手术或购买护肤品。殊不知,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在中医理论中,眼袋的形成与脾胃功能衰退、水湿代谢失常密切相关。想要从根本上除眼袋,纠正身体内环境才是正道。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被视作人体的“后天之本”,两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病理变化中相互影响,共同承担饮食消化、水谷精微的运化与气血生成等核心功能。眼袋所在的区域恰好包含阳明胃经上的“承泣穴”(瞳孔直下,眼眶下缘凹陷处)。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若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或湿浊阻滞经络,承泣穴周围气血运行就会受阻,局部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水湿与血瘀互结,会加剧眼袋的浮肿和色素沉着。这种水湿型眼袋的典型特征是眼袋松软浮肿,晨起加重,按之凹陷难复,同时伴有面色晦暗、头身困重、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等脾胃虚弱的表现。
女性35岁、男性40岁左右,阳明胃经的气血逐渐衰弱,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再加上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进一步导致脾气虚弱,水湿无法正常运化,停滞成“痰饮”,上泛至头面部,而眼周肌肤薄弱,易成为水湿堆积的“重灾区”。
临床调治需注重“健脾不忘和胃,养胃勿伤脾阳”,通过饮食、药物、外治等综合手段恢复中焦平衡,维系“后天之本”的生机。针对水湿型眼袋,中医主张“标本兼治”,健脾祛湿以治本,通络消肿以治标。临床需结合舌脉辨证,区分虚实。脾虚湿盛、乏力便溏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等);水湿内停较重、小便不利者,可选用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平时也可取茯苓10克、薏仁15克、陈皮5克、玉米须15克、山楂5克煮沸代茶饮,以健脾渗湿。
除了内调,临床还经常用穴位刺激疏通阳明经气,推荐按压或艾灸承泣穴,促进局部气血循环;按压或艾灸足三里穴,补益脾胃、化湿导滞;点揉阴陵泉穴,增强脾运能力;艾灸水分穴,助力运化水湿。
此外,生活习惯方面也要做些调整。首先要避免熬夜,尤其是子时(晚上23点至次日凌晨1点)务必要睡好觉。其次要饮食调护,注意忌生冷、增温阳,宜食山药、莲子、芡实、红豆、鲫鱼、生姜等健脾利湿之品;忌食冷饮、甜腻、高盐食物,避免加重水湿停滞;三餐定时、七分饱,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最后,避免久坐,适当运动,尤其推荐多练习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一招式,能助水湿排出体外。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若眼袋突然加重或伴随严重水肿,应警惕心肾疾病,及时就医排查。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