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碧草连天的平原上,一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兴起。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排头兵”,呼和浩特市紧扣“大产业、大园区”战略,以千亿级乳业为轴心、草种业创新为引擎,串联起百亿级玉米、肉类,十亿级草业、马铃薯、杂粮油料、都市农业等7
在碧草连天的平原上,一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兴起。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排头兵”,呼和浩特市紧扣“大产业、大园区”战略,以千亿级乳业为轴心、草种业创新为引擎,串联起百亿级玉米、肉类,十亿级草业、马铃薯、杂粮油料、都市农业等7条产业链。在这里,智慧牧场里机器人精准饲喂,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攻克常温益生菌活性难题,饲草自给率突破80%的“青贮玉米+苜蓿+燕麦”三元供给模式扎根田野……一幅科技赋能、生态打底的现代农牧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全链升级 擘画乳业核心新版图
北纬40°黄金奶源带上,呼和浩特正以科技之犁深耕乳业沃土,锚定“世界级乳业核心区”目标加速破题。围绕产销平衡,布局和林县正缘4万头奶牛智慧牧场、托县18万头绿色养殖示范园区等标杆项目,培育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推动“中国牛”基因库迭代升级。前端饲草产业紧扣“为养而种”,构建165万亩“青贮玉米+苜蓿+燕麦”三元供给体系,优然牧业、蒙草集团饲草产业园加速落地,土左旗优质饲草良种繁育基地突破“草芯片”卡脖子难题,为“中国奶罐”扎牢生态根基。后端加工链依托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两大千亿级引擎,推进奶酪三期、高端乳清脱盐粉智能化生产线等差异化项目,蒙牛乳铁蛋白深加工、AI营养健康平台等创新工程同步发力,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球乳业标杆。
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化养殖助力稳产保供
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从4月2日起,土左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便热火朝天地展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田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2025年,土左旗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8.0528万亩,其中新建面积12.5716万亩,改造提升面积5.4812万亩,进一步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
从白茫茫的盐碱地到绿油油的农田,托克托县走过了许多个春秋,付出了很多努力。针对盐碱地改良,近日,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饲料饲草技术科在托克托县开展耐盐碱苜蓿的播种试验,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新思路。早在2024年,托克托县伍什家镇大北窑村就有1.6万亩土地改良为高标准农田。坚持不懈研究土壤特性、持之以恒进行土地改良,是盐碱地焕发生机的秘诀。
在和林格尔县内蒙古众欣农牧业有限公司,自动化饲喂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蓄热与饮水系统等现代化养殖技术,不仅改善了羊群的生长环境,也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目前,养殖场占地30余亩,同期存栏量达3000只,未来我们将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内蒙古众欣农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老开说。
园区化加工实现农产品“吃干榨尽”
以园区为载体,推动“粮头食尾”全链发展,才能实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和价值最大化。如今,呼和浩特市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基础不断夯实。建成农畜产品加工园区6个,入驻企业147家,和林格尔县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左旗、清水河县、武川县获批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
土左旗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在伊利、阿勒坦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覆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乳品生产、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格局。其依托龙头企业优势,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模式,建成4个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其他科技研发平台,政策、人才与创新能力不断为园区保驾护航。“下一步,产业园将以标准化饲草、奶牛种养殖基地建设和现代智能化乳业加工基地建设为抓手,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冷链物流打通供应链“最后一公里”
“项目建成后,我们将利用自身供应链优势及管理经验,为区域提供肉类、水产等全品类食品供应链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一级农批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食材价格和流通成本。”玉泉区明品福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表示。
明品福的“超低温锁鲜技术”、武川县的“中央厨房”、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多温区冷库”……冷链物流项目的建设是向现代化物流迈进的重要一步,更是守护百姓“菜篮子”的重要抓手。
创新平台攻坚核心技术 激活乳业科技强引擎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全国乳业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已汇聚120家成员单位、10余位院士及超5000人的全产业链科研队伍,攻克益生菌常温存活率提升1000万倍、苜蓿草蛋白含量达21%等国际领先技术,为乳业全链条注入“硬核科技力”。草种业领域,呼和浩特以“一粒种”撬动“一片草”,建设内蒙古北方抗性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乡土种质资源库,推动草种、生态修复等科技成果转化成功。
呼和浩特市科研团队成功突破了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地培育出抗低残留耐草甘膦紫花苜蓿新品种,着力突破草种“卡脖子”难题。“我们从草地和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入手,研发出‘适地适菌’的合成菌群菌肥。”蒙草集团牧草育种研究院院长张跃华介绍。呼和浩特积极组织“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在奶牛粪污资源化高效利用、盐碱地改良等方面开展重点关键技术攻关,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国内知名高校专家教授团队交流平台,促成产研合作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链式招商拓展全球市场 擦亮“蒙字号”金名片
呼和浩特市以“链式思维”精准发力农畜产业招商,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重点围绕战略国企、实力民企、知名外企,强化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小分队招商、政企协同招商、商协会招商。依托京蒙协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展销,让“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四张名片享誉首都。同步借力进博会、绿博会等国际平台,推动伊利、草原红太阳、阴山莜麦等品牌与美团、京东等渠道商深度对接,以“蒙字号”金字招牌打开国内外市场新天地。
2024年11月,第七届进博会上,伊利携大洋洲乳业参展,带来多款优质产品。伊利集团副总裁徐克受邀参加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办的第十七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他在发言时说:“伊利将国际化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不断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加速奶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回馈消费者。”近年来,呼和浩特不断提高本地农产品知名度,推动本地优质产品“走出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打响擦亮农产品品牌。
2025年,呼和浩特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前景光明。111个重点项目蓄势待发,257亿元投资注入产业链“筋骨”,产值达到500亿元的蓝图清晰可触。从全球领先的5G乳业基地到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从宠物疫苗蓝海到数智化牧场转型,这座“世界乳业科技之都”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书写着“中国奶罐”的升级答卷。正如敕勒川上生生不息的绿意,呼和浩特用科技与生态的双重基因,让草原“绿实力”澎湃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