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溪石氏土司长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07:28 1

摘要:石姓是中国百家姓之一,"万石君"在历史上极其有名。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载说:"万石君的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三子俱失名,四子名庆,都因为性行柔顺,恪尽孝道而谨慎,官职俸禄都到二千石,于是孝景帝说'石君和四子都官至二千石,人

潭溪石氏土司长官

石姓是中国百家姓之一,"万石君"在历史上极其有名。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载说:"万石君的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三子俱失名,四子名庆,都因为性行柔顺,恪尽孝道而谨慎,官职俸禄都到二千石,于是孝景帝说'石君和四子都官至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竟然集中在他们一家。'就赐石奋'万石君'为号"。今天中国西南一带的石姓,他们的宗谱所记载的宗源地,则大多认定为贵州黎平之潭溪(古时的潭溪司)和湖南之会同(古时的朗溪)。其实,古时候的"万石君"和古今的潭溪、朗溪石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过潭溪石姓有土、客两支,宗源地则来自三个地方,即元朝及其以前世居潭溪的土著侗人、河北石家庄、河南开封。到了明朝以后,潭溪石姓人才融合在一起,土客不分,成为方圆之内石姓人的大本营和宗源地,子孙遍及各地。

元末在职的潭溪洞长官石文焕,属于潭溪洞的土著侗人,为潭溪石氏的老祖之一。但由于历史资料较少,关于他的许多历史细节至今无法考稽。石文焕长官大约生于元代末期,卒于明洪武晚期或永乐早期,是元朝末年至明洪武五年潭溪司之长官。他的任期正处元朝覆灭、明朝崛起的历史时期,所以他见证了元末明初时期黎平及周边地区社会变革的历史。正因为这样,《潭溪石氏宗谱》中才记载说:"元朝末年,潭溪洞长官是石文焕公,为我姓于斯地繁衍之根源。饮水之井系文焕公掘"。

在石文焕任职之前的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王朝诏谕西南诸蛮各部落首领时,采取"能率部归附者,官不失职"政策;至元二十年(1283年)"讨平九溪十八洞"(今侗族地区)过程中,召集"溪峒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于是在古州之地(今黎平罗里)设立了"以靖州西南之半立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五开洞(今黎平城)属之,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

十年之后,到了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以新附洞蛮吴勋鳌为潭溪洞军民官,佩金符"。至治二年(1322年)"废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置上黎平长官司,以其余地分属思州都云、定云、新添三个安抚司",并在今之黎平、锦屏、剑河境内设置福禄永从、潭溪、洪州泊里、铜鼓、湖耳、亮寨、欧阳、新化、赤溪南洞、中林验洞、龙里、八舟、曹滴、古州八万洞及诚州富盈15个长官司(其中"蛮夷长官司"11个,"军民长官司"、"长官司"4个)。终元之世,黎平等侗族地区均为大小土司所统辖。土司制在西南地区进入鼎盛时期。

尽管如此,元朝的土司制度依然还不完备,除了建置相对随意、大小悬殊较大,各地土司承袭、授职、征调、赋役、朝觐诸事,也尚无明确规定。所以潭溪洞长官的人选,在吴勋鳌等吴姓土著侗人任职之后,石姓土著侗人石文焕也能够接任。再则,经济上对各地土司的要求也还不严,"或有贡无赋,或虽有贡而无定额"如此等等。然而土司制的统治在元朝已经确立,统治方式也由分散趋向统一,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边疆的开发、边防的巩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一天,当元顺帝及其官僚们还在寺院中挥霍着国库巨资大办佛事时,"治理黄河跌口"的民工队伍,在黄河的沙石底下挖掘出"独眼石人",白莲教人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利用民工的愤怒情绪而制造"独眼石人"事件,领导民工揭竿而起。人们头裹红巾,成为了一支军队,称"红巾军"。后"独眼石人"事件波及全国,成为元末腐朽统治、经济崩溃和明王朝兴起的历史接点。

"独眼石人"事件同样波及到了中国西南地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湘、黔、桂接边地区暴发了反元朝统治的"古州八万洞苗反叛"事件,"思州宣慰抚使田茂烈、田仁厚父子率部征讨,次年领兵围剿"红巾军'"。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兵发黔东。于是元末西南各地群雄奋起,社会动荡不安。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明太祖朱元璋攻据南京,称吴国公,并打败了西南元末势力陈友谅。但"奄有荆湖",于"略地湖南","遣指挥戴德取沅州,定靖州"黎平等地社会更加动荡,元末地方势力摇摇欲坠。是年六月"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派遣都事杨琛纳明玉珍所授浩封,向吴国公(朱元璋)归降。朱元璋以其率先归降,诏授田仁智为思南宣慰使,以三品银印授之。七月二十七日,思州宣抚使兼湖广行省左丞田仁厚,也派遣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温献地归降,朱元璋于是改思州宣抚使为思南镇西宣慰使,以田仁厚为宣慰使"。

朱元璋"略地湖南"之后,荆湖地区的兵事可谓节节胜利,促成了1368年在南京称帝的大业,正式建立了明朝(这年即是明洪武元年)。元朝宣告覆灭。

元朝告灭时,潭溪司洞长官石文焕,在同姓随军人员石满崇的诏降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答应纳土附明。附明后,石文焕为上京朝觐明太祖,而在其势力范围募捐金银、良马、侗锦等,妥当后启程,于洪武三年正月庚戌(1370年2月16日)抵达南京,朝觐了明太祖朱元璋。所以,明《太祖洪武实录》第49卷7页上记载说:"洪武三年正月庚戌,湖广辰州湖耳司洞长官杨秀荣、潭溪长官石文焕、新化长官欧明万、平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杨晟明、欧阳寨长官杨再仲等来朝,贡马及文物。初,辰州卫指挥使刘宣武率兵克平古城等寨,招降湖耳、潭溪等洞官,至是来朝,纳元所授宣敕印章。上赐以官服。""既而,湖广省臣言:'五寨(今黎平城)系靖州地,与广西融州、思、播接壤,元时置五处长官司以辖洞民,乞仍其旧制。'诏从之。复立湖耳、潭溪、新化、欧阳、古州八万、亮寨六处蛮夷军民长官司,秩从五品,隶辰州卫,仍以秀荣等为长官。"

石文焕的潭溪司长官于是得以继任。但司名改为"潭溪蛮夷军民长官司"。不过,附明后的石文焕长官,继任极短,因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发生了"古州、田州、澧州等处洞蛮梗化作乱"(《明实录·洪武实录》71卷)的影响,石文焕的潭溪长官之职,被随军有功人员石平和接任。石文焕从此退出了潭溪司的政治舞台。而潭溪司副长官之职,依然由石满崇继任。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的潭溪蛮夷军民长官司,辖"三百八十四寨。东抵岩村,南抵铜关、岩洞、竹坪、新寨,西抵地西、三十江,北抵蒙村、崽滩、古顿等地"。

石满崇,明洪武五年潭溪蛮夷军民长官司副长官。祖籍河北石家庄,后迁江西河涧府沧州城,出身行伍之家,以武见长,自汉、晋、宋、元以来,祖上均承袭前职。石满崇青少年时代随父习武,武艺高强,因挽前职而于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赴江西吉安练兵、带兵,倍受赏识。是年冬,奉旨由吉安府猪市巷带兵进攻湖南通道、会同。守居常行,战途一路克服征剿有功,元授"武德郎"封号。后定守靖州八年之久。元朝覆灭后,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归附定西侯,奉旨随明朝开平王常玉春西征,是年十月十二日征抵潭溪司,此后定守潭溪至终。为潭溪石氏(上祠)之始祖。

【展

7

石满崇元末定守靖州期间,与潭溪司洞长官石文焕,因为同姓的原因而有较深的交往,彼此也常有往来。明洪武二年归附定西侯之后,石满崇奉旨带兵由靖州进攻潭溪,师抵潭溪附近时,却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并以"交情"及"同门不操戈"的礼遇,亲自诏见石文焕长官。他向石文焕通报了元朝覆没、明朝兴起,以及自己归附定西侯、随常玉春西征的情报,表达了对同姓人的真诚,对石文焕长官既做诏降的思想工作,也阐明明军围而不打的用意,以恩威并施。

因为是故交和同姓的缘故,石文焕长官听从了石满崇的建议﹣﹣同意无条件纳土归明。于是,明洪武二年十月十二日这天,石满崇的军队不放一枪一炮,便顺利进驻了潭溪司,使明军得以修整。次年,石满崇又随辰州卫指挥使刘宣武,率兵攻克平古城等诸寨,继而诏降湖耳司洞长杨秀荣、新化司长官欧明万、平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杨晟明、欧阳寨长官杨再仲等。至此,元末在这一地区的各土司,均已纳土归明。

由于随军有功,洪武五年(1372年)石满崇被授予潭溪蛮夷长官司副长官之职,从此定守潭溪司。然而,元至正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360-1368年)石满崇驻守靖州八年期间,多次平息辖内反邦、叛乱,因忙于军事,无暇顾及家人生活,加上战乱频繁,家人守居常行,坐无宁日。是故,他的二位夫人肖、龚均染上疾病不治,先后病逝于靖州,"葬于飞山鹅翅膀"。

一年的十月十二日,石满崇携家人到靖州飞山祭祀,由于天气变冷,带去的祭品酸汤鱼结成了鱼冻,于是只好就鱼冻而祭祀。后立"飞山土祖"于潭溪,以纪念祖先,乞求"飞山神"的保佑。是故,潭溪石氏以每年十月十二为"鱼冻节"祭祀祖先,纪念祖先落户潭溪,世代相传,至今如此。

石满崇在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中,尤其为明王朝在黎平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基层政权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立下汗马功劳。然而,由于"长期鞍马劳累"等原因,石满崇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八月病故,"葬于潭溪乌龟型"。石满崇病故后,他的后代共计承袭了二十一代。源远流长,人丁兴旺,分流众派。"万子(显)化广(铭)音(炳),如(进、文、玉)之光朝(培、正)廷,含宏登国本,大(长)佩克修文,远(开)学忠传道,再启正祥行"均为潭溪上祠石满崇之后裔。

后嗣承袭中,值得一记的有:二世石迁,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承袭直郎,四月即奉令赴清平卫、镇远卫一带防守阵地;于洪武八年(1375年)染上疾病不治,病故于清平卫。次子名叫石玉林,于洪武六年(1373年)赴独山分管任职,后定居于独山。……十三世石严,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十月内赴恭顺王孔有德将军,蒙尝银牌红缎,官任原职,照旧管事。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恭逢六军开输,又赴湖广编统军轩袁投诚,呈檄号纸一道,蒙尝银牌红缎,是年十二月内蒙经略阁部供络牌,照旧管事;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蒙受兵部颁发号纸一道,领回任事;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石严、石宗俱文,带族人石成、石炳、石汉、石山、显顺、显宗等五十八名前赴广西融安、融水等地定居,分管领地,蒙钦命杨威将军和颂简亲王悯念,冒险望风归顺,颁给钊一道,当场面给石严领回任事。石严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年老休仕病故,葬于古顿金盆。

十五世石铭勋,于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奉旨统领户部拨湖南营兵1000人剿抚里古州(今黎平县罗理乡)一带,七月升任抚都院长,奉委督摧运送皇粮,随营支族;又奉旨四乡八络等地买办军粮;又奉旨营造古州新镇(今榕江)兵房、衙署买办兵房木植、押送粮夫赴都江定旦两处营交各支族;又奉委监造下江(今从江)营房、街署城门炮台;又于雍正十三(1735年)四月,奉本府(黎平府)腾转抚都院檄委,带领同族士兵石铭杰、铭礼、铭毫、玉山、玉海、玉瑞、玉钊、成传、成富、石现、石金等一千零捌名堵御镇远、玉屏、三穗、八弓、瓦寨;是年八月十七日又奉特授将军董檄令,带族兵堵守白虫黄泥江等处隘口,俱无违误。获提升陆军功加一级,带纪录两次。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病故,葬于古顿金盆。此外,因家发门第"京城开考,先后录取石鼎汉、石鼎邦,名扬四海。"

2

石平和,祖籍河南开封,明洪武五年接任潭溪蛮夷军民长官司长官。约生于元朝末年,卒于明永乐早期。潭溪石氏(下祠)之始祖之一。其父名沛,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任武建营守将,二十二年(1362年)从师南征,告封武德将军,定守会同(后病故,葬于会同仙鹅形)。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十二六日,"(皇)上以古州、田州、澧州等处洞蛮梗化作乱,命卫国公邓愈为征南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与江阴侯吴良为副将兵讨之。……三路并进。"石平政、石平和、石平瑛等奉旨由会同"随吴良将军西进黎平、锦屏、从江一带(石平政于会同连山隘口中流矢捐躯),以思州宣慰使从军诏谕。剿抚并施,收抚苗洞村寨三百多所";接着,"稽其土官土司、赋税差役、驻兵防御制度"等,"以随军有功人员石平和任潭溪蛮夷长官司,李德玙任洪州泊里蛮夷长官司,古州八万、欧阳等十二司仍其原官原职。"于是石平和等着手"筹备设立卫所,圈占土地安置屯军(屯田)"等事宜。从此石平和定守潭溪司,直到终年,成为潭溪石氏下祠之世祖之一。由此可见,石平和是洪武五年正月从会同"跟随吴良将军西进黎平"平息"洞蛮梗化作乱"有功被授潭溪司长官之职的,所以他也是明洪武年间黎平及其周边地区"圈占土地安置屯军、设立五开卫所"等工作的组织者和见证人之一。

《明史.职官志.土司》谈到土司的官职时说:"其俗,使之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无相携贰。"所以土司平时必须"附辑诸蛮,谨守疆土",防止境内发生骚乱、暴动及盗贼之事,维持地方治安,保境平安;战时必须听从征调,由朝廷任命的将帅统一指挥,配合有关军事行动等。对于土司擅自用兵,法度有所不容,若有相仇之事,则上报朝廷"听命于天子"处置。我国屯田制度由来已久,中国西南地区汉代已有"屯戍"的制度,但却仅限于少数军事据点,且规模小。元代兴电田,"内面各卫,外而行省,皆立电田以资军饷"。明代大兴屯田,并依照朝廷"移民宽乡"原则,"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然而"军屯"也罢,"民屯"也好,明朝"移民宽乡"的原则应当是"复垦"、"屯种"元末明初因战乱而荒芜了的田地。但在黎平"圈占土地安置屯军、设立卫所"过程中,却演变成为"拨军下电,拨民下寨"、"插标占地,驱民人野"歧视原著民的政策和行动,致使广大土著人丧失土地和家园,引起了的难民潮。原著民被官府大量驱赶到穷乡僻壤之中,让他们自去开垦荒地、新建家园,以实现"宽乡"目标,并将原著民世代耕种的良田好土,留给了屯军和屯民,于是大量原著民无家可归,无田可种,激化民族矛盾和官民关系。

洪武十一年(1378年)前后,黎平及其周边地区先后爆发了农民反抗明朝统治者压迫、剥削的斗争,尤其洪武十一年六月爆发的以吴勉为首的侗族农民武装起义,直到洪武十八年十月才平息。据《黎平县志》记载: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四月设立五开卫于五脑寨(今黎平县城区)前后,五开卫内外共管治16所、380屯、8驿,驻守旗军33460名,屯军345名,此外还有大量官方移民。如此庞大的屯军和移民到此地"屯田",那么需要多少"荒芜土地"开垦和电种呢?于是,组织者们只好依照"移民宽乡"的原则"插标占地",以此安置屯军、屯民,把原著民驱到"穷乡僻壤"中去开垦新的土地、开辟新的家园﹣﹣以此而"宽乡"。建立"五开卫城"时,也将"五脑寨"中的原著侗民"迁移"到了三什江、上五开等地。石平和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之一。

有道是:五开卫城"上卫三楚,下控百蛮"。洪武十八年十月吴勉起义平息后,次年,石平和参与了"征虏前将军周骥创筑土城"的工作,并以潭溪蛮夷长官司长官的份,参与了"圈地安置屯军"及五开卫土城兴筑的民工组织和城内原著民的迁移安置等工作。到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又协同姜瞻指挥以石梵城。于是当年的五开卫城墙"城周八里,垣一千二百二十四丈,高二丈一尺。为四门:东为迎恩,西为镇夷,南为和阳,北为宁远。各为楼,高五丈有奇。壕周一千二百三十四丈,广三丈三尺,深一丈三尺。为炮台者五,各高四丈有奇"。所以潭溪司长官石平和,在明初的时代,为黎平府、卫、屯、所等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逝世后,人们将他安葬于当时的黎平府治官团(今黎平寨)附近山上。他的后代"袭职至石文汉等二十代",其祖遗字派有再、进、荣、华、富、子、崇、钦、顺、彦、文、政、御、朝、廷、美、德、永、承、宗等等。

作为元、明、清三朝的地方势力,潭溪石氏土司在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中,曾有九死一生的经历。《潭溪石氏宗谱·先祖反清落难纪》中说道:"清朝世祖顺治四年(1647年),定南王孔有德驻节靖州,遗武冈降陈友龙取黎平设官立制,于明崇祯时自号'大西王'。张献忠遗部部将孙可望,于顺治八年(1651年)流窜黔楚边隅,自称秦王,孙遣部将王玉龙攻黎平,满官遁去,孙、龙据黎平七载之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云贵平定,清世祖敕授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沿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举义兴兵反清,称'周先帝',号令军民蓄发易服,溯源汉制,首括云贵我十一代玺公从周参赞军密,其弟贤公,率里中志士应周反清。周兵出湖广,次第川、陕、江、浙、闽、粤。三藩王相互遥应,军威震撼清廷,几欲迁都北去,幸康熙十九年(1680年)"周先帝'崩,加之同室操戈,至康熙二十年三藩失势,清朝复统中华。而我反清者九族遭受株连之苦。又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兴兵两广,我支十八代灿勇公(石)大力,族弟灿刚、灿泰均怀奇略雄才,兴汉驱掳之志。勇公昆仲从太平天国兴兵年余,已复江山半壁,定鼎金陵,改元太平天国,修法制,定刑章,去清朝酷政。天国五年(1855年、咸丰五年),洪天王赞资民意,敕授(石)大力公'门洞王'号,节镇黔、湘、桂边隅。竖立大旗解民倒悬之苦。天国八年(1858年),韦杨内讷,影响北伐大军,东荡西突之将,延至天国十四年(1864年),竟成历史悲剧。是故,在清朝的时代,于清朝二帝(康熙)、七帝(咸丰)两朝,我支先公曾参襄义举,两次事无成功,竟遭骄横暴敛,清皇罪连九族,一世祖列于祠中神位、文物、碑文等残受抄没之殃。我族之众,十存一二,遗支四散隐匿他乡,幸存老家人丁之少……"道出了他们曾经九死一生的经历,也实属不易啊!

沧海桑田。为传者和史籍中的这些只言片语,怎能详尽潭溪石氏族人历史长河中的风风雨雨?"改朝换代"中的忠信与通变,官民利益矛盾中的通融与应变,各种势力倾轧中的较量与平衡等,无一不考验着这支大姓族人的智与勇、谋与略、沉浮与兴衰。如果《潭溪石氏土司长官传》为我们打开这片地域曾经的历史的小窗,那么我们就能够由这扇小窗窥视到土司曾经的历史及其人生。

是为潭溪石氏土司长官传。

来源:石文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