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开展“家校共育360°少年——家长进课堂”系列活动。图为该校槐安校区一位学生家长给学生们带来一堂舞蹈课。 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摄
5月14日,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开展“家校共育360°少年——家长进课堂”系列活动。图为该校槐安校区一位学生家长给学生们带来一堂舞蹈课。 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摄
育人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只有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促进家校社三方协同发力、同向同行,才能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
去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教联体”对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有何作用?河北在“教联体”建设方面有哪些探索和创新做法?
搭平台建队伍
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跳绳比赛中,随着彩绳飞转,家长和孩子一起跳;在“抬小猪”比赛中,家长和孩子步伐一致朝前进……日前,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举办“家校社”亲子趣味运动项目联赛,在助推“每天运动两小时”育人理念落地的同时,增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络。
这次运动会是该校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后,进行的一次全新探索。据介绍,该校“教联体”包括邢台市图书馆、信都区妇联、郭守敬纪念馆、科苑社区、国氏扁鹊中医药集团等28个成员单位和学校家委会成员。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
省教育厅副厅长孙富强介绍,通过建立“教联体”,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的桥梁纽带,打造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的教育生态,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河北起步较早。近年来,河北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逐步形成一整套协同育人制度体系。
2021年,省教育厅、省妇联、省关工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落实家长主体责任、加快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等4方面13项具体措施,推动全省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2022年,省妇联、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协同育人工作目标,绘就“十四五”期间全省推进家庭教育、推动协同育人的工作蓝图。
2023年,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等十三部门联合推出《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路径,压实了工作责任。
202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协同育人资源整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印发,推进社区协同育人书院建设,着力构建优质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
今年初,《河北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方案》出台,提出省、市、县、校上下贯通推动的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模式。
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全省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
统筹优质资源,着力打造学校育人主阵地、社区育人新基地、社会育人大场域“三大平台”;汇聚各方力量,锻造家长、教师、专家、社会力量“四支队伍”……
“围绕联责任、联空间、联资源三大任务,河北省加快推进‘134N’(一套制度、‘三大平台’、‘四支队伍’、N个品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工程,通过做好社教协同、医教协同、体教协同、家校协同、区校协同、警校协同‘六篇文章’,全力打造学生快乐成长‘大本营’。”孙富强说。
走出去请进来
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
“大家看到的是我馆的第一件国宝级文物——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玉璧。它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最大最完整的一块玉璧。”每到周末,定州市中心实验小学“红领巾”讲解员都会来到定州博物馆为游客讲解,他们充满自豪的讲述赢得众多游客夸赞。
“孩子们在讲解的过程中与脚下的土地‘对话’,对家乡的热爱更加强烈。”该校党总支部书记王亚红说。
近年来,定州积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半径”,高质量打造国宝古建、东坡行迹、崇文尚学、非遗艺术、乡村冀忆、红色印记等六条研学路线,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历史脉搏、涵养家国情怀。
将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汇聚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近年来,河北省各地各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开门办思政课”,把思政课开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开到厂矿企业、田间地头、社区乡村,让课堂内容从书本到实践动起来、活起来。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边连接着孩子和家长,另一边连接着社会。学校的态度和做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校社能否形成合力。
“教联体”关键在“联”。省教育厅德育处处长刘治利介绍,河北省出台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方案明确提出,省级教育部门发挥牵头作用,召集负有协同育人责任的相关部门,成立河北省协同育人“教联体”。同时,成立河北省“教联体”发展中心,作为省“教联体”工作研究、推进及示范性活动承办单位。
根据方案,市、县参照省“教联体”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结合地方实际,推进本地区“教联体”建设。各中小学校将发挥主导作用,持续加强以学校为中心,涵盖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育人主体的学校“教联体”建设,营造良好教育“微生态”。
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
4月28日,笔者在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见到了正在给学生开展科普讲座的河北科技大学教师谢英花。她以“神奇的药片”为题,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生动讲解了有关片剂的知识。
在活动中,谢英花还指导孩子们亲手操作,探索实验背后的原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我们充分发挥‘教联体’作用,与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石家庄市第六中学等院校协作开发并实施特色课程。”该校党总支书记杨朝童介绍,学校还邀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石家庄群众艺术馆、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教联体”成员单位进校开展育人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协同育人,考验着全省各地各校的智慧。刘治利认为,“一校一策”促成了家校社共育“百花齐放”的格局,也带来了教学反馈和提升,实现了家校社“育人闭环”。
补短板转观念
调动家庭参与积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力量。在“教联体”机制中,如何有效提高家长参与积极性,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今年初,石家庄家长学校“智慧父母大讲堂”开讲。在首场讲座中,主讲嘉宾从家长们在青春期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深入剖析青春期亲子沟通问题的具体表现、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原来一直不明白,明明是为孩子好,为啥却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一位学生家长听完讲座后告诉笔者,这次讲座让他对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有信心处理好亲子关系。
做一名合格的家长,仅有热情远远不够,更需要科学理念和专业指导。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科学、不尊重教育规律的观念和做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省教育厅德育中心主任蔡杭州表示,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长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
为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石家庄市教育局指导各学校设立以分管校长(园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为主体,专家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知识,针对有个性化需要的家庭提供具体指导。
在张家口,家庭教育公益咨询热线开通,一批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为每一个打进电话的家长排忧解难。此外,他们还创建了“张家口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一批优秀讲师开辟专栏,已经发布原创文字几十万字,点击量近百万次。
“如今,全省已经普遍建成校内家长学校、电视家长学校、广播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其中,校内家长学校基本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网上家长学校注册338万人。”蔡杭州介绍,河北省还着力推进“知子花开”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目前站点已覆盖大部分城市乡村。
家庭、学校、社会在协同育人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肩负着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重任,而社会这个大课堂则为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实践天地和丰富的成长资源。
当今教育格局下,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已成为推动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孙富强介绍,河北省正在实施“筑基”“提升”“赋能”“聚力”“创新”5大行动,力争在年底前全省60%的县成立“教联体”,明年实现全覆盖。(王敬照 周洪松)
来源: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