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5个转折点,彭总未重视第二个,导致180师遭重大失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07:54 1

摘要: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未对师(旅)以上联合国军完成大包围大分割,歼灭的部队包括韩6师的2个团、8师的2个营,美军骑1师第8团的2个营、第5团1个营,共全歼11个营。另有14个营被击溃。

与抗战和解放战争不同,抗美援朝有着鲜明的反复转折的特点。

前面两次战争是单向的,我越来越强,敌越来越弱。但抗美援朝不一样,敌我总体形势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而只在战场上出现几个转折点。

每一个转折点,都对敌我双方带来一些影响,其中有的影响是痛彻心扉的。

第一转折点:第一次战役

这个很好理解。美军向半岛北方发动全面进攻,志愿军秘密入朝,迅速发起反攻作战。

战果大致点一点。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未对师(旅)以上联合国军完成大包围大分割,歼灭的部队包括韩6师的2个团、8师的2个营,美军骑1师第8团的2个营、第5团1个营,共全歼11个营。另有14个营被击溃。

合计毙伤俘敌约1.5万人, 其中美军3518人,韩军12325人,其他联合国军147人。

这场遭遇战的转折意义一明一暗,明面上的转折点是遏制联合国军攻势,迫使其转入防守和撤退。暗里的转折是志愿军作战方式的转变,从解放战争中习惯了的大包围大歼灭、大踏步进退,转入艰苦的山地作战,转入以打小股敌人而不是师以上甚至军以上部队的小型歼灭战。

其实真正的转折点是志愿军的战术问题。

战争之初,我军分析战争条件时,对朝鲜半岛的地形颇有点不习惯。解放战争我军的大兵团作战,习惯于在广阔的平原进行大踏步进退,运动、迂回、穿插、分割、围点打援,各种战得心应手。

朝鲜山地地形为主,整个半岛山地占75%,北朝鲜山地更是达到82.5%。首批入朝的都是四野部队,主力是在东北大平原上打出来,我军各级将领都有些担心我们的传统战术在朝鲜半岛不好施展。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大一统王朝都没有征服朝鲜半岛,与其恶劣的地形条件不无关系。汉朝设的是羁縻州郡,隋朝三征高句丽而不克,唐朝也是百般打不下。元占了半岛一少半,明、清时朝鲜已大致形成现在的分界。

撇开政治、民族、文化等问题不谈,军事上核心问题就是山地不利于交通、供应,远道征进的部队无法稳定保证后勤,进攻难以为继。

然而,万幸的是,我军和美军是在这种崎岖不平的地形条件下作战。

如果是在东北、华北、华东那种开阔的大平原,又或如东欧、中欧大平原,在美军强大的立体空炮火力打击下,我军的运动战优势将不成其为优势,密集的部队无从躲避,反而会遭到美军重大杀伤。

我军缺乏重武器,大部分是轻步兵,战斗力受地形限制虽然也有影响,但远远小于美军重武器部队受到的限制。

后来敌我相持,正是崎岖不平的山地,使美军重火力大打折扣。而我军以强大的学习能力,迅速适应了山地作战,才能在后来几次运动进攻作战中稍占优势。

我军传统的包围、分割战术也无法顺利地实施,也是地形所限。山中狭长谷地多,无法真正包围敌军,很多包围只能做到拦头截尾,两侧多有漏风,处于围中之敌一旦溃散则无法全歼。地形的限制,也增加了我军穿插分割的难度,难以迅速将大量主力投放到敌前,导致追上了也拦不住,围住了也吃不掉。

不过总体上讲,这一转折点是抗美援朝最具标志意义、最具战略意义的重大转折,我军一上来就赢得了主动,迫使美军转为退守之势。

第二转折点:砥平里之战

第一、二、三次战役我军基本都是攻势,大量歼灭联合国军有生力量。

大好形势并未持续进行下去,志愿军解放汉城、进逼37度线后,新上任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逐渐摸清志愿军的进攻特点和战斗力极限所在,在志愿军刚刚结束第三次战役、部队伤亡较大而未获补充之际,发起了反攻。

彭总为夺取战役主动,被迫策划展开第四次战役,以攻为守,企图粉碎美军攻势,为后续休整赢得时间。

第四次战役确立的“西顶东反”计划,从全局讲成功了一大半,不管是西线的南汉江阻击战,还是东线的横城反击战,都有力地遏止了美军反攻。但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前面成功虽然多,但没有从根本上粉碎美军攻势,且在最关键的砥平里之战上,志愿军发生比较大的失利。

一定程度上说,整个西顶东反最后导向的就是砥平里攻坚战,这场局部战斗具有战役意义。胜,则逼迫美军全线后撤,李奇微的攻势就此瓦解,第四次战役会像前三次战役一样,继续把美军向南压。败,则前面各种铺垫、各种声东击西,全都白忙活。

论者大多转折意义定位为,美军首次在战术要点上顶住了志愿军围攻和阻援,从此美军敢于大胆在前线守点,而不是像前三次战役一样,一被包围或切断后路就仓惶逃跑。

确实如此,但又不尽然。

与志愿军第四次战役总体设计与砥平里局部攻坚一样,美军的攻势总部署与砥平里防守成功,也是整体与局部互相转化的结果,不能只理解为增强美军信心,而是验证了李奇微防守战略和美军快速调兵体系的成功概率。

砥平里之战发展到最后,其实志愿军有力量最后将其攻下,但邓华权衡再三下令撤兵。什么讲究呢?

美军在砥平里被围攻后,立即调整战场布局,一方面在砥平里后方填补防线口子,使志愿军东线在横城方向撕开的口子再度抹平,志愿军无法采取惯用战术通过纵深扩大阵线、攻击两翼美军的侧面而动摇美军整个阵线,美军成功了。另一方面各路美军源源不断向砥平里开进,使志愿军不得不担忧大部分再行密集,会被美军优势空炮火力大量杀伤,那样即使费尽气力拿下砥平里也会得不偿失。

从这一事实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美军通过砥平里一战,得出了三个结论:

第一,美军拥有守点的能力,志愿军的包围分割战术并不是万能的。

第二,志愿军运动战的攻击力是有限的,不必过度担忧。

第三,美军的战场机动能力、快速的后勤保障、强大的战役指挥调度,对比志愿军都有很大优势。

这事实上标志着志愿军大规模机动的阶段结束了。

彭总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一转折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战场条件、敌我打法、力量对比等方面都出现质的变化时,仍发动第五次战役,终于导致180师的重大失利。

第三转折点:白马山之战

这一转折点,是应许多热心军迷朋友之邀,特意加上的。本来笔者认为,这其实算不上什么转折点。但细细琢磨一下,虽然不代表进攻或防守的节奏转换,但韩军毕竟是战役的重要一方,而且此战之后,我军打韩军的战法有了较大改变,列为转折点也勉强可说。

白马山,又叫白马高地,是铁原附近一个战役要地,是一系列低矮山丘中的一个,海拔394.8米。1952年10月,38军对白马高地和其旁边的箭头山高地(281.2高地)发动攻击。

战前突发意外情况,38军第114师第340团第3营第7连文化教员谷中蛟叛变投敌,向韩军供出我军准备攻打该两个高地的计划。守军韩军第9师通报美军,迅速加强白马高地的兵力,由1个营变为2个营,美军紧急调来大批炮兵和空军支援。

38军打了一场敌有充分准备和对我针对性反击的、得不偿失的攻坚战,百般进攻无法拿下,只得含恨撤兵。

此战韩9师表现异常顽强,在38军一度突入白马高地主峰的情况下,反复组织12次拼杀,近距离作战中并不惧怕志愿军。此战之后,韩军极大提高自信,面对志愿军不再像之前一样一触即溃,战斗意志堪与朝鲜人民军有的一拼。

转折意义在于,美军能够把更多的阵地坚守任务交给韩军,并且是以1个营或几个营为单位防守,就有顶住志愿军进攻的勇气,这无疑给美军减轻了不少防守压力,使其能抽出更多力量用于机动进攻。

至于有的军迷朋友说的,韩军从此不怵志愿军了,有一定道理,不过这话并不严谨。韩军的战术自信必须建立于美军的充分火力支持和良好的防守条件,如果放开了打运动战,即或是同等火力条件下阵地攻守,韩军仍然不是志愿军的对手。这个后文会再提到。

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会不会是呢?我们不作武断之论,但以目前的形势看,可能性不大。

第四转折点: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之战,若是按中美双方最初的设计,根本打不出转折点的效果。

范弗里特最初的设计是,动用两个营的兵力,付出伤亡200人的代价,夺取志愿军据守的五圣山前沿两个高地。摊牌行动,名字起的挺决绝,实际根本没做大打的准备。

志愿军防守上甘岭阵地的第3兵团15军45师,对这场攻守之战,也预设为本师编成兵力掌握的一场战斗。

但当开打之后,美军连连进攻不克,打得恼羞成怒,其作战意图严重超出最初的战役设计,必须要拿下这两个高地才肯罢休。偏偏志愿军在拥有既设阵地和相对较好地形优势的情况下,也绝不肯放弃。

双方越打越大,美军骑虎难下,不得不向上甘岭投入越来越多的兵力。最终形成了美韩军3个多师6万余人,大战志愿军4个师4.3万余人的恶斗。由于志愿军应对得法,美韩军在拥有强大火力优势的情况下,硬生生被顶得难以前进一步,伤亡高达25498人,作为对比,志愿军伤亡11529人。

转折意义在于哪呢?

美军切齿于1952年秋季志愿军发动全线战术反击,多点开花,积少成多,歼灭了大量美军和韩军,其意义不容小觑。美军企图通过这场反击遏制志愿军反先之势,所以才不惜一切代价,不断向上甘岭投入重兵。

这场战役的结果出乎双方意料——不仅美军战前没有清醒的战役指导,志愿军也没有。打到最后总结经验才发现,志愿军仿佛打开了新的战法世界,对地形利用的战术水平远远超过美韩军。

此战之后,宣告我军可以有效依托各种地形,顶住美军绝大部分之进攻,而且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敌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军长期处于落后的武器装备条件下,不得不利用一切其他条件弥补武器劣势,发扬轻步兵的其他优势,从而尽可能多地填补与敌军硬实力上的差距。

美军此战之后丧失了发动进攻的勇气,第四次战役后那种突然总结出磁性战术的心理优势再度丧失。

第五转折点:金城以南反击战

上甘岭防守战役打出了信心,我们在政治上说话就有了底气,在军事上筹划下一步方案也更有了底气。其直接结果便是1953年夏的反击作战。

夏季反击战打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试牛刀,第二阶段开始上了规模,我军也渐渐有了底气。第三阶段,也就是金城以南反击战,规模空前,歼敌数达到7.8万人,把金城方向韩军向我军的突出部抹平了。

这场战役,虽然邓华评论定性,仍只是解决了对敌坚固阵地的战术进攻,还无法对大量敌人进行远距离纵深追击。

邓华评价的很谨慎,没有说大话,但事实情况并不止于此。

志愿军前线各军打的比较积极主动,金城反击战仅打响一昼夜,韩军一线阵地全部易手,韩军首都师、3师、6师都被打残。尽管美韩军都预有心理准备,提前制定了万一被进攻后的撤退方案,被攻击后韩军一度也算撤的有所组织,但在志愿军连续追击下,很快恢复成原来的溃散逃跑的优良传统。

转折意义在于,我军实现了守能守得住,攻也攻得动的优势状态,地面上作战完成掌握了优势。

美军总结志愿军这样令人敬畏的变化,一在于武器装备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苏制武器源源不断地补入,尤其是炮兵火力差不多与美军达到一个数量级——尽管在数质量上还有不少差距。二在于志愿军找到了有效的后勤供应方式,美军很难再炸毁或切断之。

彭总在签订《停战协定》后意犹未尽,我军经过长时间摸索和调整,已经很好适应了朝鲜的战争形势,各种力量储备慢慢达到很高水平,完全有信心再打几个歼灭战,甚至有望恢复前三次战役的主动,至少能把敌人赶到三七线,把汉城再夺回来。

来源:有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