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俩春:吉利、吉祥、及时雨,好事成双。这是个润声加细语(雨)的好日子。漳州民主建国会综合支部组织了一次文化采风之旅。目的地: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故居文化园”。活跃民主党派生活,接受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政议政,乃吾同仁之本分也。红色圣地、名人故居、文
记漳州民主建国会综合支部的一次文化采风活动(闽南语版) 绥安仔 2025年,乙巳(音:yi shi)年,双春年。
一年俩春:吉利、吉祥、及时雨,好事成双。这是个润声加细语(雨)的好日子。漳州民主建国会综合支部组织了一次文化采风之旅。目的地: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故居文化园”。活跃民主党派生活,接受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政议政,乃吾同仁之本分也。红色圣地、名人故居、文化公园、朝圣风光、历史古迹、旅游胜地、教育基地等等,近来犹如春笋逢细雨般地,吐芬露芳。一来增长知识,二来陶冶情操,再之拉动经济,“和”乐不为?“林语堂文化园”,之前曾慕名来过几回,回回之耳闻目睹,回回之心灵感受,都不一样。是一种愈来愈感亲近,愈来愈感亲切,愈来愈感欣喜,愈来愈感“和乐”的那一种不一样。
如果想要与林语堂大师在“关系”上沾点边,大师的出生和接受启蒙教育地“坂仔”:坂仔镇,林姓族亲之优越性无法抗拒。本回有“新发现”,林语堂文化园解说员林老弟和当地林姓后裔,对“坂仔(zai)”地名的认音,如出一辙:坂仔(zi)。只因我们是“别位人”,都叫它坂仔(zai)。是仔(zai)耶,是子(zi)呼,孰重要?无非是中间来了个陌生“人”插队吧。今后,我们都不该再“zai,zai,zai”了,都应读作:“zi”。以示对大师林姓族亲的尊重或附和,算是本次文化采风活动的一点收获。进入“林语堂文化园”的大门口,最抢眼的莫过于左边的一组石雕人像,铸就了林语堂家庭成员的永恒瞬间:父母威严坦然,儿女绕膝依偎;神态栩栩如生;眼神坚毅,不骄不躁,向上向善。好温馨、好幸福的一家子啊。“考考大家,谁能从石雕中的人物,认出哪位是林语堂大师”? 陈领队的一句提问,把大家的兴趣提起来了,鱼贯而来一班党派民主人士,饶有兴趣地对着石雕人物认真地端详,辨认。从直观上分析:“头大聪明,主角居中,小弟与大姐紧挨,长者以高大的身躯呵护全家”。要找出大师是哪位,并不难。很快,人们的眼光捕捉住了居中间的肥头大脑门、胖墩壮实的小男孩,果然是。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林语堂大师的阿爸是位牧师,同时又兼任教会私塾学校的“新生”(老师),语堂妈肚子很是争气,没几年功夫,数个儿女相继出世。当时,语堂的姐姐六七岁,适龄,遂上学,小语堂小其姐姐三、四岁;若留在家里,很大程度上是会影响到妈妈操持家务的,因调皮(这里不适合用“捣蛋”的字眼来形容大师)的小孩更聪明,小语堂亦是,林大师亦凡人。 于是,语堂爸私自决定,来了个“近水楼台”,大概没来得及经过“校董会或党委会”的批准。小语堂仔靠“走后门”,成了坂仔教会学堂里年纪最小的插班生。这个“插班生”,想必很容易与同伴们融洽相处,因想到那位可爱的解说员林老弟的发音。在坂子(zi)中间插个“人”,不就成了坂仔(zai)了吗?语堂,语言的天堂。
小语堂仔有幸能比其他男孩早三年接受启蒙教育,其学业成绩也后来居上,越过其姐姐和其他同学,遂在父亲为老师的教会学堂中名列前茅。所谓赢在起跑线上,怎么赢啊?早教啊!语堂大师早年就因“走后门”、插班得早教、得启蒙的事实告诉我们:“早教”好。比现代家长们靠着什么“补习、补戏、补习、不习”的效果,好得多的去了。就在这时,被文化园解说员宗亲林姓老弟的:“坂仔(zi),坂仔(zi)”之“zi、zi”之不绝于耳之(zi)声吱中的我,已是晕头晕脑了。脑子里一直在打转着一个问题:坂仔(zai)耶?坂子(zi)呼?“zi equal(=)to zai” 干脆,躲到人群后,把双耳捂起来,扶正“酒瓶底”,瞪圆双眼,关注墙上的图片。好家伙,最大幅最显眼的是“少年皇上”与“西洋美女”。就凭这两幅“玉照”,让我异想天开起来了,想着,想着:假如我风度翩翩之大清‘少年加’君主 与 娇滴滴之欧洲贵族修女,能够来个“中秦西晋”之交好,那么,通过他(她)们共同努力下,下的“崽”,那该有多么激动人心(so exciting)优秀啊?!
的确,林语堂的父辈,因早年就与西方传教士结缘,接受西方文化,全家的“文化世界”被西洋元素所洗礼和熏陶。语堂大师从幼年开始,就能接触到许多西洋的玩意儿,欧洲的生活用品;带有ABC(基础)元素的报刊、图片、画作和书信,以及基督教原文版的《圣经》等等。大师的家庭,堪称是我国文化教育史上“中西合璧”之成功典范之一。 唯一有一点点小的遗憾是,大师与洋妞没有制造出个“混血儿”来。对最后的这句话,作者本人写是写了,但希望大家不要去看;就是看了也别外传;就是不小心“外传”了,最好别让这种事“传”到翠凤师母的娘家人的后辈耳里,为好。能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语堂本是大才子,又是一代幽默大师。此外,大师被冠以的儒雅帽子还有很多: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就缺了一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帽子了)。如前提及:“语堂”之本名,本意为语言之天堂。是极富文学气息的名字,好名、好命,自然具有其别样的,卓越的人生轨迹。大师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遗憾的是都没能真正的获得。这可能与其与生俱来的亚洲面孔、乌黑头发、炎黄皮肤和闽南语元素而受到不该有的歧视有关。但是,如果要说到他被称为“幽默”大师,实在是实至名归的。关于“幽默”这两个字,的确是林语堂大师之发明和缔造出来的。
在大师发明或者说从英文的发音、意义的外来语“引进”之前、为中文所用(洋为中用)之前,在《中华大字典》、《永乐大典》中,甚至从纪晓岚最拿得出手的惶惶大著作:《阅微草堂记》中,也都找不出“幽默”这两个字。原来啊,幽默出自英文“HUMOR”,语堂大师是借用外来语的音意,本来在音义上应作:“休墨”hiu bia(无法用墨汁来抒发其发自内心之温馨 + 趣味+ 含蓄+ 快感 +喜悦 + 和乐)。本来与闽南语(大师出生地的母语)的读音,意义最为贴切。后来,为迎合“普通”时代的到来,蜕变为普通话的发音和意义。找出这该死的两个字眼来“顶替”匹配,才有今天我国《字典》中的“幽默”二字,(注:闽南语的历史不“普通”,通用得比普通话更广、比普通话的历史更加源远,更加流长)。总而言之,语堂大师不仅本尊极为幽默,而且本是“幽默”二字之父。“自古文人多才情,情到深处好文章”。语堂大师本是凡人,同样也不能例外,是“情圣”。但是,受封建和礼教并行的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束缚,像陈世美那样的反面人物毕竟极为少数,所以才会被搬上戏台当做歹听剧本来做戏;那只是个个例,所以才被拿来“做戏给大家看的”。
这时,又被语堂文化解说员林老弟的zi之吱声所“污染”,寻zi声而去,林老弟的手势,正指着墙上的一幅六位“文化大咖”合照。同时,林老弟的上下嘴唇还一直在不停地打架,还在滔滔不绝地发出zi、zi、zi之“吱”之声:“吱吱弹”。这幅照片的确十分壮观,前排:居中是许广平(鲁迅夫人)。后排:居中是林语堂大师。孙福熙(作家、美术家)、孙伏园(作家、散文家)兄弟俩站立在林语堂两边;鲁迅和弟弟(周建人)在两旁呵护着许广平先生。他们都是教授级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他们各自紧握手中的笔为锐利武器,向封建旧体制发起猛烈攻击;他们曾接受李大钊先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并参与到“五四”运动和抗日救国运动的滚滚洪流之中。(孙福熙先生与毛主席同时期,同在李大钊为馆长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与毛主席是“同事”。后来,孙福熙在毛主席的欢送下赴法留学,主修艺术,回国后为我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言归正传。从照片中,可看出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先生紧挨着,目光虽然看起来都是平视前方,很明显,鲁迅的右眼余光“瞟向”中间的夫人,夫人“装出矜持”的样子,头虽往右偏,可是有意无意地把左肩“递给”鲁迅。看着多温馨,多令人羡慕啊。而且,鲁迅在六大人当中,从年龄上和资格上都可堪称为“老大哥”,出自于对女性的尊重(lady first)和对夫人的敬重爱意,鲁迅把许广平安排在“C”位,爱就是爱,爱是藏不住的,款款爱意跃然照片上。
(霍老先生说过:“郭晶晶下嫁到我们霍家来了”。)“自古文人多才情,情到深处好文章”,鲁迅先生也是凡人。与语堂大师同时代的鲁迅先生,砸碎封建包办婚姻的枷锁,与许广平自由恋爱结婚,从一而终,而且爱得死去活来,十分专一。青年才俊鲁迅,任教于厦门大学时,以:“女生共五人,而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来给远在广州女子师范学校任职的许广平写信,几乎每周一封,把深深爱意,化为滚烫的绵绵细语,浓墨炽热、燃放宣纸。薪水不高,邮资不菲;竹棚是雅居,御寒有布衣;食可无肉,而“信”不可“食”。就在这点上,真的很值得当今的“大款爷们”、“贪官们”和“协和系”的教授们学习和膜拜。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的时间不长,先生就是先生,出口成章,不用备课,教书之外,业余时间还充裕。为“打发”时间,写信(情书)颇多,信封外皮的落款处:“厦门大学 鲁迅 缄”,狂草。一时,在邮递员和厦门大学的师生员工中(也在厦门到广州的邮途中)流传甚广,狂草书法体虽使人似懂非懂,但显得寓意深远,高大上,也深受“繁人”的喜欢,才有今天的“厦门大学”校牌、匾额墨宝。“厦门大学”四个金光灿灿的墨宝,出自鲁迅先生之手:高高在上,威严有加,傲视学子,已流传百余年,相信会再流传千年。呜呼。不少“简”人却猛吐槽:“厦门大学”,四个字错三个?“厦”(sha)字多一点,“门”字少一点,“学”字丢“冖”(宝盖);“大”字还勉勉强强没被先生写成“方”。“没有文化真可怕”!
这时,林语堂故居文化园的林宗亲老弟之zi,还在滔滔不绝地“zi、zi”响:“我们坂仔(zi)的林语堂大师还是个情圣。”我终于松了口气,又被宗亲解说员林老弟拉回到了主题上来了。先前说到陈世美、鲁迅,现在该说说语堂大师是情圣的事儿了。 初恋赖柏英,是纯真质朴的乡村之恋。在平和坂仔出生地的童年幸福时光中,青梅竹马的玩伴,他们一起去溪边捉鱼、放风筝、追蝴蝶,,,。林语堂要离开家乡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赖柏英却眷恋家乡和要照顾年迈的长辈。后赖柏英嫁给本村商人,一心照顾家庭。从那以后,两人未再见过一面.语堂大师本是大师,更是“情圣”,写出了一本洋洋洒洒十多万字的小说《赖柏英》(闽南语版的,淘宝上14.40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顺便,挣了不少的稿费。夫人廖翠凤。鼓浪屿首富二小姐。林语堂与廖二小姐的兄弟是好朋友,有一次应邀到廖家吃饭,席间,林语堂发现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瞪着他看,原来,她是想“数数”林语堂的饭量有几碗。还有,语堂发现自己放在廖家的脏衣服不见了,原来啊,赖柏英“竟然唱起了《洗衣歌》”,把咱语堂兄当成“亲人解放军”了:“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哎,,是谁帮咱们得解放,,哎,,”。
牧师的儿子是穷,但,他是才子,才子应该配佳人。“穷算不了什么”,廖家二小姐的话音坚决且果断。语堂大师在与廖翠凤新婚之夜“烧婚书”的故事,听了很多遍了,耳朵快要出茧了。可是,这次从文化园解说员林老弟的口中zi吱出来的,好像颇有新意:“新婚夜,见到林语堂拿起结婚证书,点上火,翠风小姐哭哭啼啼地说,是不是不要我了,还没入洞房就变卦了?‘烧了婚书,是因为婚书只是在离婚时才用得上’新郎官的一句话,新娘子破涕为笑。”这段话被听起来,好像是解说员林老弟自己给自己编的故事,可是编得又好像很是事实,一众漳州市民主建国会综合支部的会员们,听得可是津津有味哦,接着:“掌声雷动”。“和乐”就是好嘛。没缘陈锦端。她是语堂朋友的妹妹,是归侨名医的大小姐,妥妥的白富美一枚。
才子钟情佳人,佳人爱慕才子,本是情理之中,但陈父认为门不当户不对。这位“没缘”的丈人,对语堂仔也是惜才有加,不是“棒打鸳鸯”的那种粗暴干涉,而是跟少年加语堂仔商量着:隔壁的廖家二小姐芳龄十八,待字闺中,贤惠又漂亮,如果语堂仔同意,他愿意牵红线,做“保媒”。林牧师(语堂父亲)很是满意,于是在陈锦端父亲作陪下,“翻墙”到隔壁,向廖家提亲。廖二小姐与林语堂一见钟情,遂成就了才子佳人这佳人就是语堂夫人廖翠凤。林语堂后来说:“在那种时代,男女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毕竟林语堂首先是才子,其次才是“情圣”。又是洋洋洒洒写出几十万字的《京华烟云》(这本书淘宝上也有卖,不用买,看电视剧),主人翁姚木兰的原型就是陈锦端:“她确实生得其美无比”。又是宗亲林老弟解说员在zizi吱作夭寿:“语堂大师在与翠凤阿结婚多年后,陈锦端从美国回到上海,提出要与林语堂见一面。语堂纠结了很久,到底见不见,如何把持得住情感?最后,他把这件事告诉廖翠凤,翠凤坦然地说:“是应该去见见她了”。
那天傍晚,语堂大师穿着整洁,头面梳理一番,大步流星走上上海哈同大街,坐上电车;当电车要到达陈锦端所住的客栈的前一站时,他下了车,径直走向街道对面的站台,坐上反方向回家的电车。廖翠凤见到丈夫早早回家,很是惊愕。后来,知道是“未到战场先收兵”了,一颗心才终于,安了下来。”不想再听林语堂文化园林老弟的,继续没完没了的zizi吱了,民建综合支部的周主委发话了:之后大家要跟县长拍集体照去,之后午餐,午餐之后,之后到灵通岩去朝圣,之后回家。“之后”的5次方,才从“zi”吱声把我解放出来,终于得空,来对民国时期的几位“大文豪”的情感和轶事做个回忆。郭沫若先生是与鲁迅先生、林语堂大师同时期的“大文豪”。“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以上三位文化大师级人物,从相惜、相轻到相讥。郭沫若是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中国首任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其文化方面的造诣可谓是天花板级的,可是,郭老先生的“情史”也绝对是天花板级别的“花”。从有记载的五段著名“情史”外,还在民国时期,到日本找女护士、女学生、女秘书、女保姆,来作为临时“性”的“为国争光”。堪称教科书。说“情圣”,郭大侠没有表现得像鲁迅先生、林语堂大师那般的高尚。说到“文人相讥”,郭老先生给了鲁迅先生四个字:“衣冠禽兽”。
鲁迅先生乃一介布衣,长裳马褂,文质彬彬;穿着得很像现在的“电动车雨衣”。这怎成“衣冠”?至于“禽兽”:方寸头,硬茬硬茬的发,两丿秋浓密密的,不怒而威;他的两片嘴唇如果一张一合动一下,封建腐朽文化体制就会被“剥内裤”。既然得到郭老的四个字,鲁迅先生以五个字回应:“才子加流氓”。这个很直白,不用我们去解析了。后来。鲁迅先生觉得还表达得不够“流氓”,也不够“禽兽”,就追加编了一条“微信”,传给郭大侠:“远看一条狗,走近一看,哦,郭沫若先生”。郭大侠对林语堂大师有个著名的“相轻”:“他叫青年读古书,而他自己却连《易经》都看不懂。非但中文不好,连他的英文也不见得好”。林语堂淡淡地说(是用‘休墨’文体发表在上海某杂志上的):“我的英文好不好,得让英美人士或懂英语的人去批评。你郭沫若没有资格批评我的英语。至于《易经》,郭沫若也是读,我林语堂也是读。我与他的区别就在于:我林语堂读了,不敢说懂了;你郭沫若读了却‘偏说’懂,而已。”语堂大师的别称:“和乐”,给后人很多的启发。他对生命的独到感悟是: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学贯中西,文学艺术堪称独到,他就是林语堂。大师的一生具传奇色彩,著作等身、语言学家、幽默之父、风趣大师;学贯中西、研究现代科技、发明打字机、会修西洋乐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任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校长(今QS排名亚洲第一的学府)......等等等等。 林语堂传奇的一生,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了。
今年,是林语堂大师诞辰130周年纪念年,大师值得我们缅怀。 “回回愈亲近语堂,回回愈感知和乐”。陈领队所领导的大巴,载着我们登上了灵通岩的最高峰,领略无线的风光;让我们站上平和的海拔高地,让我们感受“国”富民“强”和坂仔(zi)的文化高峰。 回程车上,陈领队与我邻座,就问我,你不是说这回再“亲近语堂”就会再“感知和乐”?到底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能用一个字来表达吗?高速路上,窗外清风习习吹,打着(zhao)窗帘吱吱响。吱(zi)? 林语堂文化解说员林老弟:坂仔(zai)耶?坂仔( zi )呼?之“吱”声,还在我的耳边:( zi )! (作者:林文安 福建 漳州民主建国会 2025年5月10日)
来源:用户公孙奴陈继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