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香自远 丹青溢彩長 记赵王河畔书画名家王文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08:08 1

摘要:春色不老,夏意渐浓。近日,公益记录者沿着106国道来到古洼文安口上村,经多方打听才找到这位大名鼎鼎的书画名家王文泉老师。推开那扇斑驳的铁门,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洒在宣纸上。王文泉老师正俯身案前,银白的发丝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他手中的毛笔在纸上游走,像一位老渔夫熟稔

春色不老,夏意渐浓。近日,公益记录者沿着106国道来到古洼文安口上村,经多方打听才找到这位大名鼎鼎的书画名家王文泉老师。推开那扇斑驳的铁门,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洒在宣纸上。王文泉老师正俯身案前,银白的发丝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他手中的毛笔在纸上游走,像一位老渔夫熟稔地驾驭着小舟,在墨色的海洋里破浪前行。看到我们的到来,王老师放下毛笔,用布满皱纹的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珠。上前与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沏茶递烟。注意到他的指甲缝里还残留着墨迹,那是长年与笔墨为伴的印记,随后谈起他的尘封往事。

王文泉出生于1948年,河北文安人,初中文化。他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就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喜爱楷书毛笔字。初中时期,王文泉开始接触毛泽东书法,被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吸引。在课余时间,他常常对照字帖,反复临摹练习楷书和毛体字。

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王文泉五十余年来始终坚持书法创作。他以笔墨为伴,日复一日地研习毛体书法艺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更表达了对毛泽东主席的深切感恩之情。

谈起往事,他的眼神忽然变得悠远。上世纪七十年代,年轻的王文泉经常背着行囊走遍大江南北,春夏秋冬,苦尽甘来。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如今从他口中道来,却如同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据了解,王文泉早年师从著名花鸟画家王雪涛先生学习花鸟画多年,2016年又拜工笔画鱼大师路雨年先生为师,专攻工笔画创作研究,在业内享有崇高声誉。王文泉现任中国毛体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中国工笔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他长期潜心研究毛体书法精髓,在继承和发展毛体书法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形神兼备地展现了毛体特色,还融合了王羲之、王献之和怀素等书法大家的精髓,形成了雄浑大气、洒脱灵动的独特风格,被授予"中国毛体书法标志性人物"称号,获得毛泽东主席侄孙毛新明和主席警卫队长陈长江的高度评价。

在艺术成就方面,王文泉201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2019年获得第三届伟人颂全国书法大赛特别金奖。他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在雅昌拍卖会上多次被国内外收藏家竞购,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鉴于他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突出贡献,王文泉被授予"文化传承人"标志性人物。

多年来,王文泉经常参加京津冀书画交流活动,书画名家以笔会友,传统书画展现山川灵秀,现代抽象画探索艺术新境,混合媒介作品带来多元冲击。朴实善良的王文泉、笔走龙蛇的诗词楹联……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传递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诠释着王文泉文化的交融共生。

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春天格外安静,城乡按下了暂停键,街道空无一人,只有偶尔经过的防疫宣传车打破这份沉寂。王文泉站在书房里,望着空荡荡的街道,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颤动。

他记得之前社区核酸检测时,那位护目镜上凝着水珠的医护人员。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动作却异常轻柔,像对待易碎品般小心地为每位居民采样。当时他就想,该用怎样的笔触来描绘这些守护者。

书桌上的手机突然震动,是燕雄书院的线上会议提醒。王文泉调试好设备,镜头里陆续出现十几位书画爱好者。李院长在视频里说:"今天我们以笔为剑,为抗疫助力。"

他铺开生宣,蘸饱墨汁。笔尖落下时,仿佛又看见小区门口日夜值守的志愿者。那个总戴着红袖章的大爷,会在雨中为居民撑伞;穿着红马甲的年轻女孩,抱着沉重的物资挨家挨户配送。墨色在纸上晕开,勾勒出防护服下疲惫却坚定的身影。

夕阳西沉,墨迹渐干。王文泉老人重新铺开宣纸,蘸墨挥毫。笔锋转折间,看见了他七十载春秋沉淀下的从容,也看见了那个在青春岁月里执着追梦的少年身影。(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丁原

来源:记录者拾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