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F4离不开,其他省受不了!这株草咋火了千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8:05 1

摘要:这种神奇的植物,在云贵川地区被唤作“折耳根”,到了湘鄂赣一带常被称为“鱼腥草”,因其叶片揉搓后散发的浓烈鱼腥味而得名;

最近一首魔性十足的上头歌曲

《折耳根之歌》

在网络上流行

至少有七八个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的朋友

给我发了这首歌的链接

点开播放键的瞬间

轻快的旋律裹挟着

“折耳根” 三个字

扑面而来

像一把神奇的钥匙

瞬间打开了我关于

成都与折耳根的记忆匣

01

一株野菜的 “方言图鉴”

这种神奇的植物,在云贵川地区被唤作“折耳根”,到了湘鄂赣一带常被称为“鱼腥草”,因其叶片揉搓后散发的浓烈鱼腥味而得名;

在闽粤地区,它又化身“狗贴耳”,据说是因为叶片形状酷似狗耳;

而在江浙沪的菜市场,人们亲切地叫它“猪鼻孔”

在我的老家什邡,被叫作“猪屁股”

不同的名字背后,藏着各地对折耳根截然不同的态度。

▲图片来源:由AI生成

02

扎根成都的千年印记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你总能邂逅折耳根的身影。无论是热闹喧嚣的菜市场,还是香气四溢的火锅店,又或是琳琅满目的小吃摊,它的存在就如同成都的茶馆与麻将桌一般,是这座城市烟火气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这份独特的美味,却在南北饮食文化的碰撞中,掀起了一场关于 “臭” 与 “香” 的奇妙争议。

折耳根的历史,早在西晋的《蜀都赋》里就埋下了伏笔。那时它被称为 “蒩圃”,记载着成都地区人工种植的盛况,从此开启了与这座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蜀军行至都江堰附近,瘴气侵袭导致士兵纷纷病倒。军医官偶然发现当地的折耳根,捣碎入药后竟救下数万将士,自此它的神奇功效在民间口口相传。

明清灾荒年间,耐寒耐瘠的折耳根成为百姓 “救命草”;明末清初 “湖广填四川” 时,客家人用辣椒、井盐凉拌折耳根缓解水土不服,更让它在文化交融中深深扎根。

03

舌尖上的 “臭香” 之争

折耳根的味道,恰似一场味觉的冒险。其独特的腥香,与安徽臭鳜鱼的 “似臭实鲜”、长沙臭豆腐的 “外臭内香”、南京活珠子的 “特殊气息”,一同被列入民间 “四大臭” 美食之列。

对于许多北方人而言,初闻折耳根的气味,往往会联想到潮湿泥土中混杂的鱼腥味,这种陌生的气息与他们熟悉的面食、炖菜截然不同,难免心生抗拒。

就像第一次尝试臭鳜鱼的食客,面对发酵后的奇特气味,本能地皱起眉头;或是咬下一口冒着热气的活珠子,被那股难以名状的味道惊得不知所措。

▲图片来源:纪录片《奇食记》截图

在北方人的饮食观念里,食物的香气多来自谷物的醇香、肉类的脂香,而折耳根这种带着野性的 “臭”,无疑是一种挑战。

不过美食的魅力就在于打破固有认知。就像臭豆腐在高温油炸后,外壳酥脆、内里嫩滑,浓郁的香气征服了无数挑剔的味蕾;臭鳜鱼经过特殊腌制,肉质紧实、鲜香味美,成为徽菜中的经典;活珠子营养丰富,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惊喜。

折耳根同样如此,当北方人放下对气味的偏见,真正尝试时,往往会被其独特的口感与风味所吸引。

凉拌折耳根的脆爽,在酸辣调料的激发下,迸发出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折耳根与腊肉同炒,腊肉的咸香与折耳根的清新相互中和,令人回味无穷。

不少北方游客在成都的街头,从最初抗拒折耳根,到尝试后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将其列为每次来成都必吃的美食。

04

诗词里的野菜雅韵

在诗词的世界里,折耳根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图片来源:由AI生成

北宋程俱在《泛舟鉴湖同赵来叔子泰赵叔问联句》中写下鉴湖清可啜,蕺菜柔堪饷 ,寥寥数语,将折耳根的柔美与可馈赠他人的特质展现出来。

而肖尚平的《七律・鱼腥草随吟》“勾践充饥尝草根,鱼腥味美赐名飧。利淋解毒品行正,健魄烹肴效理尊。药食同源无异语,养医共体有乾坤。枯荣贫富且由命,穿过山沟又一村”,则从历史典故、药用价值等多方面阐述折耳根,让人看到它在岁月中的独特意义。

还有 “鱼腥谁肯赋诗篇?今有才哥与共怜。风拂轻吹香苦溢,月摇微影韵相连。名庸莫道难登雅,形俗因为易入笺。却是清心熬汁水,喝来祛火体如仙”,从侧面反映出折耳根虽平凡,却有着独特的清香与药用价值,值得被文人墨客所关注。

05

网络热梗里的饮食百态

进入现代,网络上,折耳根相关的段子也层出不穷,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对它的不同态度。

有人调侃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吃折耳根的人和不吃的坐一桌” ,形象地描绘出折耳根在饮食喜好上造成的鲜明差异。

还有 “折耳根是四川人的‘隐形胎记’,走到哪儿都要揣两包”,以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四川人对折耳根的喜爱与依赖。

▲图源:相约游仙

更有趣的是 “三天不吃折耳根,脚杆耙得走不动”,虽然是句玩笑话,却将四川人对折耳根的瘾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06

从餐桌到乡愁的文化符号

折耳根早已超越食材本身,成为成都文化的鲜活符号。在成都方言中,它被亲切地称为 “猪鼻拱” 或 “猪鼻孔”,这份接地气的称呼里藏着老成都人的生活智慧。

春日里,成都人会呼朋唤友去郊外挖折耳根,感受大地的馈赠;盛夏时节,凉拌折耳根是消暑必备;秋冬来临,折耳根炒腊肉、火锅涮折耳根和折耳根炖小肠,又成了抵御寒意的温暖慰藉。

对于漂泊在外的成都游子而言,一碗撒着折耳根的小面,便能瞬间唤醒记忆深处的家乡味道。

▲图片来源:《折耳根之歌》截图

如今,随着《折耳根之歌》在网络爆火,越来越多的人循着旋律走进成都的街巷,在这株神奇野菜的牵引下,触摸这座城市千年的烟火与温情。

今日为事,明日为史

每个“小我”都是成都历史的书写人

生活中看似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往往有情怀、有温暖、有共鸣

投稿邮箱:

曾颖:作家,媒体人。在《读者》《南方周末》“澎湃新闻”《新京报》等数十家报刊和网站开过专栏,出版有《川味人间》等16部文学专辑,有众多作品入选各类教材、读本和试卷。央视大型纪录片《川味》艺术顾问。现居成都。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