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听说过鲸鱼,但你有没有想过,一头鲸也能有一段传奇般的人生?今天“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要分享的,就是这样一条不平凡的鲸鱼。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上图:科学家们在马萨诸塞州玛莎葡萄园岛以南约55英里处,监测到北大西洋露脊鲸“卡尔文”(Calvin)的行踪。摄影:新英格兰水族馆
本文约3100字,阅读约7分钟
你可能听说过鲸鱼,但你有没有想过,一头鲸也能有一段传奇般的人生?今天“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要分享的,就是这样一条不平凡的鲸鱼。
主角是一头叫“卡尔文”(Calvin)的北大西洋露脊鲸,说她是“硬核求生王”,一点不夸张。她的经历跌宕起伏,甚至有人说,她活得比很多人都精彩。
卡尔文出生在1992年,那时候她还是一个鲸宝宝。如今,北大西洋露脊鲸已经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鲸鱼,全世界也就只剩下三百来头,更别提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才七十头。这么一说你就知道,卡尔文的出生有多宝贵了。不幸的是,就在她刚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就遭遇了她“鲸生”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她的妈妈——科学家后来给她取名叫“德莱拉”(Delilah)——被一艘大船撞上了。你可能不知道,船撞鲸鱼这种事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特别是像露脊鲸这种喜欢在海面活动、动作又不够快的种类。特别是开放式螺旋桨,对于海洋哺乳动物的致死率,是很严重的。在这起事故中,德莱拉没能挺过去、受了重伤之后,在卡尔文面前挣扎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流血过多、死去了。
对于一头刚八个月大的鲸鱼来说,失去妈妈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露脊鲸的妈妈通常要照顾小鲸鱼一年到两年,教它游泳、觅食、避开危险。突然间,卡尔文什么都得自己来,科学家们当时都觉得她是活不下来的。
可偏偏,卡尔文就这么活下来了。
没人知道她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是她天生就比别的鲸鱼更坚强,也许是命运不想这么早放过她。
不管怎么说,她活了下来,并且一天天长大,成了一头独立自主的雌性露脊鲸。也因为她这种调皮、又倔强的性格,研究人员给她起了个名字——卡尔文(Calvin),灵感来自美国漫画《卡尔文和霍布斯》里那个古灵精怪的小男孩。
但她的苦难并没有就此结束。活下来的卡尔文,接下来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场、接一场的挑战。
其中最大的麻烦,就是“缠绕”。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你可以理解为,鲸鱼在游泳时不小心被海里的废弃渔网、塑料绳子之类的东西缠住了。
这些东西看起来不起眼,可一旦缠在鲸鱼身上,后果可就严重了。有的会勒伤皮肤,有的会缠住嘴巴让它吃不了东西,还有的直接卡住鳍或者尾巴,连游都游不了。鲸鱼不像人类有手、可以去揭开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是毫无办法。严重的话,鲸鱼甚至会被活活勒死。
卡尔文从小就被缠绕过。据科学家后来通过疤痕分析,她早在刚失去妈妈那年,就曾经被渔具缠住过一次。想想那时候她才多大?还不会独立生活呢,就已经要面对这样的危险。
后来在2000年,她又一次被发现身上缠着渔网,好在2001年被人类的海岸研究中心救了下来。可这也只是一个开始。研究人员透露,她一生中至少被缠绕了八次,身上留下了无数道疤痕。每一道伤痕都像是在说,“我活过,我熬过”。
其实,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的话,这种鲸鱼的寿命是很长的,但如今,这一物种的存续已岌岌可危,平均寿命也因人类活动大幅缩短——雄性平均寿命约为65岁,而雌性由于更容易遭受各种威胁,平均寿命仅约45岁。而且,目前,北大西洋露脊鲸仅能在美国与加拿大东北沿海水域被观察到。
▲上图:一头北大西洋露脊鲸。2001年摄于加拿大。©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01年的一篇报道,里面提到当时的研究显示,近60%的北大西洋露脊鲸都有类似的缠绕痕迹。它们常常因为人类在海中遗留的废弃渔具受伤,有时甚至因此丧命。为了保护这些鲸鱼,海岸研究中心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大西洋大型鲸类解缠网络”,并且长期开展对渔民、海洋生物学家、海岸警卫队人员的培训。目的是让更多人学会如何安全、有效地帮助这些受困鲸鱼脱困。
不过,卡尔文在经历了这些苦难之后,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温暖的时刻。2004年,她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宝宝。科学家们给这个小鲸鱼起名叫“霍布斯”,继续延续漫画《卡尔文和霍布斯》的主题来命名。这个名字也特别贴切,仿佛卡尔文终于不再是那个孤单的孩子,而成了一个母亲,一个能够给予生命、传承希望的存在。
从那以后,卡尔文又陆续生下了三条幼鲸。最新一个是在2020年出生的,那时候她被拍到带着鲸宝宝一起出现在美国乔治亚州海岸,然后一路北上,出现在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附近。看到她带着孩子健康出现,当时很轰动,很多研究人员都激动坏了。因为她不仅代表着生命的一代代延续,更代表着这个非常濒危的物种还是有希望的。
但生活并没有就此安稳下来。在2022年之后,卡尔文又一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上图:北大西洋露脊鲸身上的胼胝体(callosities)。其实这些白色是由于附着在胼胝体上的大量鲸虱(cyamids)造成的,它们与鲸鱼黑色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科学家能够通过照片识别技术(photo-identification),从船只或飞机上拍摄的照片中辨认出不同的个体。图源:Moira Brown/New England Aquarium
对了,“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获悉,科学家们识别每一头北大西洋露脊鲸,主要是通过它们头部的胼胝体(callosities)的图案。这些胼胝,其实是鲸鱼皮肤上的粗糙增生区域,每一头鲸的胼胝分布形状都不一样,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具有独特性。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的照片,特别是从空中或船上拍摄到的头部图像,通过照片识别技术(photo-identification),来确定个体身份。此外,科学家还会记录鲸鱼身上的疤痕(如被渔具缠绕、或被船只螺旋桨撞击)、尾鳍形状、颜色斑块等特征。所有这些信息都会被收录进一个叫“北大西洋露脊鲸目录”(Right Whale Catalog)的数据库中,长期追踪每一头鲸的生活轨迹、生育记录和健康状况。这个方法不需要对鲸鱼进行标记或干预,既准确又安全。
▲上图:在美国佐治亚州海岸附近被发现的鲸鱼卡尔文(Calvin)和她的第四个幼崽。图源:NOAA
言归正传。2022年那次,她被看到时,身上还有新的缠绕伤,看起来状况不太好。三年过去了,没有人再见到她。很多科学家认为,她应该是已经去世了,毕竟在海洋里,一头鲸鱼消失三年,几乎就等于“宣判死亡”了。
可就在2025年4月,一个出人意料的好消息来了。近日,新英格兰水族馆的研究团队在一次空中调查中,在离玛莎葡萄园岛大约55英里远的海面上,发现了一大群露脊鲸——足足有六十多头。而就在这群鲸鱼中,他们惊喜地发现,卡尔文居然也在!
她还活着。带着过去的伤痕,带着人们的担忧,她又一次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科研人员感动得落泪。卡尔文就像是从海底走出来的奇迹,是这条鲸鱼的个体的生命延续,更像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精神。
不过说到底,卡尔文的故事再传奇,也无法掩盖一个残酷的现实——不是所有的鲸鱼都像她一样幸运。北大西洋露脊鲸现在的总体处境,其实非常危险。全世界就剩三百多头,能生育的雌性连一百头都不到(只有70头左右)。而这些母鲸因为要抚育幼鲸,面临更大的风险——更容易被船撞、更容易缠绕,更容易因为生育而体力不支。
这头鲸鱼的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广泛的传播,激励了很多人,也包括一群孩子。他们成立了一个叫“Calvineers”的学生组织,专门做露脊鲸的保护科普。他们虽然年纪不大,却特别认真,搞研究、拍纪录片、开讲座、跟议员对话,一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他们还参加了世界海洋哺乳动物大会,和专业研究人员一起做展示。
▲上图:2001年,在加拿大东海岸的芬迪湾(Bay of Fundy)拍摄的北大西洋露脊鲸(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其实,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是最重要的。如何讲好濒危物种的故事,如何让公众——特别是儿童参与进来,是缓解物种灭绝的关键。看到这些孩子为鲸鱼发声,也许我们真的能有点希望。这头鲸的故事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她活下来的意义,不只是她自己的幸存,而是她也带来了这样的希望——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扭转困局。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文 | 王海诗
编辑 | Tammy Xu(绿会国际部实习生)
排版 | TX
【本文参考资料】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欢
©摄影: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