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盒子到街道:城市策展如何唤醒“沉睡的角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8:30 1

摘要:城市中,总有一些被忽视的角落:废弃的菜市场、闲置的街角、沉寂的老街。它们看似无用,却藏着激活城市的潜能。

"

城市策展如何激活“沉睡的空间”?

城市中,总有一些被忽视的角落:废弃的菜市场、闲置的街角、沉寂的老街。它们看似无用,却藏着激活城市的潜能。

怎么让这些沉睡空间再次焕发活力?一次巧妙的空间介入?一场与居民共同策划的街头活动?还是一次嵌入日常生活节奏的微型展览?当策展不再局限于展厅,而是走进城市的肌理之中,它便成为一种生活的组织方式,也是一种再识场所的语言。

沉睡的空间被重新点亮,人与城市之间也建立起新的联系。

本文将从社区文化历史保护商业更新三方面,探讨城市策展如何成为连接人、场所与生活的桥梁。

01 沙井古墟新生 / 趣城工作室,2019

02 南头古城更新 / 都市实践 ,2017

03 The Box朝外 / 大奕明亮建筑事务所,2023

01

趣城工作室,2019

▲沙井古墟航拍

沙井位于深圳西部边缘,是城市与海岸、陆地与蚝业之间的历史接口。曾经因蚝业繁荣而兴起的古墟,如今在城市快速发展中逐渐边缘化,与日常生活之间产生脱节。

▲龙津水榭

项目缘起于一次调研行动。“边界观察计划”小组以城市边缘的步行路线为线索,通过地图记录与口述资料,逐步将研究重心落在沙井古墟。这一行动最终以“微更新”和“城市现场展”作为回应方式展开。

▲微改造项目范围

设计团队选择在古墟北口一处被围挡与加建挤压的边角空间介入更新。该位置原为蚝民交易口,但因长期封闭而被街坊遗忘。它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入口,也是重新连接历史与日常的节点。

▲龙津水榭及周围环境

在具体策略上,设计强调“低成本、可维护、可逆性”。通过拆除围挡、增加遮荫结构、铺设可渗透地面等方式,重新打开一片可以停留的前场空间。更新后的节点不仅作为古墟北口的入口,也成为展览与活动的主要场所。

▲戏台、座椅、可渗透地面

更新过程中,保留了原有树木和旧砖墙,尽量减少材料替换。新构筑物以轻钢结构搭建,便于后续调整和维护。空间语言上强调“新旧共存”,使其既不破坏原有肌理,又具备新的使用可能。

▲空中廊桥

围绕这一区域,项目团队策划了一场以“时光漂流”为题的城市现场展。展览以沙井的时间地图为框架,邀请摄影师、艺术家与社区成员共同创作,内容涉及海岸变迁、蚝业记忆、工业转型等多个层面。

▲时光漂流装置

展览不集中于单一空间,而是分布在古墟的街巷之中。部分作品被嵌入废弃店铺和居民窗台,展品与生活场景并置,模糊了展览与日常之间的界限。布展过程也伴随着与居民的协商与合作。

▲山墙之家

活动期间,空间被用于导览、市集、放映、亲子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公共活动。原本疏离的街道逐渐恢复为邻里交流的场所。展览被街坊接纳,也反过来促成了人们对古墟空间的重新认识。

▲大台阶鸟瞰

居民开始自发使用改造后的场地。在没有正式管理机制的情况下,空间成为一种开放资源。人们在此聚会、讨论,有时只是路过时停留片刻,展览结构也成为街头日常的一部分。

▲街头涂鸦展览

项目并不追求完整封闭的成果,而是将展览作为城市研究的一种方式。展览既是结果,也是过程,使空间更新与知识生产发生在同一个现场。

▲街头涂鸦展览

“时光漂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展览,它更像是一次与场所共居的提案。更新行动以最小介入重启空间的使用,展览则在其中嵌入多重时间线索,为场所提供新的叙事维度。

▲台阶

改造保留了可变化的可能。构筑物易于拆除,展览作品部分可转移或延展,便于居民未来自行使用。这一点对于社区长期使用与管理尤为重要。

▲休息平台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设计团队与本地文化工作者、居民保持持续对话。空间开放后,街坊提出将其作为临时广场、放映点、社区集会地,形成多元的使用愿景。

▲戏台

项目尝试以最小的投入打开城市边缘的空间潜力。它不以开发为目的,也不以展览为终点,而是在城市的缝隙中建立起一种可持续的参与机制与日常可能性。

▲公共座位

更新行动仍在继续。居民的介入与再使用使空间得以延展,古墟的生活肌理也正在重新被激活。

02

深圳南头古城改造

都市实践,2017

▲南头古城鸟瞰图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中心城区,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它曾是深港地区政治、军事与经济核心,涵盖今日深圳、珠海、香港与澳门。

▲南头古城设计理念轴测图

建国初期,南头逐渐失去行政功能,城市地位下降。古城内部发展为村落,外部逐渐被现代城市包围,形成“城中村中城”的格局。

快速城市化带来空间密度增加、历史街区衰退等问题。南头古城成为城市中少数尚存的历史空间,但长期缺乏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

▲厂房区

都市实践于2016年起介入更新工作,提出“南头故城”概念。项目意图是在保留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以文化激活为路径推动复兴。

▲厂房区艺术装置内部视角

通过系统调研与规划,团队提出“以介入促激活、由点及面”的策略。希望以小规模更新为起点,引导社区空间、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有机转型。

▲厂房区艺术装置

2017年,团队引入深港双年展,以展览为契机激发空间潜力。在有限拆迁基础上,打开关键通道,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型。

▲报德广场

展览主线依托原有街巷,从北至南贯通五大展区,包括工厂区与古建筑组团等。展线内嵌于城中日常生活,串联起历史遗存与社区空间。

▲十字街片区展览主线

十字街区域更新以报德广场为核心。两栋铁皮屋更新为社区空间,屋顶设台阶看台,回应居民活动需求。

▲十字街片区鸟瞰

建筑选用不同模数陶砖,延续周边肌理。体量控制充分考虑采光与风水,尊重原有生活逻辑。

▲大家乐舞台改造前鸟瞰

工厂区为80年代村办厂房,总面积超1.4万平米。更新中保留建筑结构与材料肌理,采用壁画等手法增强空间识别度。中部打通街巷、舞台与公园,形成连续公共动线。该片区未来将转化为创意与生活共生的复合空间。

▲大家乐舞台改造后鸟瞰

大家乐舞台是居民熟悉的文化空间,保留原有钢架结构。新增观众台与可调幕布,使其在演出、集会与日常使用间灵活切换。

▲大家乐舞台内部

更新并不止于物理空间,项目同时引入“城市策展”机制。文化活动作为介入手段,引导居民关注、参与并共建生活场景。

▲报德广场沿街视角

南头更新强调最小干预与渐进式改造。建筑尺度贴近生活,空间介入促进社会关系的重新组织。

这一过程中,城中村不再被视为问题,而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真实构成。项目探索在保护历史与回应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的路径。

03

大奕明亮建筑事务所,2023

▲The Box鸟瞰

THE BOX朝外位于北京朝阳区朝外大街,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作为城市更新项目,其通过策展化改造策略重构商业空间,将传统商城转型为年轻力聚合地,激活沉寂的朝阳商圈。

▲The Box外观

设计团队提出CURETAIL解决方案,将空间转化为策展场景,商品成为展品。消费行为被重新定义为文化体验,360度灵活空间可兼容品牌发布、艺术策展与快闪活动,打破传统商业的静态交易模式。

▲空中球场与滑板区外部视角

项目保留原建筑柱梁体系,通过植入巨型"超级盒子"将体量切分为三部分。这个中心装置串联起多维空间,拆除重组后的楼板形成立体交通系统,戏剧性的中庭成为承载多元事件的神圣容器。

▲室内空间

东侧利用建筑轮廓打造北京首个空中篮球场,底部嵌入滑板区与公路商店,联合运动品牌与网红业态构建街头文化矩阵。南向延伸出百米涂鸦市集,旧墙面转化为城市画布,周末市集与艺术共创重塑街道烟火气。

▲空中球场与滑板区

▲空中球场与滑板区内部视角

▲涂鸦区

西侧毗邻东岳庙广场,设计团队以"道法自然"理念融合信仰符号,塑造兼具传统底蕴与潮流基因的艺术广场。西北角的下沉露天剧场联动创意品牌,将咖啡美食与演出策展编织成生活艺术现场。

▲下沉广场

项目突破商业空间固化困境,通过策展化场景创造持续的事件引力。

▲下沉广场夜景

作为疫情后落成的城市更新样本,THE BOX朝外探索了商业空间弹性化生存路径。其通过游戏化动线、自媒体化传播与社群化运营,构建出不断进化的有机商业生态系统。

当年轻力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动能,这个打破规则的能量盒子,正以持续的空间叙事重写着北京商业基因。

结语

当策展从白盒子走向街头巷尾,它便不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成为重构城市生命的语言。策展在此化身为触媒,让菜市场的吆喝与艺术装置共生,使百年老墙成为讲述新故事的画布,将商业中庭变成持续发酵的文化实验室。

当展览动线穿过晾衣杆下的市井生活,当网红篮球场与道观广场共享晨昏,城市空间便挣脱了功能固化的枷锁,在多重叙事中重获呼吸的自由。

城市的活力不在于永恒的完美形态,而在于持续生长的可能性。每一次居民自发的空间占领、每场即兴发生的街头展览,都在为城市书写未完的注脚。

参考资料:

1.https://www.archdaily.cn/cn/951506/shen-zhen-sha-jing-gu-xu-xin-sheng-qu-cheng-gong-zuo-shi

2.https://www.archdaily.cn/cn/899381/nan-tou-gu-cheng-cheng-shi-she-ji-yu-yan-jiu-plus-shuang-nian-zhan-zhan-chang-gai-zao-urbanusdu-shi-shi-jian

来源:景观那些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