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芭蕾艺术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印象,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芭蕾就是《天鹅湖》!”的确,《天鹅湖》这部经典之作,如同芭蕾艺术的代名词,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提到《天鹅湖》,就永远也绕不过一位主角,她就是——白淑湘。
说起芭蕾艺术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印象,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芭蕾就是《天鹅湖》!”的确,《天鹅湖》这部经典之作,如同芭蕾艺术的代名词,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提到《天鹅湖》,就永远也绕不过一位主角,她就是——白淑湘。
白淑湘,这个名字在中国芭蕾界可谓熠熠生辉。是她,放飞了新中国第一只“白天鹅”,让那轻盈、优雅的舞姿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美好回忆;是她,在《天鹅湖》之后,又使中国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吴琼花”形象深入人心,成为那个时代英勇女性的象征;也是她,亲历并参与了海峡两岸第一次芭蕾舞艺术交流,为两岸文化交流搭起了桥梁。
回想1954年年底,新中国的第一个专业舞蹈家的摇篮——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了。这一年,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的小演员白淑湘,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幸运地进入了这个中国舞蹈界的第一学府。在这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同时也接触到了芭蕾舞、宫廷舞、历史生活舞等多种舞蹈形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8年6月30日,北京舞蹈学院的《天鹅湖》在天桥剧场首次公演。当帷幕缓缓拉开,舞台上白淑湘饰演的“白天鹅”奥杰塔以完美、准确的动作,娴熟、优雅的舞姿,明快的节奏,矫健的身段,瞬间征服了所有观众。那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她努力的最好回报。
然而,白淑湘的芭蕾之路并未止步于《天鹅湖》。1964年,一个全新的挑战摆在了她的面前——参与创作并主演中国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那年2月,创作组一行踏上了前往海南的旅程,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的灵感。途经广州时,他们拜会了《红色娘子军》电影剧本的作者梁信。梁信非常高兴,并重新写了剧本提纲。
在海南,创作组乘着部队安排的卡车,到处颠簸,在琼海万泉河一带拜访了五六位前“娘子军”战士,听他们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通什,他们参观了地主张抹贡(绰号南霸天)的“阶级迫害展览”,深刻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还在屯昌部队下连当兵,练习立正、稍息、刺杀等动作,亲身体验了军人的艰苦与荣耀。
1964年9月26日,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在北京首演。舞台上,白淑湘饰演的“吴琼花”英勇、坚韧,她的舞姿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完美诠释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的英勇与不屈。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走上台,对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还是比你们保守了,当初怕你们搞中国题材有困难,所以要搞十月革命、巴黎公社。”
1964年10月8日,中央芭蕾舞团在人民大会堂为毛主席演出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当舞剧落下帷幕,毛主席高兴地评价道:“方向是对的,艺术上是好的,革命是成功的。”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不仅是对《红色娘子军》的肯定,更是对中国芭蕾舞事业发展的鼓舞。
《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芭蕾舞剧,它的出现,无疑在中国芭蕾舞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部舞剧中,芭蕾舞这种“舶来品”艺术与中国革命精神完美结合,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革命人的信仰和追求。白淑湘塑造的中国劳动妇女、女红军指挥员“吴琼花”的形象,更是光彩照人,深入人心。她那坚毅的眼神、矫健的身姿,以及那充满力量的舞姿,都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女性的英勇与不屈。
《红色娘子军》的动人情节和生动人物,使得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也能欣赏到它的美妙。舞剧的音乐更是让人难以忘怀。作曲家之一吴祖强将之总结为“三个主题一首歌”。“三个主题”是指“琼花”、“洪常青”和“南霸天”这三个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它们各自独特,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舞剧的音乐骨架。“一首歌”则是指来自同名电影的主题曲《娘子军连歌》,其中合唱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尤其成功。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委婉动听,具有浓郁的海南黎族音乐特色。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娘子军们的动人事迹,还体现出了军歌的特点和妇女的特色,因此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每当这首歌曲响起,都能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到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实际上,舞蹈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红色娘子军》就是以完美的舞蹈形式创造出了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了舞蹈家对美好生活的肯定以及对丑恶事物的否定。在舞剧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五人舞、群舞的动作、节奏处理都服从于整部作品的内在情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舞剧篇章的风格、气质和意境。
舞蹈家贾作光曾经总结过舞蹈艺术的美,大概不离“稳、准、敏、洁、轻、柔、键、韵、美、情”十个字。他认为,舞蹈艺术如果失去了动作、技巧,缺少表达感情的舞蹈美的形式和手段,就等于没有舞蹈艺术。如果按照贾先生的标准来判断,《红色娘子军》在美的形式构成方面确实下了功夫,完成得比较到位。
比如,在吴琼花与敌人搏斗的场面中,一连串的上步转、平转的控制舞姿,不仅提炼了舞蹈语言,还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演员们娴熟的技巧,为戏剧效果产生了更好的修饰作用。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力量和决心,让人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英勇无畏的女红军指挥员吴琼花,正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1992年9月,金秋送爽,中央芭蕾舞团一行150人,应台湾新象公司的盛情邀请,踏上了前往宝岛台湾的旅程,进行为期近20天的演出交流。这不仅是中央芭蕾舞团首次访台,更是祖国大陆第一个访问台湾的大型艺术团体,承载着促进两岸艺术表演团体双向交流的重要使命。忆及当初赴台的情形,团长白淑湘仍然感慨万分,那段历程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她心中缓缓展开。
出台北机场的那一刻,白淑湘一行就感受到了台湾的热情与期待。然而,拥挤的台北交通却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迟到了近一个钟头才赶到记者会现场。“我们一到,就被守候已久的记者们团团围住。”白淑湘笑着回忆,“本来有些人还想着先换好演出服再让记者拍照,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穿着便装,按照记者的要求,摆出各种舞蹈动作。”那一刻,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
除了演出,白淑湘还忘不了那次难忘的拜访。在《天鹅湖》开演之前,她在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董事长何景贤先生的陪同下,前往北投拜谒了张学良夫妇。白淑湘的父亲原本在东北大学担任法律系教授,曾是张学良将军的旧部,担任财务方面的专员。带着东北家乡的问候,白淑湘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
92岁高龄的张学良虽然患有重听和骨刺,但仍然坚持与白淑湘唠家常半个多小时。白淑湘惊叹于老人惊人的记忆力,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当谈起芭蕾舞时,张学良的目光突然闪亮起来。“60年前,我就在哈尔滨观赏过《天鹅湖》。”他感慨地说。白淑湘笑着回应:“张伯伯,这次的芭蕾舞蹈和那次不同,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舞蹈。”看完演出后,张学良对白淑湘感叹:“《红色娘子军》的艺术成就确实是空前绝后的!”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