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穿村后 又一老人被撞身亡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8:50 1

摘要:2025年5月12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关门岩村发生一起火车撞人事故,一名年近六旬的老人不幸丧生。这起悲剧再次将焦柳铁路穿村而过的安全隐患推上舆论风口。据公开报道及实地调查,自1980年代以来,仅宋家湾村至关门岩村段就已发生至少19起火车撞人致死事故,遇难者

2025年5月12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关门岩村发生一起火车撞人事故,一名年近六旬的老人不幸丧生。这起悲剧再次将焦柳铁路穿村而过的安全隐患推上舆论风口。据公开报道及实地调查,自1980年代以来,仅宋家湾村至关门岩村段就已发生至少19起火车撞人致死事故,遇难者中包括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及外乡务工人员。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铁路建设历史遗留问题、村民安全意识薄弱与防护措施缺失的复杂交织。

一、事故频发:从“死亡弯道”到“穿村之痛”

焦柳铁路作为“三线建设”时期修建的战备铁路,1978年通车后承担着晋煤、豫煤南下的运输任务。其“靠山、隐蔽”的设计特点,在宋家湾村形成了复杂的线路特征:总长1.5公里内分布4个曲线弯道、2段穿山隧道,导致村民视线受阻,避让时间极短。其中,K952+480处被称为“死亡弯道”,仅此一处就至少有8人被撞身亡。

2025年4月6日,15岁的残障留守女孩宋玉莹在隧道口被撞身亡,其遗留的黄色拖鞋至今仍散落在铁轨旁。而5月12日的最新事故中,遇难老人系在铁轨附近活动时被撞。村民反映,尽管铁路部门在事故多发段设置了警示标识,但弯道与树木遮挡仍导致观察困难,加之火车鸣笛时有时无,行人常在“突然发现火车”时已避让不及。

二、历史遗留:铁路与村庄的“共生困局”

焦柳铁路的建设缺乏长线规划,土地征收困难,导致大量民居紧邻铁轨。以宋家湾村为例,村民刘先勇家院子大门距铁轨仅0.8米,其妻子早年间在铁轨旁割麦子时,孩子险些冲上铁轨。此类“民居与铁路共生”的格局,迫使村民不得不频繁横穿铁路。

此外,村庄耕地资源紧张,村民需跨铁轨上山耕作。尽管村东侧设有桥洞,但位置偏远,村民挑担需绕行半小时,远不如“跨两步铁轨”便捷。这种“便捷需求”与安全风险的矛盾,成为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

三、防护缺失:成本博弈与民生诉求的拉锯

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设计时速120公里以上的铁路需强制封闭,而焦柳线设计时速恰好为120公里,因此安装防护栏并非强制要求。铁路部门曾以“战备铁路亏损运营”为由,强调防护工程成本高昂。然而,村民刘先勇提出:“若修防护栏堵住家门,需补偿搬迁费二三十万元。”此类诉求与铁路公司的经济考量长期博弈,导致防护措施推进缓慢。

近年来,铁路部门虽在“死亡弯道”安装了安全提醒喇叭,并在部分路段增设警示标识,但村民仍习惯冒险横穿。2025年2月,铁路部门宣布对焦柳铁路禾家村至张家界北区间实施防护栅栏封闭工程,计划6月施工,但4月6日宋玉莹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整改行动的滞后性。

四、安全意识:从“习惯性漠视”到“系统性教育”

村民安全意识淡薄是事故频发的另一诱因。许多村民认为“不走在铁轨上就安全”,却不知火车车厢比铁轨宽,侧边行走仍可能被撞;还有人误以为“火车速度不快”,却不知焦柳铁路货车时速普遍达70公里以上,鸣笛后反应时间极短。

针对残障人士、儿童等高危群体,监护责任缺失问题尤为突出。宋玉莹患有一级智力残疾,事发时穿拖鞋、近视近千度,其监护人未尽到看管义务。而1岁半的遇难幼童邱兵,系因外婆洗衣服时独自爬上铁轨。此类悲剧表明,仅靠警示标识无法替代有效的安全教育与监护。

五、破局之路: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

1. 加快防护工程建设:铁路部门需优先推进防护栅栏封闭工程,针对村民出行需求,增设人行天桥或涵洞。例如,在宋家湾村路段附近修建的2处交通涵洞,已为部分村民提供安全通道。

2. 强化安全宣传与教育:联合地方政府、学校开展铁路安全宣传,针对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采用方言广播、漫画手册等形式普及安全知识。

3. 完善法律与监管:推动修订《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明确历史遗留问题的责任主体,对违规穿越铁路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4. 探索搬迁安置方案:对紧邻铁轨的危房住户,政府可提供搬迁补贴或安置房,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六、结语:安全与发展何以兼得?

焦柳铁路穿村而过的悲剧,是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矛盾的缩影。从1980年代至今,19条生命的消逝,换来的不应只是“加强警示”“增设标识”的表面功夫,而应是系统性、根本性的解决方案。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需以“生命至上”为原则,打破成本博弈的僵局,加快防护工程建设;村民亦需摒弃“习惯性漠视”,提升安全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让火车穿村的“钢铁巨蟒”不再成为吞噬生命的“隐形杀手”。

来源:欢快暖阳V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