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近日,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一支队组织官兵前往乌鲁木齐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以“八百旗帜别样红”为主题的参观见学活动,激励官兵感受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弘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为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近日,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一支队组织官兵前往乌鲁木齐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以“八百旗帜别样红”为主题的参观见学活动,激励官兵感受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弘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触摸信仰的温度
站在那扇斑驳的绿漆木门前,指尖划过门框上深深的弹痕,每一道裂痕,都是最深刻的印记。1937年的风穿过时光扑面而来——当年,陈潭秋前辈就是站在这里,用家乡话对新疆各族青年说:“革命的火种,撒到哪里都要燎原!”
展厅里,那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让人眼眶发热。想象着毛泽民烈士伏案工作的夜晚,灯芯爆裂的火花映亮他补丁摞补丁的军装。玻璃柜里《新疆》杂志的扉页上,钢笔字洇透了纸张:“团结抗战,血沃天山”。官兵们突然明白,什么叫“纸薄如刃,字重千钧”。
在复原的电台室前,官兵们下意识挺直了脊背。发报机的旋钮上还留着当年报务员摩挲的痕迹。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滴答”的电码声,恍惚间与连队值班室的电台频率重叠。80多年了,这红色电波从未中断。
雪地上的血与火
推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沉重的黑铁门,祁连山的寒风似乎还凝在空气里。展墙上的数字灼痛眼睛——21800人出征,然而仅400余人抵达迪化。那些年轻的面孔在黑白照片里微笑,他们有的比参观的战士还要小两岁。
站定在展柜前,玻璃后面是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枪身布满岁月蚀刻的沟壑,金属表面凝结着暗红色的斑驳痕迹,扳机处的防滑纹路早已被磨得光亮。这哪里是武器?分明是一部用弹痕与血渍写就的抗战史诗。
在刻着“星火相传”的雕塑前,官兵们不禁感慨万千,新时代的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雪山草地”,无论是屯垦戍边的兵团子女,还是日夜值守的武警官兵,都在用行动诠释着西路军精神的当代内涵。
在纪念广场的烈士名录墙前,敬上一个最标准的军礼。风掠过白杨树沙沙作响,像是岁月的轻声呢喃,像是先辈们的耳畔低语。
“报告前辈!”对着那些陌生的名字轻声说:“您没开完的坦克,我们开到了高原;您没修完的公路,现在通到了帕米尔。您看,乌鲁木齐的万家灯火,比星星还亮。”
作 者|陈亚川、周国帅、杨 杰
摄 影|何 炀、肖路平、韩重稂
总 编:原 勇
主 编:李洪源 赵芳斌
值班编辑:赵明坤 姬子贻
投稿邮箱:1570014175@qq.com
来源:兵团武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