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媒关注】千亩稻浪映迷彩初心!解码藏在稻花香里的振兴密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08:58 1

摘要:当初夏的暖风吹过津南区的田野,北闸口镇正营村的千亩稻田泛起粼粼波光。这里地处小站稻核心产区,这片承载百年稻作历史的沃土,曾因兵而兴,如今又续写着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当初夏的暖风吹过津南区的田野,北闸口镇正营村的千亩稻田泛起粼粼波光。这里地处小站稻核心产区,这片承载百年稻作历史的沃土,曾因兵而兴,如今又续写着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春耕时节,村党委委员陈世利格外忙碌,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田垄间,操作着一台农用无人机,进行稻田施肥。午间近30度的高温,豆大的汗珠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滑到下巴,他的眼神专注,紧紧盯着操作屏。

陈世利是土生土长的正营村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退役军人。在村委,他担任着退役军人的联络员,负责退役军人、预备役及民兵连的档案管理、慰问、文娱活动等各项工作。职责之外,他也将退役军人为民担当的使命和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种稻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春耕秋收是村里的头等大事。每逢两季,田间地头总能看到陈世利的身影。风吹日晒、起早贪黑自不必说,话语间,他很少提及劳作的辛苦,而是讲述着村里这几年在农业发展上的喜人变化。

“大概5年前,农用无人机的资源比较紧张,农忙的时候,租用尤其困难,经常别的地儿干完才能轮到我们村。人力插秧、施肥效率低,成本又高。”碍于现状,陈世利和老书记决定主动踏入科技发展的浪潮,最终由村里购置了两台农用无人机。多重身份的责任使然,陈世利主动挑起了学习操作无人机的重任。

当时,陈世利已经40多岁了,接触“高科技”,让他也直呼不容易。“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得学!”他向记者说道,通过跟年轻一辈的学习讨教,加上几个月的反复实践操作,渐渐的,陈世利掌握了飞行技巧,随后顺利投入春耕使用。“无人机工作效率相当高,现在村里2000亩地,用无人机施肥,有3到4天,就全部干完了。放在以前,人工至少干上大半个月。”村里人人都知道,他们有了自己的无人机飞手,再也不用求借他人。

田野间,不时穿梭着几抹利落的身影,弯腰、搬运、递接……形成配合默契的流水线作业。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利军告诉记者,他们是村里的退役军人志愿者,每年农忙的时候,都会主动来帮忙送秧苗。“在我们村,看不出谁是领导干部,大家都是有事一起上,有活一起干!我记得有一次插秧缺人手,我在群里吆喝了一声,不一会地头就来了一小队人报到。我记得很清楚,来得全都是退役军人,他们完全发扬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老书记骄傲地说道,脸上挂满了笑。

脱下迷彩服,穿上红马甲,村里的千亩稻田成为他们轮流值守的“乡野哨所”,传统农耕和现代科技在“迷彩”身影的交织中焕发着新生。

如今,村里的正营盈跃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将2000亩稻田打造成精品小站稻种植基地,可视化监测管理系统实现24小时田间监控、环境监测、土壤检测、无害除虫。更为可贵的是,在一代又一代人努力下,小站稻被打造成乡村农商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插秧节、田间课堂、军旅研学等特色项目,让小站稻文化闪耀出时代的光彩。

当天下午2点,老书记的直播间热闹起来,苏利军拿着塑封好的小站稻,对着直播镜头,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它的起源故事、生长环境。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也将始终驻留着退役军人的印记,踏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坦途。

在看点这里

来源:酷姐农村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