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正宁县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深挖历史文脉、创新产业形态、活化非遗基因,不仅实现了文旅产业的能级跃升,更将乡村振兴的“施工图”转化为“望得见山、触得到史、品得出韵”的实景画卷。
近年来,正宁县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深挖历史文脉、创新产业形态、活化非遗基因,不仅实现了文旅产业的能级跃升,更将乡村振兴的“施工图”转化为“望得见山、触得到史、品得出韵”的实景画卷。
正宁地处子午岭西麓,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以罗川古城、黄帝文化博览园和红色文化为代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罗川古城作为正宁历史文化的“缩影地”,保存了赵氏石坊、文庙大殿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牌坊群承载着明代廉吏赵邦清的故事,成为游客触摸历史的窗口;黄帝文化博览园则以“一轴两心六区”的规划布局,将黄帝文化、根祖文化与生态景观融合,打造了集祭祀、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地标,成为子午岭旅游带的核心节点;邓小平旧居、习仲勋旧居、关中特区纪念馆等红色遗址被确定为全市红色旅游重要景点,列入全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历史记忆,更通过旅游场景的营造,让文化“活”起来,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正宁县以“红、黄、绿、古”四大资源为主线,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五顷塬回族乡依托黄帝文化博览园、红色革命遗址和子午岭自然风光,建设特色示范小镇,将红色教育、生态康养与民俗体验有机结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塑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促进群众多元增收;山河镇通过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建设“城郊小菜园”,吸引游客参与农耕体验,并将传统老豆腐、羊血粉丝汤等美食与电商直播结合,实现“舌尖经济”与“指尖经济”的双轮驱动。据统计,正宁县推出的“革命圣迹缅怀游”“黄帝文化始祖游”等精品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32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花费17亿元,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49%、440%,彰显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动能。
非遗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是正宁县农文旅融合的另一亮点。山河镇董庄村将香包刺绣和剪纸面塑、宫河镇将王录拉板糖和正宁老豆腐等非遗技艺融入乡村旅游,建立培训实践基地,打造非遗沉浸体验区,让游客既可以品尝美食,也可以沉浸式体验加工过程,提升了互动性和体验感。通过“非遗+旅游”的模式,开发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使“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香包刺绣产业通过设计创新与品牌打造,成为连接外部市场的“文化名片”,带动村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这种活态传承不仅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更让乡村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焕发新活力,形成“非遗保护-文化认同-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作者:刘效国 罗小龙)
来源:掌中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