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罗矿务局的故事始于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彼时,国家工业化浪潮汹涌,为响应开发能源的号召,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群众报矿,决定开发扶绥煤田。10月24日,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南宁专署组织扶绥、天等、龙津三县民兵8万余人,与玉林专署的2000人煤炭
消失的“煤炭王国”:扶绥东罗矿务局史
◎思恩编辑部
崛起年代(1958-1965年)
东罗矿务局的故事始于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彼时,国家工业化浪潮汹涌,为响应开发能源的号召,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群众报矿,决定开发扶绥煤田。10月24日,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南宁专署组织扶绥、天等、龙津三县民兵8万余人,与玉林专署的2000人煤炭生产远征大队、广西地质测绘大队等单位齐聚东罗,轰轰烈烈的煤炭开发大幕正式拉开。当日,这里“放出”日产原煤61.21万吨的“高产卫星”,虽有浓厚的时代浮夸色彩,却也产生了另类的效果。12月28日,东罗煤矿正式成立,在大挖露头煤的基础上,开工兴建24对井,开启了矿区的最初建设。
1959年初,自治区煤炭石油工业局工作组实地调研后,决定保留101、102、202、302和105号共5对矿井继续施工,并推进铁路专用线、火车外运装车煤仓及自备火电厂等配套工程。东罗煤矿调整部署,各项工程相继竣工,当年即形成矿井设计年产能力48万吨,生产原煤38.14万吨,上缴利润33.65万元,还荣获自治区“先进红旗”奖、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大面积高产红旗”奖及全国群英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广西煤炭行业站稳了脚跟。
这一时期,矿区生产建设逐步走上正轨,采、掘、运主要环节从手工作业向半机械化或机械化迈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962年,东罗煤矿正式改为东罗矿务局,成为国有大型企业。
发展与调整(1966-1990年)
随着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东罗矿务局在生产矿井及生活设施配套方面下功夫,同时调整管理体制,缩短基建战线,整顿劳动组织。在广西煤矿中率先推行“五定五保”(定生产规模、定人员机构、定主要材料和动力消耗、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保产品数量、保工资总额、保成本、保上缴利润、保主要设备使用年限),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同时开展群众性技术大练兵和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
1966年初,在客兰矿202号井1022工作面推行正规循环作业,4月创下月单产9325吨的纪录,并在南山、古隆矿推广。这些努力取得显著成效,1966年矿务局原煤产量扭转连年下降趋势,企业从上年亏损52.75万元转为盈利27.82万元,原煤全员效率达0.928吨/工,创自治区矿务局最好水平。
东罗矿务局位于扶绥县境内,距离南宁市约116公里,交通便利,矿区有准轨铁路专用线与湘桂铁路渠黎站相接,公路与周边市县相通。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冰雪,为生产生活提供了一定的自然条件。
矿务局开发扶绥煤田中部的东罗、五联、那全、渠勒4个矿区,煤田含煤面积1014平方公里,4个矿区面积约140平方公里,煤质以瘦焦煤为主,次为瘦煤。截至1990年末,累计探明储量1.28亿吨,保有储量0.99亿吨。东罗、五联两矿区已全部开发,那全矿区正在开发,渠勒矿区尚待开发。
在坚持以煤为主的同时,矿务局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改变单一煤炭产品的经营方式,先后建立了水泥厂、机械厂、编织袋厂、汽车运输公司、服装厂、印刷厂、养猪场和水果场等10多个厂(场),初步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矿务局同时高度重视职工生活,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教育方面,办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技工学校;医疗卫生方面,有职工医院、职工疗养院;文化体育设施方面,投资兴建了职工休闲公园、卡拉OK厅、舞厅、影剧院、工人俱乐部、游泳池等大型娱乐设施,配备先进设备,还安装了闭路电视线路。这些举措使其先后被评为全国地方煤矿“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全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自治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以及南宁地区“文明单位”。
对于许多人而言,东罗矿务局是承载童年记忆的摇篮。有人曾就读于矿务局第一小学,住在水池山下的信用社宿舍楼,每日穿过学校的足球场,从后门踏入校园。球场旁那条不知源头的小水沟,流淌着冰冰凉凉的水,成为儿时嬉戏的乐园,水中倒映的时光,至今仍清晰地印在脑海中。还有人在技工学校长大,夏日放学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奔向客兰水库,跃入清澈的水中游泳,彼时的天空湛蓝如宝石,水库的水也碧蓝似绸缎,是童年记忆中的色彩。
矿务局的生活场景是许多人难以忘怀的片段。有人记得工人的公共浴室,那是当时的一大特色,蒸腾的水汽中,工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在此褪去疲惫,如今想要重温却再无去处。曾住在南山矿新楼1栋的人,还记得每次从3号井下班,在矿区洗净身上的煤灰后,便到南山街采购菜肉回家做饭。吃饱喝足后,便下楼到单车房旁的娱乐室,与矿友们用12付扑克打6人五十K,即便蹲得腿脚发麻,也乐此不疲。
东罗矿务局的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从小学到中专的教育体系完备,还有职工医院、疗养院、影剧院、俱乐部、游泳池等,构成了职工和家属们丰富的生活场景。人工剧院和电影院曾热闹非凡,每到放映或演出之时,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在自行车年代,下班时分甚至会出现堵车的场景,街道上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截至1990年末,矿务局管辖南山矿、客兰矿、板蕾矿、五联矿、那法矿、机械修理厂、运输大队等。
南山矿:位于东罗煤田南部,前身为一工区,历经多次矿井建设与报废,1990年仅剩8号井,该井因突水被淹没,未恢复生产。
客兰矿:位于东罗煤田东北部,前身是二、三工区合并,1990年仅有9号小井,产煤8.84万吨,职工366人,曾多次受到表彰。其202号井1022工作面在1966年推行正规循环作业,创下月单产纪录,为矿区生产管理探索提供了实践经验。
板蕾矿:位于东罗煤田中部,是矿务局唯一采取双钩串车提升的矿井,1978年被授予大庆式先进单位,1990年有职工943人,产煤19.99万吨。
五联矿:位于东罗煤田北部,两对斜井开拓,因顶板破碎改为房柱式采煤法,1990年可采储量245万吨,产煤15.65万吨。
那法矿:位于那全煤田中部,原名那全一号井,1985年建成投产,1990年有职工823人,产煤11.51万吨。
此时,矿务局有职工6206人,矿区人口1.586万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347人,专业技术人员585名,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0571.6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305.96万元,生产矿井6对,设计年产能力69万吨,在建矿井1对,设计年产能力15万吨,累计生产原煤1863万多吨,原煤产量列广西各煤矿前3名,成为广西煤炭行业的重要力量。
转型年代(1990-2000年)
巅峰时期的东罗矿务局,宛如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拥有12000多职工及家属,大型生活区配套齐全,医院、招待所以及餐厅、舞厅、影剧院、溜冰场、灯光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从小学到中专的教育体系完善,交通便利,还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和电视台,每天三次广播传递着矿区的新闻,热闹非凡,被誉为“小香港”,成为一代东罗人的骄傲。
它是扶绥县第一个开通小灵通的乡镇,拥有扶绥最大最好的游泳池,还有铁路、影剧院、俱乐部、疗养院、印刷厂等设施,教学条件在当时也较为完善。对于外乡人而言,东罗矿务局同样是难以割舍的记忆,曾在此流下青春的汗水,多年后,即便身处省外他乡,看到关于东罗的老照片,那些曾经走过的路、上过的学、路过的地方,每一处都能勾起满满的回忆。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青春岁月的寄托之所。
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东罗矿务局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多为小型矿井、服务年限短、矿井接替频繁的问题日益凸显,1959年至1985年,建设的19对正规矿井中,12对已报废,平均每2.5年就有1对矿井报废,资源危机逐渐显现。
破产的后续(2000年后)
2000年,东罗矿务局实行政策性破产,曾经的辉煌戛然而止。矿区的繁华逐渐褪去,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发展,剩下小部分退休工人安置在廉租房定居养老,工人宿舍区大多人去楼空,部分建筑拆除,成为废墟,令人感慨。曾经热闹喧嚣的街道,如今多是老人的身影,曾经的矿区小区,也不复往昔的人来人往。有人看到如今东门镇的景象,感慨这里曾经是东罗的影子,而糖厂也濒临衰败,曾经的工业重镇,如今逐渐成为一个落寞的小镇。也有人担忧东罗地下因挖煤而被挖空,居住在此的安全问题令人心忧。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有人认为吃地球资源的产业,随着时代进步应该被淘汰。
工人宿舍区拆除前
工人宿舍区拆除后
但东罗镇并未就此沉寂。政府将其作为崇左市最大的工矿棚户区进行改造,拆除危房,建设廉租房、商品房和商业街,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虽然曾经的工业设施大多闲置,但东罗镇仍拥有人才资源优势,原矿务局留下的12000多名干部职工中,90%为大中专或以上文化,掌握一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境内有160千伏的大型变电站、客兰水库等基础设施,还有新东煤矿、广龙煤矿、宝罗水泥厂等企业,以及循环成圩的三个圩集,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如今,东罗镇漫山遍野的甘蔗林焕发出新的生机,或许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它能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本文插图来源:《东罗煤矿志》、部分来源网络;
本文参考:国家煤炭工业局编《中国煤炭工业年鉴 1999》2000出版,297页;《中国煤炭志·广西卷》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煤炭志:广西卷[M]. 1997,433页。
附图网友航拍的东罗煤矿(百度贴吧 英超酋长 摄):
2020年时期 高空俯瞰五联煤矿旧址 ↓
南山矿,应该是东罗矿务局最大规模的分矿 ↓
客兰矿
2022年的五联矿旧址
2022年的七星矿
来源:思恩府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