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重新定义互联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8:53 1

摘要:从1994年开始,中国成功接入互联网,进入PC互联网时期。IPv4成为主要基础协议,Web界面为主要的人机接口,门户网站是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在这一阶段,用户无需身份认证便可通过浏览器平台来搜索和读取内容,信息单向传递,通信业务以电子邮件为主,用户被动接受互联网

互联网已经走过了55年的历史,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也有30年了,从全功能接入到全面渗透应用,推动了社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从1994年开始,中国成功接入互联网,进入PC互联网时期。IPv4成为主要基础协议,Web界面为主要的人机接口,门户网站是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在这一阶段,用户无需身份认证便可通过浏览器平台来搜索和读取内容,信息单向传递,通信业务以电子邮件为主,用户被动接受互联网的内容。

自2005年起,随着3G的出现,互联网进入了PC与移动互联网并存时期。智能手机带来了图形用户界面(GUI),App成为常用应用,电商开始发展,移动支付也进入日常生活,IP电话和IPTV成为运营商的新兴业务。尽管此时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如博客和评论等,但网络仍然由互联网平台主导,用户的价值较难体现。IPv4地址数量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发展愈显不足,基于私有地址的网络地址翻译(NAT)方式趁虚而入,影响了互联网业务的透明性。

到了2015年,随着4G的全面普及,互联网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主导时期。虽然GUI仍然是主要形式,但随着自媒体、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崛起,互联网逐渐去中心化。用户不仅能自主创作内容,还能参与平台业务,直播电商和共享经济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短视频成为互联网新兴业务的主流应用。IPv4地址的严重不足倒逼IPv6崛起。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滋生了算法歧视、虚假内容、电信诈骗等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

未来十年(2025—2035年)是数智互联网或称为新质互联网时期。AI为互联网赋新质,首先表现为自然语言理解促进了语言用户界面(LUI)上升为人机交互的主流形式,输入不再依赖于点击App进而解放了双手。用户可使用网上AI来创作并拥有内容,不过互联网世界不只是人类家园,机器人也活跃其中,人与机器人在网上共存交互。基于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应用走到前台,工业互联网应用走深走实,5G-A和6G的商用推动通感融合拓展了新的应用场景,AR/VR、数据要素服务和算力服务将在这一时期兴起和广泛渗透,互联网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更显著。为适应算网融合等应用的多样性和高服务质量要求,IPv6+跃升为主导的基础通信协议,IP的编程空间得到进一步开发。不过这一阶段的AI发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网络内容的安全可控将受到更多关注。这一时期将面临不少挑战,也将激励更多创新。

AI是互联网新时期的重要变量。基础大模型是由海量知识库组成的大脑,能按提问/任务给出回答/操作,但其应用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大模型在回答问题时的快思考有广度但缺深度欠创意,大模型解答的质量取决于提问水平或对任务的精确描述,大模型更像是一个助手,能够给出标准答案,但无法真正发挥出人类的独特智慧。例如,对于工程或医疗领域的问题,未经动手实验或临床实践,纵然拥有海量书本知识也难成感悟。大模型的价值并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其如何作为大脑来辅助我们的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将大模型上云和瘦身为端侧模型及轻量化智能体(Agent)小程序并下沉到终端,或直接嵌入物理实体成为具身智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群体智能(Internet of Agents)最终发展为通用人工智能。

一方面,大模型上云可以从MaaS(模型即服务)模块嵌入PaaS与SaaS间开始,不仅包括场景大模型及工具链,还可加入用户数据微调,使模型适应企业的应用,降低用户使用AI的门槛,未来还会从云原生发展到AI云原生,提供更具弹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服务。

另一方面,推动大模型下沉,经模型量化、知识蒸馏、模型剪枝、低秩适配、权值共享、结构搜索等,可将模型压缩到数十亿参数量级,以便嵌入边缘/端侧,可实现云边端协同训练/推理,也可独立于云端实现离线推理应用。端侧大模型具有低成本、低时延、高隐私、个性化特点,结合终端上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大模型可实现更精准的环境感知和目标检测;结合终端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大模型可实现更智能的人机交互和智能助手。如果把端侧大模型比喻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OS,智能体则对应于App或小程序,它是针对特定场景基于大模型的提问/应答闭环迭代将知识形成感悟而得到的,还可通过学习使用者习惯和偏好形成记忆并模仿使用者行为。智能体可接受自然语言命令,可与场景互动并具有初步思维链,可拆分任务,具有记忆、规划、调用工具和执行行动的能力,将大模型的知识转化为感悟,可与大模型协同或独立执行特定任务,从助手升级为代理。

“端侧大模型+智能体”的能力将首先体现在AI手机和AI PC上。AI手机不再只是简单地成图像,还能利用前后摄像头同时拍摄,对拍摄场景进行编辑、修复和增强,推动同声传译、手语交流、以文生图、视像认知、反诈检测、实物识别、智能导游、模糊搜索、个性服务等应用得心应手。AI手机可与云边端协同也可离线工作,其智能还可延伸至与之无线连接的眼镜上,可按语音命令自动调用装在眼镜上的麦克风、扬声器、摄像头等硬件,通过眼镜始终观察外界,作为手机外设的人机接口解放双手,提供识别(语音、唇语、手势、物体),翻译(文字、语音及手语),实时语音播报(天气、导航、导游)等服务。总之,AI手机将释放用户生成内容(UGC)创意,增强用户体验。

直接或经手机上云的轻量级AR银镜具有视频透视(VST)或光学透视(OST)的功能,支持语音、手势或眼球交互。在AI加持下还具有空间计算功能,就像人类看见文字描述就能想象出3D图像甚至是有时间维度的运动场景一样,AR基于所见真实影像空间计算出相关定量的描述,透视实物的内部结构和参数并生成虚拟场景,实现虚实融合。在视频会议场景中,AR眼镜还能营造天涯若比邻的效果,在工业、医疗及文旅等领域更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AI TV和AI PC在算力和能源可持续供应上较AI手机更充分。AI TV可实现片源质量、节目内容、观看环境、图像格式、跨屏共享的自适应,可以由用户控制及时回放精彩瞬间,甚至转换为慢动作播放,将开创电视产业的新纪元。

由“CPU+GPU+NPU”多核支持的AI PC目前可执行每秒120万亿次操作,支持推理参数高达140亿,上下文高达128k tokens,具有端侧支持Deep Seek-R1等模型的能力。AI PC支持语音控制、语义理解、图像编辑、视频处理、个性推荐、智能交互,提供高帧高刷的游戏体验、开放的AI应用环境、工业协同的设计平台、个人数据的安全保障等,实现了智能与性能的联合优化。

AI终端向行业应用渗透将发展为具身智能,这是嵌入大模型和智能体的物理实体,具有多模态通感能力、与环境交互并泛化应用的能力、从感知到认知和自主决策的能力。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直观呈现方式,能够在一些场景代替人的工作。智能网联车即车型机器人也是具身智能的代表,不仅能够感知车外环境并实时提供路况信息和行车指引,还能与车主对话并指导驾驶,成为未来汽车的必备功能。

云边端智能需要网络基础设施支持,网络既要满足高带宽、确定性、低时延、零丢包业务的要求,也要低能耗、低成本、高安全地服务于所有业务,还要简化运维、支持开放自治。从网络大模型研究开始,在网络规划、设备开发、路由组织、资源调度、业务适配、预防维护、客户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全面引入AI支持,并进一步发展到AI原生网络,为网络提供自感知、自决策、自优化的内生能力。

第一,终端形态向新重构。大模型的下沉和智能体的落地将重塑终端设备,尤其是将AI技术嵌入终端和边缘计算设备中,与具有多模态感知能力的终端融合,重新定义了手机、PC、眼镜、AR等可穿戴设备及工业模组。这些设备将支持上云或离线运行,后者适应低时延、高隐私、低成本和个性化应用。2007年iPhone的出现开启了智能终端时代,如今,影响更为深远的AI终端时代正在到来,5G-A和6G的高效宽带、通感融合、天地协同、泛在连接特性为AI终端如虎添翼,AI也使5G和6G的高带宽、低时延性能物有所值,未来几年会迎来网络终端的换代潮和持续增长期。AI终端不仅成为制造业的新引擎,催生新一轮万亿元规模的数字产业化市场,还赋能用户创造更丰富的内容,既驱动信息服务业变革和激发增长潜力,还将显著提升用户的智能应用体验和获得感。

第二,网络设施向质重构。5G-A和6G作为基础设施的新增量恰逢AI浪潮,AI for RAN和AI for Net受到特别关注,AI赋能智能运维和智能客服已初见成效,更期待AI助力网业协同,在增强用户体验并支持泛在连接和绿色网络发展中显新质,但降低复杂性和能耗的代价并保证低时延是必须兼顾的挑战。最近,“DeepSeek的组合专家模型+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闯出了开源好用又便宜的AI推理应用之路,展示了轻量化模型落地的前景,令人眼前一亮。网络协议将继续向IPv6+发展,进一步推动纯IPv6协议的应用,IPv6编程空间的开发将为网络智简可信安全确定性时延等新质服务的实现提供支撑。为了适应算力网的发展和算网协同融合的需求,算内网架构、入算网的灵活上行能力、算间网的高速低时延和零丢包传输技术成为创新重点,促进算网提质增效。

第三,产业应用向智重构。产业应用将在多个领域实现智能化转型。车联网将从智能座舱开始,结合5G和C-V2X车路云协同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提升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车的全球竞争力,智能交通将升级提速。卫星领域将通过AI优化卫星星座的频轨和智能波束调度,推进星上计算和星间链路技术发展,以非地面移动网(NTN)身份实现星地协同,手机直连卫星从高轨到低轨、从话音到高速数据、从通信广播到通感融合。在工业互联网方面,随着5G/5G-A工业模组成本的下降,其相较传统工业无线网的高带宽低时延优势突出,用户面UPF功能下沉到企业,进一步降低时延并提供了用户组建5G LAN的能力,下一步还可以将工业以太网协议与报文直接融入5G链路层,从而显著简化网络架构,一体化的工业互联网标准将开创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局面,也为产业智能化奠定了基础,大模型的行业应用将从优化供应链、预防性维护发展到产线自动化和生产个性化,推动更多智能化和高效化的产业应用场景落地。

第四,数字治理向善重构。互联网平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良风气以网络形式出现更具负面传播效应,治理机制不可或缺。尽管对深度伪造、妖言惑众、金融诈骗、歪风戾气等的整治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花样翻新的挑战性有增无减。一方面,需要坚持透明可预期的治理方式,为试错留下空间以促进新业态发展。另一方面,发挥AI等技术的作用,净化网络空间,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此外,完善数据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基础制度和可信数据空间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也将成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数据安全与激活数据应用相得益彰。对AI发展的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又要注重安全性和伦理规范,确保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与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

上述AI驱动互联网的四大重构将带来网络应用模式的变革。

第一,终端形态多样化。智能终端向AI终端和具身智能进化,支持离线功能。

第二,终端功能智能化。从传统通信终端向个人助理及代理扩展,还可以离线运行。

第三,人机交互多模化。从GUI到LUI并发展为Agent UI,支持自然语言、触摸屏、手势、唇形甚至眼神控制,不再依赖App。

第四,内容供应个性化。获取信息方式从浏览到对话,内容产生从对外检索到用户(在终端内或与云端协同)生成,提问与获得的信息模态转换(文生图/视频),从内容预制到内容定制。

第五,网络功能原生化。涵盖云原生、AI原生和安全原生架构。

第六,通信连接多元化。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点连接,包括接力连接/流量分担/冗余并发和双接口(如车联网的PC5/Uu接口)及多归属/多切片连接,提升可靠性和灵活性。

第七,应用服务泛在化。通过2C/2B互补、人机物兼容、云边端协同、通感算融合、天空地互联,形成多元联通、生态共享、智能泛在的数字化服务生态。

第八,计费模式差异化。从流量计费到基于体验的服务质量计费,计费单元从带宽到Token或算力,计费方式从包月、流量包到预订机时等。

AI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的关键动能,AI for Internet将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重大机遇,AI终端将成为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重构的切入点,智能体加快了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未来十年将是AI重塑互联网的时代,终端形态向新重构、网络设施向质重构、产业应用向智重构、数字治理向善重构。以AI重新定义互联网,需要用AI思维推动网络技术与应用创新,带动软硬件产业及新型信息服务业发展,以互联网的新质赋能新质生产力。

来源:金融电子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