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沈阳锚定“文化强市”建设目标,以精品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引领,持续提升原创力,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形成高质量文艺佳作竞相涌现的蓬勃局面,凝聚起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澎湃力量。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近年来,沈阳锚定“文化强市”建设目标,以精品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引领,持续提升原创力,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形成高质量文艺佳作竞相涌现的蓬勃局面,凝聚起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澎湃力量。
喜剧基因
在城市的肌理中传承
沈阳,毫无疑问是一座拥有喜感的城市,喜剧的基因早已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流淌百年。
1905年,沈阳人任庆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其拍摄时间比西方国家发明电影的时间仅晚10年,使这部电影在世界和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定军山》拍摄简单,但是70多岁的“老将军”连续多个动作比舞台表演夸张、轻松得多,片中喜剧元素突出。
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喜剧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受到观众好评,主演浦克是沈阳人。
1948年沈阳解放后,新中国电影史诸多“第一”相继在沈阳绽放:1949年1月22日,新中国第一部喜剧动画电影《瓮中捉鳖》在沈阳首映;1949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在沈阳隆重首映,引起极大轰动;1949年初开始,沈阳各家电影院陆续放映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等。
沈阳人天生的豪气、直爽、幽默和善于“融会贯通”“喜形于色”的性格,深深融入文化血脉之中。奉天落子、二人转、沈阳相声、东北大鼓、评书、大秧歌等,还有当年沈阳北市场的“众生相”,如评书、变戏法、拉洋片、说大鼓等,都为沈阳喜剧和喜剧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后来喜剧创作用之不尽的“沈阳素材”。
近些年,沈阳产生了一大批喜剧艺术家,如范伟、巩汉林、潘长江、黄小娟、贾冰等,让沈阳的喜剧文化遍地开花。而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的成功举办,则为沈阳这座喜剧之城带来无限的可能。
名团林立
在城市的演进中闪耀
2024年12月,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排的杂技剧《先声》、沈阳广播电视台录制的广播剧《问天》获得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强劲的原创力凸显了沈阳气韵。
沈阳是文艺创作的重镇,也是名团“扎堆”的文艺名城。
沈阳是众所周知的“戏曲沃土”,京剧有“南麒北马关外唐”的唐韵笙,评剧有“韩花筱”三大流派,而沈阳京剧院和沈阳评剧院两所国家重点戏曲院团更是闻名全国。
沈阳话剧团排演的《搭错车》,以其连演1460场,行程20余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22省200余城市的辉煌成就而载入中国戏剧史册,涌现出吕晓禾、苏金榜、蒋光琳、王延松、曲永吉、姚艾、刘兵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
沈阳杂技团成立于1951年,是当代中国最具实力的杂技艺术表演团体之一,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代表,曾先后有40多个节目340余人次在国内外重大杂技比赛中荣获金奖和银奖,杂技剧《先声》被称为中国杂技剧“教科书”般的好作品。
沈阳歌舞团历史悠久,创排的舞剧《月牙五更》《天祭》等作品相继获得文化部“文华新节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近年来创排的古典舞《簪花仕女》连续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获奖提名、辽宁舞蹈荷花奖金奖等。
沈阳曲艺团历史悠久,“沈阳相声大会”曾创下与北京、天津三足鼎立的局面,盛极一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冯景顺、陈连仲、可军、常佩业、贾承博、于琪等为代表的“沈阳相声”享誉全国。
除了“沈字号”的剧院团,“辽字号”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等全国知名的重点院团,以文艺工作者深耕沃土的精神和善于创新的能力,以及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决心和追求,用一部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在全国舞台璀璨绽放,探索和回答时代课题,成为文艺创新的驱动力。
文旅融合
在城市的振兴中“先行”
2024年3月15日、16日、17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盛京大剧院连演5场,场场爆满。
2025年5月8日、9日、10日、11日、12日,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盛京大剧院连演6场,场场爆满。
4月26日,周传雄“念念不忘·再遇见”巡回演唱会在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深情开唱,这是沈阳2025年首场大型户外演唱会。3万多名歌迷在沈“再遇见”周传雄,半数以上歌迷来自外地。
而该情况只是近年来沈阳演出市场火爆的一个缩影。“跟着演出去旅行”已然成为当下年轻人热衷的娱乐方式,同时也是打开沈阳的另一种方式。
近年来,沈阳的演出市场是一路高歌猛进。演唱会、舞剧、舞台剧、相声、音乐剧、钢琴音乐会、儿童剧演唱会、音乐节、话剧等各类演出扎堆,各种门票销售火爆,强劲的文旅消费也释放出巨大的带动效应,来沈阳看演出也成为旅客出游的有力触发点,以此带动食、住、行、娱、购等一系列消费,让沈阳的城市文化多了一抹亮色,进一步提升了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
沈阳还举办了玫瑰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向上音乐节等,“演出经济”再度催生沈阳文旅消费新热点,持续为文旅消费贡献热度。
火爆的演出市场说明沈阳有大力发展“演出经济”的潜力和实力。如今沈阳的文化市场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创新消费场景,有效增加服务消费供给,提高消费服务质量,让“头回客”变“回头客”,让“短暂邂逅”变“难忘旅程”,让一场场流行文化盛宴变成城市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正是沈阳人在努力的方向。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文 主任记者:李浩/摄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