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特卖扩品“调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09:25 1

摘要:《灵兽》在北京大望路的好特卖门店内看到,对比其早期以百货、零食为主的“软折扣”形象,如今的好特卖门店中,美妆产品开始有更大的占比。走进门店,原价159元的润百颜面膜被标到35.9元,奇士美眼线笔只要19.9元,隔壁同款产品却卖98元。欧莱雅眼霜更是从280元直

好特卖能否在追逐多元化的同时,守住其赖以生存的“低价”优势,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走向。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好特卖扩品

好特卖也开始“调改”了。

《灵兽》在北京大望路的好特卖门店内看到,对比其早期以百货、零食为主的“软折扣”形象,如今的好特卖门店中,美妆产品开始有更大的占比。走进门店,原价159元的润百颜面膜被标到35.9元,奇士美眼线笔只要19.9元,隔壁同款产品却卖98元。欧莱雅眼霜更是从280元直降到95元。

数据同样说明一切。2020年到2024年,美妆日化产品在好特卖SKU占比从10%涨到14%,营收占比也从11%提升到15%。表面看,美妆业务似乎成了好特卖的新引擎。

但在这背后,好特卖的选品逻辑却耐人寻味。

在门店内看到,与零食一样,临期美妆产品确实存在,绝大部分商品有效期都超过一年,甚至有不少是当年新品。

但这些低价美妆几乎都不是市场上的热门爆款。

例如,可复美面膜在好特卖上架的多为妆字号,而真正让品牌出圈的械字号产品根本见不到;再看薇诺娜,市面上热销的特护霜、胶原冻干面膜等“明星款”全都缺席,货架上摆的是多肽修护霜、多重肽修护冻干面膜等冷门商品。

原因很简单,爆款商品在主流销售渠道本就供不应求,甚至在大促期间常常需要抢购,自然很难流入到折扣渠道做“尾货处理”。所以,消费者在好特卖看到的往往是熟悉的品牌,却是陌生的产品——大都是各大品牌卖不动的“边角料”。

实际上,好特卖俨然成了品牌方清理“冷门款”和“渠道特供款”的消化池。

“有些品牌只要换包装,就会将旧包装产品卖给好特卖。”一位行业人士向《灵兽》透露。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好特卖货架上那些“品牌眼熟、产品陌生”的现象。

也正因如此,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吐槽直指好特卖美妆产品“中看不中用”——不是色号难看,就是接近临期,要么就是产品本身不好用或体验不佳。

总的来看,好特卖靠极致低价和品牌噱头吸引了大批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但如果产品始终停留在“清库存”、“卖冷门”的层面,难免会让用户产生“捡便宜捡到垃圾”的观感。

在美妆之外,好特卖的扩品野心不止于此。

5元的立牌、9元的吧唧、19元的手办……二次元的“谷子风”也吹进了门店。在北京和上海部分门店,热门动漫游戏IP周边占据了显眼位置,包括《排球少年》和《原神》。据悉,今年1月,上海3家门店已率先试水“谷子”销售,目前仍在测试阶段。

不仅如此,据《时代财经》报道,2024年,好特卖开始探索服装领域。同年12月,一家面积达万平的“好特卖超级仓”在南京开业,定位城市奥莱店,宣称销售阿迪达斯、耐克乃至香奈儿等品牌。

此外,好特卖的国际化步伐也未停歇,据《证券时报》报道,去年9月,“好特卖 HotMaxx”进入香港,并在2个月内开了4家门店。同时,也有媒体报道称,好特卖计划2025年春季进军日本。

其实,无论是美妆、二次元、服装,还是出海,好特卖的核心打法依旧是“低价”,目标人群依旧是那些对价格高度敏感的消费者。而好特卖的这场“变形记”,本质上是在“低价”这一核心优势上,试图通过“品类多元化”与“渠道地域化”叠加,寻求新的增长引擎。

2

不得不变

好特卖的“换轨”调整,是多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临期特卖模式的“天花板效应”是根本动因,靠着“软折扣”的商业逻辑,临期特卖曾在特定时期为好特卖带来增长,但也暴露出难以逾越的瓶颈。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货源的不稳定性与规模瓶颈的“紧箍咒”。临期商品本质上是品牌方库存管理和市场波动的“副产品”,其供给在数量、品类和品牌上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优质大牌的临期货源更是稀缺。

再加上品牌方库存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多元化清库存渠道的兴起,流向单一临期折扣店的优质货源不断被分流和稀释。

这种“看天吃饭”的货源结构,难以支撑好特卖持续扩张和门店运营的标准化。门店越多,对稳定货源的需求越大,临期模式的短板也就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品类的局限和复购率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临期商品多集中在食品饮料、少量日化等快消品,品类单一、单价低,难以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大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捡便宜”,品牌忠诚度低,复购率和客单价难有突破。一旦新鲜感消退,门店只能依靠有限的临期商品,消费者极易流失。

临期特卖本质上更像是一场“流量生意”,用低价吸引关注,但盈利空间、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都相对脆弱。当赛道红利逐渐消退,好特卖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另一方面,外部竞争的加剧也在倒逼好特卖讲新故事。

近年来,折扣零售赛道玩家激增,竞争格局急剧升级。既有奥特莱斯、唯品会等传统折扣渠道,也有零食很忙、赵一鸣等社区零食折扣店凭借更下沉的渠道、更聚焦的品类和灵活的加盟模式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大型商超开辟折扣专区,线上平台则将价格战推向极致。

在这样的环境下,好特卖曾经引以为傲的“临期”标签正在迅速丧失护城河。一方面,临期商品门槛低,容易被模仿;另一方面,“折扣”概念早已成为市场红海,仅靠临期已无法建立差异化优势。

因此,好特卖主动扩充品类、升级模式,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求差异化和构建新壁垒的必然选择。通过引入美妆、二次元等新品类,增加正期折扣商品,好特卖试图跳脱“临期”标签。

这一转型有三重战略考量:一是,扩大目标客群。从单一的临期爱好者拓展至更广泛、追求高性价比的年轻消费群体;二是,提升盈利能力。部分新品类的毛利空间高于传统临期食品,有助于优化整体利润结构;三是,摆脱对不稳定临期货源的过度依赖,建立更为可持续的供应链与盈利模型。

然而,这场转型也意味着好特卖将进入调改“深水区”。

3

挑战

这场声势浩大的“调改”行动,无疑是在寻求新增长曲线。然而,棋盘之上,每一步扩张都存在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供应链风险。临期快消品的供应链逻辑相对简单,核心在于信息捕捉和快速周转。但美妆、二次元、服装等新品类,其供应链体系不同,复杂度和专业性要求呈指数级上升。

比如,美妆涉及品牌授权、渠道层级、效期管理;而二次元周边依赖IP合作、正版授权和粉丝经济;再加上,服装则有季节性、库存周转、尺码管理等难题。

好特卖过往在临期领域积累的供应链经验,能否平移到这些全新的战场?其现有团队是否具备驾驭如此多元且专业的供应链的能力?这恐怕是其扩品战略中最核心,也相对脆弱的一环。

而一旦供应链整合不力,无法保证货源的稳定性、正品保障和成本优势,“低价”这张王牌便可能失效,甚至引发更大的经营风险。

其次,无边界的品类扩张,对好特卖的品牌定位构成了潜在的稀释风险。以“临期特卖”建立起鲜明消费者认知的好特卖,如今门店商品结构日趋庞杂。这种“万花筒”式的商品组合,在拓宽客群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核心品牌价值的模糊化。

当消费者难以清晰界定好特卖的核心定位时,其长期积累的品牌认知度与用户粘性可能受到影响。社交平台上关于部分新品类(如美妆)产品体验的负面反馈,也从侧面印证了在追求低价之外,维持产品力与用户信任度的重要性与难度。

再者,运营管理的复杂度急剧提升。不同品类的运营逻辑差异巨大,从选品、陈列、营销到库存管理、人员培训,都需要更专业化的策略和执行。

好特卖现有的管理体系、信息系统以及门店运营标准,能否高效支撑如此多元化的业务矩阵,尤其是在庞大的加盟体系下维持运营的一致性和服务质量,是一大现实难题。

此外,快速扩品带来的库存风险和资金压力也不容小觑。引入新品类必然伴随着更高的采购成本和库存持有量。如果新品类的销售不及预期,或者周转速度跟不上,很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占用大量现金流。这对于以“快周转”为特点的折扣零售模式而言,尤为致命。

好特卖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支撑这场多品类的扩张战役?其风险控制体系能否有效应对潜在的库存风险?这些都是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总而言之,好特卖的“扩品”之路,绝非坦途。每一步跨越,都意味着要直面新的供应链挑战、品牌认知难题、运营管理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场看似雄心勃勃的扩张,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局。

而这个过程中,好特卖能否在追逐多元化的同时,守住其赖以生存的“低价”优势,并有效化解随之而来的重重风险,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走向。(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来源:灵兽传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