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摇滚”如此上头:Tell me!Why!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9:32 1

摘要:最近,一系列以宋史为题材的歌曲视频爆火。这些歌曲改编自伍佰的作品,创作者重新填词,博主“唐宋摇滚”身着帝王服饰,弹着吉他,边唱边跳,独特的演绎形式引起网友关注。

如果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变身”摇滚歌手,会是怎样一幅场景?

“时常走在烟雨绵绵陈桥上,收复燕云是朕一生的挂怀”“数不尽王侯,守不完春秋”……

最近,一系列以宋史为题材的歌曲视频爆火。这些歌曲改编自伍佰的作品,创作者重新填词,博主“唐宋摇滚”身着帝王服饰,弹着吉他,边唱边跳,独特的演绎形式引起网友关注。

当古人用英语怼人,又是怎样一种景象?

此前,网友用AI技术让古人“登场”,面对今人的吐槽发出“灵魂拷问”,火爆出圈。比如,唐伯虎就一脸不平之色说:“Tell me!Why!”

为何历史与现代一“碰撞”,就产生了如此独特的魅力?

一、当“宋徽宗”弹起吉他

在你印象中,历史是怎样一副面孔?是一张张正襟危坐的画像、一件件不知名字的文物、一页页满是繁体字的古籍,还是一排排摆满大部头的书架?

如今,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历史似乎换了一种模样。它不仅不让人望而生畏,还可以唱起来、跳起来,玩出花、秀出彩,让人忍俊不禁,大呼惊艳。

“唐宋摇滚”视频截图

“摇滚风”唱出古人心曲。最近,歌曲《泪桥》《徽宗的自我》等,以魔性改编引爆全网,熟悉的旋律、戏谑的歌词,融入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靖康之耻”等历史事件,令人时而爆笑,时而一声叹息。复古的视频画面,让网友感慨,“看画质,是祖上传下来的”“以赵佶在历史上的抽象程度,他说不定喜欢这个视频”……遥远的历史,就这样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反差萌”重构历史叙事。反差总能制造笑点,在历史文化领域,这也被玩得飞起。近日,各地网友用方言诵读《出师表》火了一把,“原本晦涩的古文,经方言一讲,瞬间就明白了”。在西安兵马俑景区,导游吼起“秦腔”,“额滴盔甲硬得很,信不信给你娃壳子(头)上敲个坑”。在河南博物院,文物“贾湖骨笛”配上了脱口秀台词:“我比你爷爷的爷爷还老,但我还在C位出道!”历史“梗”味十足。

“烟火气”消融千年隔阂。曾经“高冷”的历史大咖,以亲切的姿态走向大众。比如,东晋名相谢安变身“带货达人”,他手摇扇子过闹市,为同乡卖掉了五万把蒲扇,且价增数倍。苏东坡成了“大宋第一美食博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留下几样美食传说。乾隆被戏称为“弹幕鼻祖”,因为他喜欢在历代名画上题诗、钤印,写心得,让今天的人们在欣赏这些书画时,不得不面对各种印章和墨迹,堪比泥石流“弹幕”现场……

《鹊华秋色图》

乾隆帝加过“弹幕”之后

这些通俗易懂的描述,让历史更生动,也让人们获得了与古人“面对面”的现场感。

二、历史的“脸”因何而变?

历史的“脸”为何变得如此亲民、好玩?

“知识以越来越炫酷的方式入脑”。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历史文化的传播格局,打破了以往的学术化表达定式,使传播主体更多元、内容形式更多样,叙事更贴近大众。

网络的强互动性,不仅使大众能更深入直观地了解历史,也为专业人士打开了一扇倾听网友心声的窗口,进而主动加入到交流中来,从学术研究的“幕后”走到大众视野的“台前”。比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仇鹿鸣等,都以专业而又接地气的表达,在互联网上大量圈粉。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罗新成为网红

技术的升级,让知识普及更多姿多彩。比如,在一个名为“老祖宗回答我”的视频中,博主利用AI技术,让古人说起了网络用语,各种梗用得“飞起”。被吐槽“写诗消极”的杜甫咆哮回应:“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乱里逃难三年,手机被抢、Wi-Fi全断,泡面都吃不上,你不emo啊?”此外,还有苏轼愤懑吐槽“一路被贬”,唐伯虎在线回怼“不务正业”等,让人看得“停不下来”。

“学术的冰山变成了一座游乐园”。市场化推动藏品成产品。特别是近年来,国潮兴起,各地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历史文化IP。

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推出凤冠冰箱贴,一经问世便迅速走红,仅用时8个月,销量就突破100万个。甘肃省博物馆以镇馆之宝“马踏飞燕”为核心元素,衍生出服装配饰、茶咖饮品等上百款文创产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感。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快乐和满足,更在不经意间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

凤冠冰箱贴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历史的镜子看见自己的影子”。随着大众文化知识储备的日益丰富,历史不再如往昔般让人觉得遥远而陌生,逐渐从尘封的故纸堆中走出,成为人们能够亲近、触摸,并用作投射自我情感的鲜活对象。

比如,明成化帝“清晨五点上早朝,中午上午朝,晚上还有晚朝,早朝和午朝之间插空开经筵,午朝和晚朝之间开议政会议”,这被网友戏称为“程序员作息”。唐代“小学生”康景宗,写作业时“摸鱼”,让网友感叹:“关于学习搞怪这件事,千年来的小孩儿都差不多呀!”

跨越时空的共情,让历史从“单向灌输”变“双向奔赴”,更加具有生命力。

三、“≠”藏着哪些密码?

历史“摇滚”起来,世界更加精彩。不过,在传播过程中,也应注意几个问题,避免“跑偏”。

创新演绎≠肆意恶搞

各种演绎让尘封于历史深处的“纸片人”,变得立体丰满起来,不过也得注意把握好度。一方面,不能恶搞历史人物。比如,有的商家围绕鲁迅,推出“迅哥儿带你去挣钱”文创,让历史人物染黄发、戴金链,这种庸俗化、低俗化的“恶搞”引发众怒。

文创恶搞鲁迅引发众怒

另一方面,不能把历史变“口水谈资”。比如,有的童书把一些历史名场面,改编成无厘头段子,读着是很爽,但由于严重脱离历史原貌,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

使用AI≠甩给AI

生成式AI对于传播历史文化,有一定推动作用。但也要提防,AI可能“胡编乱造”。要认真甄别,否则可能掉进坑里。最近“防止DeepSeek乱编文献”冲上热搜。网友吐槽,“AI杜撰了《小石潭记》里没有的段落”“AI编造史料,竟把赵云说成了‘失荆州’的幕后黑手”。

而且,部分博主为追求流量,发布大量AI快速生成的历史类文章,其中错漏百出。各大平台应加强审核和管理,不能任由此类“文化垃圾”污染网络空间。

关注流量≠流量至上

互联网时代,历史文化传播需要流量的助力,但不能被流量牵着鼻子走。传播者应努力成为“流量炼金术士”,既善于提炼历史元素,打造传播爆点,又应懂得引导,让流量反哺学术研究。

《封神2》歌曲让人们想到《诗经》

《中国诗词大会》爆火时,中小学课堂上也频频上演“飞花令”,古籍数据库访问量随之激增。电影《封神2》开头的歌曲,“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歌声明媚,一下就把人们带回了“《诗经》的世界”。

当历史“卸下”冠冕,与我们热情共舞,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便悄然发生。在永不停歇的基因重组里,藏着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终极密码。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