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急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2:00 1

摘要:北方各地马上到了小麦收获季节,小麦丰产丰收也到了非常时刻,赤霉病一定要做好提前预防,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北方各地马上到了小麦收获季节,小麦丰产丰收也到了非常时刻,赤霉病一定要做好提前预防,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有爆发性强、危害严重的特点,一旦发生需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情扩展,减少产量损失。以下是具体的防治方法:

一、紧急化学防治(关键措施)

1. 抓住最佳防治时期

发病初期立即喷药:一旦发现零星病穗(扬花末期至灌浆初期),需在24小时内喷药控制,避免病害扩散。

雨前雨后补喷:若喷药后遇雨,需在雨后及时补喷,防止残留病菌再次侵染。

2. 药剂选择与使用

单剂推荐:

氰烯菌酯:内吸性强,对赤霉病特效,可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亩用25%悬浮剂100-150毫升,兑水30-45公斤喷雾。

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能抑制病菌麦角甾醇合成,亩用43%悬浮剂20-30毫升,兑水均匀喷雾。

丙硫菌唑:新型噻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活性高,对赤霉病及毒素积累有较好控制效果,亩用25%悬浮剂30-40毫升。

多菌灵:经典药剂,但需注意部分地区病菌可能已产生抗性,亩用50%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喷雾。

复配药剂(增强效果):

戊唑·咪鲜胺(戊唑醇+咪鲜胺):兼具内吸传导和速效性,亩用30%悬浮剂30-40毫升。

氰烯·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协同增效,对多菌灵抗性菌株有效,亩用40%悬浮剂20-30毫升。

使用要点:

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确保均匀着药;

重病田间隔5-7天再喷一次,巩固防效;

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抗药性产生。

二、农业管理辅助措施

1. 降低田间湿度

及时清沟排水,防止雨后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菌繁殖和传播。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穗部湿度。

2. 减少菌源基数

病穗处理:田间发现病穗后,立即人工摘除并带出田外销毁,避免病菌在田间扩散。

秸秆处理: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通过深耕翻埋(深度20厘米以上)或集中焚烧,减少土壤和秸秆中的越冬菌源。

3. 合理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植株贪青晚熟、穗部抗病力下降;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增强小麦抗逆性。

三、后期管理与收获

1. 适时早收

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减少穗腐持续危害。若遇阴雨天气,可抢晴收割,避免病穗在田间进一步霉烂。

2. 带病籽粒处理

收获后彻底晾晒,筛除病粒、瘪粒,降低种子带菌率;重病田小麦应单独储存,避免作为饲料或下年种子。

四、长期防控策略(次年预防)

1. 选用抗耐品种

优先选择抗赤霉病品种(如扬麦系列、宁麦系列等),结合当地气候和病害发生情况合理布局,减少发病风险。

2. 轮作倒茬

实行小麦与水稻、玉米、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间隔2-3年),降低土壤中镰刀菌积累量。

3. 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00拌种)或40%戊唑醇悬浮剂(1:1000拌种)进行包衣,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

注意事项

喷药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口鼻;

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大风、暴雨前施药,确保药效;

重病田需加强监测,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性,减轻产量损失。

通过“药剂早治、菌源早控、管理早调”的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扩展,最大限度降低危害。

来源:科学种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