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幸福新生活 “扶”出发展新未来‌——五年衔接期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成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0:02 1

摘要: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凉山州始终聚焦1468个集中安置点(其中31个8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通过实施规范化建设、构建完善政策体系、拓宽多元增收渠道、筑牢防返贫堤坝、打造温暖和谐社区,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更能“稳得住、能致

凉山州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地区,35.32万搬迁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走出贫困山区,迈向新生活。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凉山州始终聚焦1468个集中安置点(其中31个8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通过实施规范化建设、构建完善政策体系、拓宽多元增收渠道、筑牢防返贫堤坝、打造温暖和谐社区,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更能“稳得住、能致富”。

如今,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搬迁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完善政策体系 为幸福生活奠基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保障。自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以来,凉山州安排28名州级领导定点联系31个大型集中安置点,形成了“州级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发力、县(市)具体落实”的高效工作模式。近期,州级领导的联系点进一步扩面至40个集中安置点,持续强化高位推进,确保搬迁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今年3月,全州衔接资金项目、资产及易地扶贫搬迁管理现场推进会在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召开,31个大型安置点社区书记齐聚一堂,通过现场观摩和交流,提升推进安置点各项工作的能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

为确保政策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凉山州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从土地流转、住房保障到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土地流转政策为例,凉山州鼓励企业和合作社流转搬迁群众的土地,并给予土地流转补贴,让搬迁群众既能放心进城开启新生活,又能持续享受土地带来的收益。

为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凉山州巩固拓展学习贯彻脱贫攻坚成果指挥部办公室下设易地搬迁工作研判组,每周对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每月开展工作调度,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督促相关部门和相关县(市)整改。2024年至今,研判组已累计印发《工作提醒敦促函》26份,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各类问题130余个,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顺利开展。

产业就业双轮驱动 让幸福生活加速

发展产业是搬迁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凉山州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金阳县为例,该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青花椒产业,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吸引加工企业入驻,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金阳青花椒凭借其优良的品质,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为当地搬迁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截至2024年底,金阳县青花椒产业带动了超5000户搬迁群众增收,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

在就业方面,凉山州通过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开展“送岗到人”活动、实施甬凉“精培计划”等多种方式,积极帮助搬迁群众就业。美姑县乐美鞋厂是一家位于安置点附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当地200多名搬迁妇女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至5000多元不等。在盐源县龙家湾社区菌菇产业园内,30至50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每人每月收入3600元至6000元不等。

据统计,5年来,全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劳动力务工就业52万人次,务工就业收入超100亿元,年均稳定在24亿元左右。仅今年一季度,全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劳动力务工就业9.83万人次,实现务工就业收入5.87亿元。截至目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无“零就业”家庭。

此外,凉山州还积极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获取劳务报酬。在雷波县的一个道路建设项目中,许多搬迁群众踊跃参与,不仅为家乡建设贡献了力量,还增加了收入。近5年来,全州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吸纳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8473人,发放劳务报酬6000余万元。其中,2024年全州通过“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项目17个,发放劳务报酬756万元,惠及群众1531人。

筑牢防返贫堤坝 为幸福生活护航

搬迁群众过去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为防止他们返贫,凉山州精心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监测帮扶网络。

在昭觉县沐恩邸社区,“3+2+N”监测帮扶体系能够精准识别监测户,并根据每户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在金阳县东山社区,金阳县天地坝镇镇长哈马只作介绍,针对部分搬迁群众缺乏养殖技术、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帮扶干部主动联系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教授养殖技术,帮助监测户在一年内收入稳步增加。

除了完善监测帮扶体系,凉山州还坚持运用“红、黄、蓝、绿”四色管理机制,根据收入情况对脱贫群众进行分类监测,以便提前发现并干预返贫风险。借助信息化手段,帮扶干部实时掌握了群众的就业、收入等信息,全力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让每个家庭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截至目前,已成功识别并帮扶监测5588户26077人,已成功消除风险4056户19305人,正在监测帮扶1532户6772人。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让幸福生活生根

党建引领在安置点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布拖县特木里镇安置点实施“双联四包”机制,让党组织、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紧密相连。社区党员干部定期走访群众,深入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并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特木里镇党委书记日勒时伟介绍,社区设立了包含民政、社保、医保等窗口的便民服务大厅,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社区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协会等自治组织,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大家主动参与到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来。

截至目前,全州设立基层自治性组织(村委会/居委会)886个,实现基层自治组织对安置点100%覆盖;成立安置点社区基层党组织1038个,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安置点100%覆盖;配备社区干部(含临聘人员)3298人,在安置点派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1092人。

此外,凉山州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火把节、彝历新年等传统节日里,各个安置点都会精心举办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搬迁群众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社区的温暖,归属感也越来越强。

收获认可与荣誉 为幸福生活添彩

经过不懈努力,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搬迁群众“融入更好、收入更多元、生活更幸福”。2022年,凉山州被评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成效明显地区。

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多次对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进行报道,让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凉山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2025年1月,中央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播出《新春走基层 感恩社区的幸福生活》,时长5分02秒,报道了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搬迁群众脱贫四年来的新生活。

这些认可和荣誉,不仅是对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干部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进程中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回馈,更是激励大家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提升生活品质的强大动力。未来,凉山州将继续以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举措,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凉山新篇章。(赵宇 记者 王旭阳)

来源:凉山政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