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鱼吹浪|寻色《诗经》——草木染就的千年诗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09:06 1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对色彩的追求与探索犹如一条璀璨的线索,贯穿始终。回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那是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的重要阶段,当人们开始学会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来装点生活,染色工艺便悄然萌芽。最初,矿物以其稳定的特性和丰富的色相,成为人类获取色彩的主要来源。

文明初绽时的草木之色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对色彩的追求与探索犹如一条璀璨的线索,贯穿始终。回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那是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的重要阶段,当人们开始学会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来装点生活,染色工艺便悄然萌芽。最初,矿物以其稳定的特性和丰富的色相,成为人类获取色彩的主要来源。在《山海经》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古籍里,便记载着诸多矿物染料,如青雘、丹雘、流赭、雄黄、涅石(石墨)、赭石等 ,它们呈现出白、黄、黑、红、青、赭等缤纷色彩,被用于各类装饰,勾勒出远古人类对美的最初想象。

然而,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愈发紧密,对植物的认知和利用也不断深入。植物染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渐在染色领域崭露头角。西周时期,农耕技术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诗经》作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为我们展现了植物染工艺初兴的盛景。《诗经》收录的诗歌跨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其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关于植物染料的记载,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周代染色工艺和审美观念的大门。

《诗经》中的草木染原料:自然馈赠的色彩宝藏

在《诗经》的字里行间,那些被先民们发现并利用的植物染料,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终朝采绿,不盈一匊”,这里的“绿”通“菉”,指的就是草本植物荩草。荩草外形似竹,在田野间肆意生长,茎叶中蕴含着天然的色素,可作为染料,为织物染上独特的色彩,或许是清新的绿,或许是淡雅的黄,为当时的生活增添一抹自然的亮色。

蓼蓝,这种蓼科草本植物,在《诗经》的时代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叶可加工成靛青染料,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色彩,从古老的岁月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淡雅的月白,还是深沉的藏青,靛蓝染出的色彩犹如天空与海洋的交融,深邃而迷人。在古代,种植蓼蓝成为一种常见的农事活动,每到收获季节,人们将蓼蓝叶采集、浸泡、发酵,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提取出靛青染料,用于染布制衣,让这份来自自然的色彩装点生活。

“茹藘在阪”,茹藘即茜草,是一种多年生草质攀缘藤木。它的块根宛如隐藏在地下的宝藏,可提取绛红色染料。绛红色,那是一种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色彩,犹如燃烧的火焰,在古代常用于染制贵族的衣物,象征着尊贵与地位。茜草在山坡上蔓延生长,根系深入土壤,吸收着大地的养分,待成熟时,人们将其采挖,精心提炼出染料,让绛红色绽放在织物之上,成为身份与荣耀的象征。

除了这些,还有柘、楰、菼等植物,也都被周人巧妙地运用到染色工艺中。它们各自蕴含着独特的色彩密码,通过不同的提取和染色方法,为周人带来了黄绿、青绿、橙色、紫色、绛紫色、赭色等丰富多样的色彩,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染色工艺:周人的智慧与匠心

周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植物染料知识,还发展出了一套成熟而精妙的染色工艺。据《诗经·尔雅·释器》记载:“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这简单的记载,背后却蕴含着周人对色彩变化的敏锐观察和精准把握。他们采用多次浸染上色法,让织物在染料中一次次沉浸,随着浸染次数的增加,织物的颜色发生着奇妙的变化,依次出现间色——正色——间色的色相转变。

这种工艺不仅体现了周人对色彩的深入理解,更展示了他们的耐心与匠心。每一次浸染,都是对色彩的一次塑造,每一次等待,都是对完美的一次追求。只使用一种植物染料,却能通过不同的浸染工艺创造出丰富的色相,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从最初浅红的縓色,到经过多次浸染后逐渐加深的赪色、纁色,再到最终的纯黑色,一件本色天然的织物在周人的手中,仿佛经历了一场色彩的奇幻之旅,绽放出无尽的魅力。

这种对色彩的精微观察和对工艺的严格把控,使得周人在印染工艺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艺规矩和色相标准。他们清楚地知道,不同的植物染料在不同的浸染次数下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效果,能够根据需求精准地染出所需的颜色。同时,周人对纯色之外丰富中间色的审美功用也达成了共识,这些中间色不再被视为纯色的附属,而是以其独特的柔和与过渡之美,成为周人服饰和装饰中的重要元素,展现出周人独特的审美品味。

服色审美:自然与礼制的交融

随着染织工艺的不断进步,周代的服色审美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周公制礼提出“非列采不入公门”的服色要求,这一规定不仅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服饰色彩的重视。在周代,服饰色彩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同颜色的服饰,不得僭越。

然而,周代的服色审美并非完全被礼制所束缚,自然元素也在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周人在服色搭配上努力效仿自然美的丰富多样性,讲究自然生动、对比鲜明。“绿衣黄裳”这类看似僭越服制的现象在《诗经》中屡屡出现,绿与黄、绿与白、白与青、白与绛红或赤红的随意性搭配,展现出周人对自然色彩的大胆运用和对传统间色低贱论的打破。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大自然的色彩融入服饰之中,让人们在穿着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周代礼服尚黑,战旗尚白,服饰局部点缀装饰尚红,形成了白色、红色、黑色三色共存,五彩并用,以红为尊的独特服色体系。这种色彩搭配既体现了礼制的规范,又不失自然的灵动。黑色的庄重、白色的纯洁、红色的热烈,相互映衬,构成了周代服色的独特魅力。在重要的礼仪场合,人们身着黑色礼服,配以红色的装饰,显得庄重而典雅;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则更加自由地运用各种色彩,展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

传承与影响:草木染的诗意延续

《诗经》中所记载的草木染工艺,犹如一颗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不断传承和发展。从周代开始,草木染工艺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在秦汉时期,草木染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染料的种类更加丰富,染色技术也更加精湛。到了唐宋时期,草木染工艺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贵族的华丽服饰,还是平民的日常穿着,都离不开草木染的装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木染工艺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染织工艺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草木染被称为“草木染め”,成为日本传统染织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色彩和工艺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草木染文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环保和传统文化的重视,草木染工艺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草木染,将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来追求。草木染所蕴含的自然、环保、健康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的追求不谋而合。人们通过草木染,不仅能够获得独特的色彩和质感,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当我们翻开《诗经》,那些关于草木染的诗句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到周代的草木染工艺和服色审美,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对美的追求与执着。草木染,这一源自《诗经》的古老技艺,承载着千年的诗意与浪漫,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成为我们文化传承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弄花香满衣——草木染中乐时光

2025.5.13日下午,衡水汇宁创业基地卢金达、饶阳诗经里风物展览馆馆长邢章群、衡水素质教育专家宋志勇、文化传播达人史兵、美食服饰达人宋祎玲等到位于衡水湖畔闾里小镇的衡水艾兰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草木染工坊参访学习交流。

来源:一画如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