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懂王开启万国关税战、中国进行对等反击以来,就有一群披着马甲的生物,也不知从哪条阴沟里钻了出来,声称美国才是国际贸易体系唯一的甲方金主爸爸,从来没有哪个乙方,能够跟甲方金主对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周六晚继续在视频号与西瓜视频同步直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
自从懂王开启万国关税战、中国进行对等反击以来,就有一群披着马甲的生物,也不知从哪条阴沟里钻了出来,声称美国才是国际贸易体系唯一的甲方金主爸爸,从来没有哪个乙方,能够跟甲方金主对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关于中美博弈到底谁才是甲方,不久之前,校尉专门写过一篇《驳洋屁论:中美脱钩,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甲方》。
文章的结论很简单。
一是随着美元霸权、美国霸权的瓦解,美国的甲方地位正在加速崩溃。
二是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体系中,至少在新的国际货币建立起来之前,相比只有一堆绿纸片的美国,掌握资源的资源型国家、掌握工业的生产型国家,才是真正的甲方。
中美在瑞士达成协议、发布联合声明之后,这群马甲党又钻了出来,声称美对华关税总额为145%,根据协议降低91%,再扣除暂停执行的24%,最终关税为30%,而中国却是从125%往下减,最终对美关税为10%。
言下之意,无非就是中国在玩文字游戏粉饰太平,实际却在谈判中吃了大亏。
这套话术能够发挥作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用了普通人对145%这个看似熟悉但却又不知究竟的数字。
大家印象中的145%,其实有两个来源。
一是在4月2日懂王正式发起关税战之前,就已经用芬太尼当借口,两次给中国商品加税,每次都是10%,加上关税战之后的增税比例,共计145%。
但针对前两次增税,中国已经分别进行了反击。
第一次对美国出口的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了15%的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了10%的关税。
第二次对美国出口的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了15%的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了10%的关税。
这次瑞士谈判后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双方同意撤销的,都是4月2日万国关税战之后增加的关税,并不涉及以前。
因此,虽然美国没有撤销20%的芬太尼特别关税,但中国也没有取消对应的反制措施,双方依然是对等的。
在懂王赢麻了的宣传策略中,故意混淆其中的差别,咱们可以理解。马甲党主动蹿出来帮懂王舔股沟子,就实在是太恶心了。
按照这个逻辑,马甲党应该抓紧时间去印度、舔莫迪搞的十天胜利庆祝活动才是。因为老仙赢麻了的骚操作,已经远远超越了懂王。
莫迪演讲,宣称在印军的打击下,巴军的飞机像稻草般被收割
二是因为中国不肯退让,恼羞成怒的懂王,曾经宣布要将对华关税总额提高到145%,但这只是口嗨,后面并未落实。
马甲党故意混淆其中的区别,其真实原因,与之前的速跪论、必败论、甲方论如出一辙,无非就是为了挑拨离间、唱衰中国,让中国赶快给牠们的主子下跪投降,以维持牠们可耻、可笑、可怜的二鬼子地位。
另外一个被马甲党攻击的点,就是中国同意暂停或取消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这又被牠们歪曲为放开了对稀土的管控。
实际上,商务部官网上说得很清楚,中国解除的,是4月2号以后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而中国对稀土的管控措施,主要是在此之前出台的,比如2024年10月开始执行的《稀土管理条例》。
况且,在对稀土的管控上,即便我们取消了4月2日之后的临时措施,自然还有很多办法,绕开关税这个敏感点,在符合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管控。
比如许可证、用途审查、打击走私等方式,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于中美此轮博弈,国内的马甲党在拼命洗地的时候,国外正牌的二鬼子,却已经发出了真实的哀叹。
比如以一本畅销书《中国即将崩溃》荣升为北美战忽局局长的章家敦,就把中美瑞士谈判视为中国的胜利、美国的失败。
相比可耻、可笑加可怜的马甲党,作为正牌二鬼子,章家敦对中国的认可,无疑更值得采信。
澄清完马甲党对本次谈判的歪曲、抹黑,再来谈谈本次中美瑞士谈判的两大战略性、标志性意义。
一是标志着美国正式失去了甲方地位
甲方地位来自于甲方权力,甲方权力的本质,就是对市场环境的绝对控制权,而不是谁花钱、谁挣钱。
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大家将花钱的消费者视为甲方,是因为上面有公权力加持的社会秩序。
相反,如果商家与公权力勾结,消费者的甲方地位就会荡然无存。比如诟病不断的房地产业,就是最典型的店大欺客,消费者的甲方地位根本得不到体现。
相比国家内部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国际市场的秩序更依赖暴力,因此,绝非简单的谁花钱谁就是甲方爸爸。
鸦片贸易中,大清花钱,按照马甲党坚持的甲方论,大清就是毋庸置疑的甲方爸爸。但在鸦片战争中,大清却被英国人打得鼻青脸肿,一点也体现不出甲方的尊严。
同理,美国的甲方地位,并非来自于花钱最多的世界第一大消费国,而是来自于他的霸权体系,来自于他对国际产业链的绝对控制力。
甚至可以说,美国霸权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对国际产业链的控制权。这既是美国甲方地位的根基所在,也是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
我们常说的美国霸权,虽然构成很复杂,包括了军事、经济、外交、舆论、贸易、金融、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但霸权最终要发挥作用,却必须通过对国际产业链的控制。
简单说,国际产业链就是霸权唯一的变现渠道。因为权力一定要变现,否则权力就失去了生存根基,这也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
在国家的内部治理上,征税就是合法的权力变现,也是政权运转的基本模式。其他任何没有得到法律授权的权力变现方式都是非法的,尤其是涉及贪腐的权力变现,乃是社会公敌。
而在国际社会,权力变现就是国家利益,并且是最核心的国家利益。
再强大的霸权,如果不能掌握国际产业链,就无法兑现为经济利益、就无法为霸权提供正向循环的经济收益,霸权就必然会走向崩溃。
汉唐之所以强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打通了丝绸之路、掌握了国际产业链的主导权;英国能够率先启动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霸主,美国能够在二战后确立霸主地位、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是因为控制了国际产业链。
领土的扩张、殖民地的争夺,从来都只是霸权扩张的表象,最终都要体现到对国际产业链的控制权上来。
比如华约与苏联的解体,其中最内核的原因,就是对国际产业链的控制力与庞大的势力范围不匹配,势力范围虽大,却无助于产业链的优化与对外延伸,无法形成正向收入,反而变成了苏联的负担。
具体分析,国际产业链的控制权,又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产品定价权力、产业分工权力、贸易通道权力。
其中产品定价权力更依赖国际规则的软实力,产业分工权力更依赖自身的工业硬实力,贸易通道权力更依赖自身的军事硬实力,而军事硬实力又来自于工业硬实力。
美国期盼的产业回流迟迟收不到效果,就是因为,美国长期陷入去工业化的陷阱,自身工业实力不足,导致产业分工权力被严重削弱。
中国身边,能够聚拢东南亚、非洲、拉美的诸多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就是因为,工业产值全球占比超过30%的中国,通过产业链的带动作用,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部分产业分工权力,与此同时,在工业硬实力的支撑下,我们对国际规则的影响力也同步提升,拿到了一定的产品定价权。
面对回不来的产业,美国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动用军事硬实力,通过封锁全球贸易通道,逼迫他国选边站队,强行驱动产业回流。
这种操作方式,其实就是武力抢劫,是对殖民时代欧洲列强海盗行为的返祖。
一来美国军事实力下降,二来武力抢劫的副作用太大,因此,这条返祖之路,实际上根本走不通。
二是动用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软实力,逼迫他国让利,驱动产业回流。
这种操作方式,其实就是变相抢劫,但好歹没有直接动用武力。
懂王的关税战,就是通过操控关税这个最重要的产品定价权力,来支撑已经衰落的产业分工权力,推动产业向美国回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一定要进行针锋相对的反击。
因为一旦退让,我们好不容易拿到的产业分工权力、产品定价权力,就会被美国全部回收。
说白了,本轮关税战,其实就是对国际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
就理论而言,懂王执政团队也许没有这么清晰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在地缘政治层面,广阔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两国。但在国际贸易层面,国际产业链却容不下两个控制中心。
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矛盾,可以暂时妥协,但却不可能长期退让。
校尉一直说,围绕美元霸权进行的金融战、贸易战,乃是中美博弈的上甘岭,而这次关税战,则很可能是金融战、贸易战的上甘岭。
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美国愿意退回关税战启动之前的初始状态,说明美国是真的打不下去了。
而打不下去的原因,是因为经过关税战这一番激烈交锋,美国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失去了对国际产业链的控制权,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甲方地位。
再说说贸易通道权力。
人类历史上的领土扩张、殖民地争夺,除了控制资源与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控制贸易通道。
有资源、有市场、有工业生产能力,再加上对贸易通道的控制,才是完整的国际产业链。
美国最为高明的地方,就是通过推动全球化、通过建立隐性经济殖民体系,完成了对全球资源与市场的整合,同时通过设立海外军事基地,控制了全球主要贸易通道。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便美国逐渐丧失了第一工业国的地位,却依然牢牢掌握着国际产业链,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同理,今天中国的崛起,同样离不开对国际产业链的掌握,同样离不开对主要贸易通道的掌握。
陆权时代,中原王朝的兴盛,与丝绸之路的畅通息息相关;海权时代,中国要想打破海权国家的封锁,就必须完成从陆权国家向海陆兼备型国家的蜕变,就必须同时打通海陆贸易通道,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底层逻辑。
从这个角度理解,J10C打掉的阵风,不仅是打通了中巴友谊通道、打通了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打通了中国的海权陆权交融之路,更是打破了西方武器无敌的神话、打掉了美国甲方地位最大的支撑。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中国在联合国发起的批判大会,不会让美国低头认错,J10C在南亚次大陆发起的武器批判,却让美国人老老实实坐到了谈判桌前,默认了自己甲方地位的丧失。
二是标志着世界正式重返二元化时代
2023年11月,校尉写了《米莱当选阿根廷总统,标志着国际秩序正在加速重返二元结构》一文。
2024年2月,校尉又写了《布林肯的餐桌论、美国人的图穷匕见:多极化已死、二元化当立》一文。
那个时候,有不少读者留言表示质疑。
有人认为,多极化才是发展趋势,二元结构属于伪命题;也有人认为,中国无法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一极,质疑校尉在制造中美对立。
不过到今天,除了马甲党,绝大多数人都会承认,世界就是在加速走向二元化。
这个趋势,不是中国想与不想的问题,而是历史的惯性、客观的规律,我们无从回避,也不应该回避。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博弈的二元化,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美苏争霸的二元化。
冷战期间,美苏各自组建了独立的阵营,彼此针锋相对。
这种二元化,不仅是政治、军事层面的,也是经济层面的。美苏都有自己控制的国际产业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态圈。
只是美国的产业链更完善、更高效,形成的生态圈更大。
我们知道,生态圈越小,自我循环能力越弱,对外部的依赖越强。
利用产业链、生态圈优势,美国不断挤压苏联的生存空间,最后利用美元霸权带来的产品定价权力,通过石油价格战、粮食价格战,一举击溃了苏联。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一元化时代,尽管在地缘政治层面,地区性大国都有自己的地盘,但在全球产业链上,世界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美国。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新的二元化结构正在呈现。并且这种二元化,与当年的美苏争霸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就是中美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既相互交融又相互独立,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这种两国共生与竞争并存的二元化,也不是奥黑马当年提出的G2。
奥黑版的G2,说是中美共治,实际却是美国主导、中国从属,只是美国霸权体系的变体。
因为美国实力下降,没法独自控制国际产业链,因此想用虚名套住中国,让中国充当免费的凯子,一边干苦活、累活,为美国提供廉价产品、帮美国支撑国际产业链,一边干脏活,为美国霸权充当挡箭牌。
中美瑞士谈判所展示的两国模式,中美虽然处于同一条国际产业链、同一个产业生态圈之中,但又相互独立、对等,中国不妄图凌驾于美国之上,但也绝不是美国的附庸。
在校尉看来,这就是国际产业链的双核模式。
正常情况下,一条产业链只有一个中心。
当前的中美关系,理解为双核模式也罢、理解为二元化也罢,都只是过渡状态,它的尽头,要不如美国所想,中美在经贸领域彻底脱钩断链,重新恢复冷战时期两条国际产业链并立的状态,要不就是美国的脱钩企图失败,逐步演化为新的一家独大或者说一超多强模式。
不过此时独大的一家、超强的一家,却不会再是美国。
结语:
校尉一直说,中美博弈,已经进入最为复杂、最为胶着的战略相持阶段,而战略相持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拉锯。
瑞士会谈,其实就是这么一次拉锯。
我们不指望一次拉锯就击溃对手,但每次拉锯,都意味着我们离胜利又近了一步。
来源:校尉讲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