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类源于真实风险暴露。多数患者曾经历HIV感染高危行为,包括与感染状态不明的对象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存在多性伴侣关系,或得知性伴侣确诊艾滋病等。在此情形下,适度的担忧本是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但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者,或曾有心理创伤经历的个体,往往会产生过度的
恐艾症的形成机制主要可分为两类情况:
第一类源于真实风险暴露。多数患者曾经历HIV感染高危行为,包括与感染状态不明的对象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存在多性伴侣关系,或得知性伴侣确诊艾滋病等。在此情形下,适度的担忧本是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但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者,或曾有心理创伤经历的个体,往往会产生过度的矛盾感、羞耻感和负罪感,继而发展为严重的病态恐惧。
第二类则属于非理性恐惧。约10%-20%的恐艾者并无实质性高危行为,却对日常接触产生病理性的恐慌:既担心公共场所的医疗器具或不明针头造成感染,又恐惧就医接种等常规医疗行为,甚至产生"被恶意传播"的被害妄想。这类非理性恐惧的形成,往往与艾滋病知识的结构性缺失密切相关——患者常通过非专业网络渠道获取碎片化信息,导致对血液接触、伤口暴露等感染途径产生认知偏差,将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创口误判为感染风险源。
解决这一问题,其实主要是要多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传播途径,就能够逐渐打消自己的顾虑,最终脱离“恐艾”困扰。
来源:艾说的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