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2年登陆港交所,巨子生物股价一路上涨,2024年超越珀莱雅,登顶市值最高的国货美妆公司。2025年,巨子生物继续狂奔,截至发稿,市值突破88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19亿元),已经是珀莱雅市值的两倍(390亿元)。
用5000元科研经费、在40平方米实验室创业,15年来,陕西夫妇严建亚、范代娣创立的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子生物”)不断发展。
自2022年登陆港交所,巨子生物股价一路上涨,2024年超越珀莱雅,登顶市值最高的国货美妆公司。2025年,巨子生物继续狂奔,截至发稿,市值突破88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19亿元),已经是珀莱雅市值的两倍(390亿元)。
在最近发布的《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巨子生物创始夫妻严建亚、范代娣家庭财富值从100亿元上涨至315亿元,排名进一步上升。
而据《新财富》杂志最新报道,严建亚、范代娣夫妇以持股市值超450亿元的身价,成为新一任陕西首富家庭。
范代娣
透过巨子生物和珀莱雅近期发布的2024年财报,或许可以了解市值差异的原因。
2024年财报显示,巨子生物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57.2%。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54.3%,毛利率82.1%。再来看珀莱雅,2024年营收107.78亿元,同比增21.04%;归母净利润15.52亿元,同比增30%,毛利率71.39%。
同是做“女人”的生意,巨子生物毛利率比珀莱雅高了10多个百分点,高达37%的净利率更是珀莱雅两倍还多,是卖玻尿酸的同类公司华熙生物净利率的12倍。
巨子生物如今的高歌猛进,一方面受益于近几年市面上胶原蛋白成分的火热,巨子生物8成营收来自于胶原蛋白敷料贴品牌可复美;另一方面,作为原料开拓者,巨子生物掌握了核心专利及市场议价权,充分享受了市场红利。
有业内人士调侃,“他们像卖芯片那样卖胶原蛋白”,但巨子生物这样的“躺赚”模式能持续多久?
在杭州某三甲医院激光美容科,刚做完光子嫩肤的消费者总会收到护士递来的“术后三件套”——冷敷贴、修复喷雾、胶原棒。
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听到“可复美”,是在医院的皮肤科或者医美机构。无论是敏感肌维稳修复,或是医美术后加速愈合,可复美敷料成了最常见的选择。
“皮肤有问题,就找可复美”——正如这句广告语,可复美精准“踩中”了消费者的“皮肤焦虑”。
相比需要更长周期使用、“安慰”作用或许更明显的其他护肤品,可复美主打的“械字号”(医疗器械备案字号)面膜主打医用功效,祛痘、维持肌肤稳定的功能心智更强。区别于其他面膜,“械字号”成了可复美重要的“护城河”。再加上轻医美的普及,可复美在近些年成为面膜界的“爆款制造机”。
可复美医用敷料面膜在2024年登上天猫伤敷料类目第一。3年前推出的重组胶原蛋白次抛精华(即可复美“胶原棒”)也陆续登上天猫精华类目第一。2024年,可复美推出“焦点面霜”,也登上天猫修复面霜热卖榜国货第二。
多款爆品拉升下,可复美品牌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62.9%,贡献了巨子生物82%的营收,稳居天猫、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的类目榜首。
巨子生物在财报中解释可复美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线上线下渠道拓展,品牌影响力增加;另一方面在于品类扩展和爆品承接。医用敷料之外,可复美“胶原棒”收入持续增长,可复美“焦点面膜”也开始发力贡献增量。
产品持续卖爆,是可复美“医疗机构+大众消费者”的双轨销售策略在发挥作用。
截至2024年年底,巨子生物旗下产品共进入约1700家公立医院、约30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以及将近650个连锁药房品牌。
在强大专业背书下,可复美在大众消费渠道形成“降维打击”。在线上直播间,可复美把医用敷料包装成"敏感肌救星" ,这套“专业带货”打法让可复美6年营收翻5倍,成功把冷门赛道做成百亿生意。
目前,可复美线上D2C直销收入占比超过64%,占比进一步提升。
在财报中,巨子生物把在线上的打法概括为“在天猫做深”,“在抖音做爆”、“在京东做专”,电商的爆发是巨子生物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2024年双11,可复美和可丽金线上全渠道GMV增速分别超过80%和150%。
可丽金是巨子生物旗下第二大品牌,主要针对重组胶原蛋白领域抗老心智。2024年,可丽金实现营收8.4亿元,同比增长36.3%,营收占比15.2%。
除扛起营收大旗的可复美和可丽金外,巨子生物旗下还有可预、可痕、可复平、利妍、欣苷和参苷共8大主要品牌。可复美和可丽金以外的其他品牌(包括保健食品及其他产品)实现营收1.5亿元,营收占比2.8%,仍在培育阶段。
随着医美和护肤市场迭代,玻尿酸因技术成熟、玩家扎堆陷入“内卷泥潭”,而重组胶原蛋白凭借修复力强、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成为新晋顶流。
这一转变背后,是消费者对抗衰、敏感肌修复需求的爆发。
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从15亿元攀升至108亿元,预测到2027年有望达到10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2.4%。
市场的热点轮换和需求变化反映到公司业绩表现上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玻尿酸第一股”华熙生物2024年净利跌掉7成,而专注胶原蛋白的巨子生物却仍以高双位数增长,盈利水平也形成了20倍的差距。
巨子生物的霸主地位源于对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掌控力。
今年59岁的范代娣如今有新身份,西北大学副校长。
据公开资料,她曾在西北大学化学工程系就读本科和硕士,后又获得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生物化工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之后,范代娣便回到母校从事研发和教学工作至今。她曾回忆,靠着“3000元安家费、5000元科研经费、40平方米实验室”,她带领团队发明新型重组胶原蛋白,并与丈夫严建亚在2000年创立巨子生物,实现产业化。
如今,巨子生物手握167项专利,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在中国获得首个行业专利授权,突破CHO细胞表达技术推动胶原蛋白量产,是全球最大的重组胶原蛋白生产企业之一。
与华熙生物既卖原料又做品牌的方式不同,巨子生物“不卖原料、不授权技术”的策略筑起护城河,既免于“左右互搏”被动局面,又能牢牢掌握定价权。
在可复美天猫旗舰店,重组胶原蛋白医用敷料已售超过30万件,标价178/盒、每盒5片,换算下来,每片价格在35.6元。这个价格高于同类竞品,譬如敷尔佳胶原蛋白面膜售价为87元/5片,一片不到20元。阿里健康在售某款重组胶原蛋白术后械字号敷料仅售7.5元/片。
靠着技术突破形成垄断效应,巨子生物如今的高速增长在于市场红利的加持。但从市场现状看来,这一波红利似乎正在接近尾声。
一方面,医美高利润正在吸引更多玩家入场,锦波生物、江苏吴中等企业获批三类医美针剂,而巨子生物相关技术仍在临床验证阶段,迟迟未获审批;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突破和普及,玻尿酸领域的“价格战”也在“胶原蛋白”重演。巅峰时期,重组胶原蛋白价格最高可达每公斤20万元,随后一路下跌至8万元每公斤,去年杭州美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甚至将原料价格压至1万元/公斤。
若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替代中掌握主动权,巨子生物82%的毛利率或许无法维持。事实上,巨子生物2024年毛利率相较于2023年83.6%已有下降趋势,主要受制于销售产品成本增加及品类扩充。
虽然巨子生物专利数量庞大,但多集中于2005年-2013年,前沿技术专利优势不明显。
2024年,巨子生物研发支出1.06亿元,占比1.9%,远低于同行。譬如爱美客2024年研发投入3.04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10.05%;华熙生物研发指出4.66亿元,在营收中占比8.68%。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巨子生物利息收入1.11亿元,比研发费用还多。
追赶者正试图“弯道超车”。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虽低于巨子生物,但增速更高。毛利率高达95%,逐年走高,连续三年高于巨子生物。
究其原因,锦波生物主攻毛利更高的医美及医疗领域,独揽了我国医美领域仅有的3张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三类证,而巨子生物营收依赖面膜等护肤品,医美布局相对滞后。但在功能性护肤市场,欧莱雅、欧珀莱、丸美、珀莱雅纷纷推出添加重组胶原蛋白的面膜、面霜等产品,市场已然进入红海。
巨子生物通过电商规模化效应获得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营销的发力。2024年,巨子生物销售及经销开支增长72.5%至20亿元,占总营收36%。此外,由于7成销售来自于直销,也需直面渠道控价不力带来的价格体系混乱问题。
当重组胶原蛋白逐渐从蓝海变红海,如何突破技术瓶颈、精细化渠道管理,成为巨子生物迫在眉睫的难题。但更大的风险或许在于,随着医美行业的高速更迭,重组胶原蛋白或许会成为下一个“玻尿酸”,在下一个风口降临时面临被颠覆的挑战。
来源:天下网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