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模样?是每天的一餐热饭解决日常起居,还是提供精神慰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近年来,永安街道办事处不断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让越来越多的老人爱上了“家门口”的“家”。
幸福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模样?是每天的一餐热饭解决日常起居,还是提供精神慰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近年来,永安街道办事处不断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让越来越多的老人爱上了“家门口”的“家”。
“一日三问” 化解“银发族”的“夕阳焦虑”
“张爷爷,今天给您带了降压药,阳台的防滑垫明天就来安装……”5月13日清晨,永安街道北正街社区网格员罗慧敲开独居老人家门,开始了每天的“必修课”。
永安街道下辖14个社区(含3个村改居),60岁以上老人1.9万人,其中独居老人525人、空巢老人225人。为了解辖区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让养老变“享”老,永安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桂乡管家”“幸福合伙人”等队伍,构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服务体系,创新“一日三问”工作法:问健康状况、问生活需求、问安全隐患。14个社区的网格员每天通过“敲门+电话”双线随访,累计建立2130份特殊老人动态档案,让养老服务从“群众跑腿”变为“服务上门”。
不仅如此,街道还不断完善“为老”志愿服务机制,发动各社区及党员、居民开展了一系列“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好铃好邻”、银龄课堂、适老化改造、代购药品、上门帮忙……今年以来,街道已为17户困难家庭完成“如厕安全改造”“厨房适老化升级”等项目,为22名残疾老人配送助行器、语音呼叫器等辅具26件,联合辖区医院开展“银发义诊”14场,提供测血糖、代取药、帮代办等服务1600余人次。200多位老人在银龄课堂上学会了预约挂号、视频通话,彻底告别“扫码焦虑”。
“老老相助” 汇集邻里的“银发之情”
永安街道三元社区粮食小区70岁的党支部书记王国文戴着红袖章开启了一天的“巡逻”:“王婆婆今天没下楼,我得去看看是不是腿疼又犯了。”
王国文的举动是永安街道“低龄助高龄”的一个缩影。为破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永安街道发动70岁以下身体硬朗、热心公益的“低龄老人”与80岁以上高龄老人结对,开展“敲门送餐”“陪同就医”“聊天解闷”等互助服务。
永安街道车站路社区69岁的胡想生婆婆与82岁的余乐珍老人结成“姐妹对子”后,每周三都会陪她去菜市场挑新鲜蔬菜,周末一起看戏曲频道:“我们都是独居老人,互相搭把手,日子就有了盼头。”
截至目前,永安街道已组建14支“银龄互助队”,结对帮扶400余人次。这种“以老助老、邻里守望”的模式,不仅缓解了养老资源压力,更重塑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温情。
老年大学 点亮“银龄”幸福人生
“提腕、运笔,注意线条的虚实变化……”5月14日,咸安区老年大学同心路社区教学点内,学员江涛在书法老师指导下写下“老有所为”四个大字。退休后曾一度失落的他,如今每周都来学书法、练太极,还加入了社区的“银发宣讲团”:“在这里,我找回了退休前的充实感,朋友圈比上班时还热闹!”
近年来,永安街道创新实施“社区搭台、居民参与、教学相长、携手前行”的老年文化发展模式,聚焦老年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社区老年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开设瑜伽、声乐、剪纸、模特走秀等特色课程,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
老年学员们在学习中也展现了“银发力量”:旗袍队的《映山红》登上演出舞台,书法班的作品走进小区展览,舞蹈队的作品在短视频平台转发点赞。这些“学员变演员、作品变展品”的经历,让老人们直呼“退休生活才是人生新起点”。
从“一日三问”的精准守护,到“低龄助老”的邻里互助,再到老年大学的梦想绽放,永安街道的养老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基层探索。“让每个老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永安街道党工委书记姜勇表示,下一步将整合辖区商超、卫生服务站、养老机构等资源,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吃不愁、病不忧、孤不独、乐有伴”的幸福图景,在更多老人的“家门口”徐徐展开。
(融媒体记者:余娅敏 特约记者:徐鹏 通讯员:杨艳 编辑:方焱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
来源:咸安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