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厂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一键式智能调参,人工智能助手自动生成办公会议纪要,智能门锁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升家庭安全等级,博物馆人工智能导览机器人根据游客兴趣定制讲解路线……眼下,从工业生产到居民生活,从国家实验室到小学生课堂,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扩展到经济社会的各
工厂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一键式智能调参,人工智能助手自动生成办公会议纪要,智能门锁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升家庭安全等级,博物馆人工智能导览机器人根据游客兴趣定制讲解路线……眼下,从工业生产到居民生活,从国家实验室到小学生课堂,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扩展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长治振兴小镇元宇宙体验馆内,游客通过VR设备享受跨越时空的奇妙体验。众多科技文旅活动通过数字化平台和场景创新,让文化“可感知”、科技“有温度”。梁栋摄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今年以来,国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作出一系列部署。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巨大,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产业是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省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面对科技的竞速,山西尤要掌握主动、把握先机。
5月7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指出要充分发挥我省算力资源、应用场景等比较优势,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统筹推动我省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5月8日,省委书记唐登杰赴太原市、晋中市和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强调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立足山西实际,坚持创新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场景应用。
一周内,先后召开会议、实地调研,彰显了省委扛牢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西重大使命任务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深刻认识发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引擎的信心和决心,释放了加快培育壮大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重要信号。
▲山西省科技馆内,市民正在观看机器人表演。“五一”假期,该科技馆推出人形机器人表演活动,让众多科技爱好者在假期里与人形机器人零距离接触。山西日报记者阮洋摄
从参赛马拉松,到更智能地在工厂“忙活”,这个春天,机器人火热“出圈”,整个产业踏上风口。在山西,家用服务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同样在加速“成长”。
位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智能家用清洁机器人研发与销售为主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擦窗擦地机器人”是山西省“十四五”期间全力打造的重点拳头产品之一。
小小的擦窗机器人拥有超250个精密零部件,嘉世达从“跟跑者”变为“规则制定者”的成功经验在于“创新”。公司负责人表示,生产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全部是自主研发,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有效专利达到145项。
坚持创新引领,让人工智能产业拥有扎实的发展基础。扩展丰富应用场景,会推动更多“机器人”在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成立于2020年的优必选(太原)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具身智能等领域。企业负责人介绍,最符合“机器人”本意的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终形态”,“现在是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期,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
嘉世达和优必选(太原)的成长,为资源型地区实现转型带来了新启迪。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抓好原始创新、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近日,第39届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24届山西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省科技馆隆重举行,165支机器人战队参加大赛,选手们沉浸式体验智能科技脉搏,激发人工智能探索热情。杨晨玉摄
山西资源富集,煤炭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三分之一,煤炭产业增长3个百分点,就能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如何让人工智能赋能煤炭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是山西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细化赛道”需要探索的领域。
太原向明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综采工作面大模型辅助决策控制系统,推动煤矿开采向智能化、高效化迈进。记者在企业大屏看到,部署在矿井液压支架顶梁的防爆摄像机群,实时动态捕捉着采煤机具体位置,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系统搭载的多模态数据融合引擎,整合采煤机姿态传感器、支架压力监测、刮板机载荷数据等数据源,精准识别采煤机滚筒截割状态、支架护帮板动作、大块煤矸识别等28类场景,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现误报率降低40%、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0.3秒。
▲人工智能赋能山西传统制造业产业改造提升,图为华阳集团智能化远程采煤控制系统。
由晋能控股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太原理工大学三方联合共建的省级科创平台“智能矿山山西省实验室”,科研团队先后开展了煤矿5G网络、矿山融合通信、矿鸿操作系统、视频AI等智能化领域28项应用课题的研究攻关,形成了智能矿山统一标准的数据治理规范,探索在煤矿智能化监控与精准灾害预警领域的全方位布局。
据了解,近年来山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建成智能化煤矿268座,煤炭先进产能超过10.8亿吨/年。
记者采访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时了解到,目前人工智能赋能我省煤炭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主要落脚在全要素生产率和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由于我省煤矿井下地质地形复杂,全面推广“人工智能+”还需进一步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攻克一系列技术难点,不断丰富人工智能产品形态。
除了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农业增产扩能、服务业提质增效、文旅业场景拓展等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的师生们在晋中市太谷区开展苗播玉米示范种植,全流程以无人育种、无人驾驶、自动化栽培、自动化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主。
学院院长李富忠介绍,此项技术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智能农机技术,推动玉米种植向智慧化、精准化转型。人工智能与两茬种植的结合,为落实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化、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技新方案。
▲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更有效的传播手段,在云冈石窟文物修复、洞窟的虚拟展示、多样化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游客现在能够看到的是主尊和东立佛,而西立佛和前壁已经坍塌于历史的尘埃中。“窟前遗址发掘中,我们发现了西立佛的很多残块,如果用传统的复原方法将会非常费力。”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通过三维扫描、数据采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将西立佛复原展示,让已经“消逝”的第20窟西立佛再度“重生”。目前云冈石窟三分之二洞窟已经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工智能技术成功运用于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管理和利用多个领域。
人工智能新赛道日渐开阔,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我省政策端、市场端同频共振,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正在向人工智能产业流动,相信人工智能产业一定会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来源:山西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