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陷入舆论风暴。车主集体质疑该装置实为“装饰品”:价值4.2万元选配的机盖宣传主打“复刻原型车+性能导风”,但实际使用中导风效果微乎其微,部分车主实测发现“根本不通风”。小米官方补偿方案提出“
2024年5月,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陷入舆论风暴。车主集体质疑该装置实为“装饰品”:价值4.2万元选配的机盖宣传主打“复刻原型车+性能导风”,但实际使用中导风效果微乎其微,部分车主实测发现“根本不通风”。
小米官方补偿方案提出“2万积分”(约值2000元)被批“敷衍”,而车主若更换普通舱盖需重新排队30-40周,矛盾迅速激化至雷军微博评论区,超400名车主发起“无损退车”维权。
图源:小红书
要求退车和质疑虚假宣传的声音也蔓延至雷总的微博评论区:
(网友喊话退车)
面对舆论压力,雷军采取“微博评论关注门槛”策略:仅允许关注超100天的用户留言。此举被解读为过滤“假订单用户”与舆情干扰,但客观上形成“屏蔽真实诉求”的负面观感。
核心矛盾点:
雷军在微博上搞了一个神操作:只有关注超过100天的用户,才能发表评论。
图源:微博
不是关闭评论,不是屏蔽用户,而是设下一道隐形的门槛,试图把用9.9元买来的“假订单车主”和“吃瓜群众”拦在门外,保留“老粉”的真实声音。
图源:微博
然而,也有分析指出,雷军真的是累了。
小米汽车的危机本质是“过度营销与产品交付割裂”的必然结果:
宣传夸大:发布会上将风道盖包装为“纽北赛道基因”的性能组件,实际功能未达预期;定价策略争议:53万元车型选配挖孔舱盖需额外支付8%车价,强化用户“智商税”感知;用户预期管理失效:早期“极致性价比”标签与高端定价形成认知冲突,情怀透支风险显现。行业分析师指出:“车企用互联网流量打法造车,但汽车是低频、高客单价、强安全属性的产品,用户容错率极低。” (来源:36氪汽车)B站实测视频播放量超500万,UP主@TechGeek实测显示风道盖对散热效率提升不足2%;小红书“退车攻略”获10万+收藏,用户自发整理维权话术与法律依据;微博话题#小米汽车虚假宣传#阅读量破3亿,舆情从产品功能争议上升至品牌信任危机。
用户情绪画像:
早期支持者:“愿意为情怀溢价买单,但无法接受功能欺诈”;理性消费者:“4.2万选配件的实际价值需重新评估”;行业观察者:“小米未完成从手机到汽车的运营思维升级”。事实上,小米SU7 Ultra的“风道盖风波”,表面上是一块“盖子”的问题,实质上是小米造车初期“营销大于实质”的战略后遗症。
图源:小米汽车
在发布会上,它是设计灵感源自刷圈纽北的原型车“性能组件”。
图源:B站@雷军
在现实中,它是气流导不导出都不太重要的“视觉装饰”。
一字之差,却是用户买单与退单的界限。
基于车主诉求与行业案例,可行解决方案包括:
立即停售争议组件:暂停53万元车型的挖孔舱盖选配,消除新增客诉风险;分级补偿方案:接受退车用户全额退款+优先提车权;保留组件用户补偿5万积分+终身质保;技术透明化:公布第三方机构风道盖测试报告,承认设计缺陷并致歉;建立CEO直面通道:雷军直播回应质疑,展现“躬身入局”姿态。其实,雷总并不是没有自省。
他在5月10日发微博感叹:“过去一个多月是自己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图源:微博
但比情绪更重要的是行动。
如果这段“艰难时刻”只换来微博设置,那不仅风波难平,小米汽车的未来也会失去方向。
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指出:“智能汽车时代的品牌价值=技术可信度×用户关系深度”,小米汽车若不能解决二者乘积问题,SU7的短期热度或将止步于“网红爆款”。
来源:地产资管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