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8日,高州市石鼓镇联合城管、住建、水务等部门,对西基山村一处无证经营的混凝土搅拌站开展专项拆除行动。
5月8日,高州市石鼓镇联合城管、住建、水务等部门,对西基山村一处无证经营的混凝土搅拌站开展专项拆除行动。
清晨七点,三辆贴着"
执法"标识的皮卡车碾过村道上的碎石子,惊飞了路旁竹林里的麻雀。
领队的执法人员老陈跳下车,手里攥着已经翻得卷边的拆除通知书——这已经是第三次上门了,前两次的封条都被撕得只剩半截。
搅拌站老板王大勇蹲在铁皮棚门口,手里的烟灰簌簌落在水泥地上。
他身后那座五层楼高的储浆塔,外壁上结着厚厚的灰壳,像长满牛皮癣的巨人。
"不是说还能宽限两天吗?"他哑着嗓子问,眼角的皱纹深得能夹住硬币。
回应他的是液压剪撕裂钢筋的尖啸声。
戴着安全帽的工人麻利地切断总闸,发黑的电线头滋啦冒出几点火星。
旁边围观的村民老张咂了咂嘴:"早该拆了!上个月我家孙崽在田里玩,滚了满身水泥渣子回来。
"
二十米长的输送带像条死蛇瘫在地上,锈迹斑斑的轴承里还卡着没清干净的混凝土块。
操作挖掘机的师傅老李最有经验,液压钳对准钢架接缝处精准下口,"咔嚓"一声,三吨重的搅拌机头就栽进了提前挖好的减震沙坑里。
环保局的小刘戴着白手套在废墟里翻检,突然举起个沾满油污的塑料桶:"瞧瞧!他们拿废机油当脱模剂,这玩意儿渗到地下,半亩水稻都得绝收。
"手机镜头怼上去,桶身上"剧毒"的骷髅标志已经褪色成淡粉色。
住在村头的阿芳抱着孩子挤进人群,指着东边山脚说:"去年暴雨把他们的沉淀池冲垮了,整条灌溉渠变成牛奶河,我家三亩菜地到现在还板结着。
"她怀里的娃儿忽然咳嗽起来,小手在浑浊的空气里抓挠。
住建局的老王翻开台账本,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投诉记录:"光是今年就接到19起举报,有说半夜机器震得瓦片掉,有说粉尘飘进灶台锅里。
"他掏出手机给记者看照片——某户人家的窗台上,积灰厚得能写下名字。
最触目惊心的是配电房。
歪斜的铁门里,裸露的电线像蜘蛛网般缠在潮湿的墙面上,两个灭火器早就过了有效期。
安监局的专家摇头:"这种自搭的380伏线路,去年邻镇就出过触电死人事故。
"
拆除现场飘起细雨,混着扬尘变成粘稠的泥点子。
城管队员小吴的制服后背洇出汗渍,他抹了把脸说:"这种黑站点就像野草,今天拔了根,明天可能换个地方冒头。
"他脚边的警示牌上,"安全生产"四个红字正在褪色。
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
开小卖部的赵婶突然喊起来:"上回他们运砂车把我家围墙撞裂,到现在都没赔!"几个后生仔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被压成波浪状的村道路面——那是超载卡车留下的"皱纹"。
中午十二点,最后一截钢梁被装上拖车。
水务局的技术员蹲在排水沟旁测水质,检测仪突然发出刺耳鸣叫:"PH值超标四倍!这些废水直接排进灌溉渠,种出来的稻子谁敢吃?"
镇政府的宣传车这时开进现场,大喇叭循环播放着政策。
负责人的皮鞋踩在碎砖块上咯吱响:"咱们要搞'回头看'机制,无人机每周航拍两次,哪个角落冒烟尘,半小时内必有执法队到场。
"
几个穿工作服的年轻人挤到前面,举着营业执照复印件问:"我们正规搅拌站的手续怎么办?"市场监管局的科员掏出二维码:"扫这个'绿色通道',材料齐全三天就能批,还送安全生产培训课。
"
夕阳西下时,二十亩违建场地已恢复成黄土地。
村支书老周把"复耕计划表"拍在挖掘机履带上:"秋播前种上大豆,土质检测达标的区域改草莓大棚。
"他的草帽檐还沾着拆除时溅上的水泥浆。
收队前,执法队员往村口告示栏贴了新通告。
红头文件旁边,有人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王老三家的母猪昨晚生了十二个崽"——生活与法治,在这片土地上碰撞出奇妙的回响。
来源:风雨无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