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以主题为“智启未来·科教融合”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召开。多位专家及17所学校代表围绕主题分享了心得体会和探索经验。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的小、初、高各学段学生现场展示了6项科技发明成果,展现了学生依托学校的创新科技教育,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
日前,以主题为“智启未来·科教融合”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召开。多位专家及17所学校代表围绕主题分享了心得体会和探索经验。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的小、初、高各学段学生现场展示了6项科技发明成果,展现了学生依托学校的创新科技教育,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
会议现场
北京一零一中课堂展示
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推动区域科学教育质量全面跃升,海淀区以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培育、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教育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赋能”等五大工程为重点,设立20个科学教育项目。海淀区教委主任杜荣贞表示,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平衡好教育公平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联好基础教育与终身学习,整合好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
会议围绕学校科学教育实践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新探索、数智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三个话题,以平行论坛形式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17所学校代表分享了在各领域专题下的探索经验。北京一零一中在会上展示了14节观摩课, 生动呈现了10个学科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探索实践,以及学校智慧校园应用场景的建设情况。
如何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答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陆云泉认为,数智让科学教育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成为现实,让因材施教从理想走向实践,让教育评价与管理迈向科学化、智能化,让学习边界消融、终身学习体系加速成型。未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将持续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全国中小学提升研究能力,传播改革与创新成果。
数智赋能科学教育,区域科研和学校教育该有怎样的作为?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在主题发言中,从数智赋能科学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育资源生成、评价机制创新、教科研模式创新等方面,呈现了海淀区探索数智时代科学教育“加法”的具体策略。
“学校需要建立多层次、多样态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教育需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学科实践与跨学科融合相结合,各类社团与项目相结合。”北京一零一中学熊永昌校长在主题报告中表示,学校要鼓励学生找到真热爱,从兴趣到志趣,指导学生研究真问题;从学业到事业,引领学生走上终生探究之路。目前,学校通过内外资源联动,以英才学院、四大书院为支撑,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中贯通体系。
一零一中学生在校园里体验思维训练数项目
人大附中校长刘小惠在经验分享中谈到,有两个着力点是必须要抓的:一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内容融入科学教育;二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手段赋能科学教育。目前,人大附中已创建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大中小贯通一体化培养;开展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创建全校人工智能品牌活动,以研促教,加强跨学科、跨学段、跨项目的深度交流。
北京八十中任炜东校长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实问题、集团化科学教育的价值锚定、集团化科学教育的体系架构、集团化科学教育的支撑网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集团科学教育实施情况,构建新时代“学段一体化、主体多元化、要素现代化”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本会议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等单位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市及全国十余个省、直辖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研究机构专家近400人参与研讨。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