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运城人,在忻州上了四年大学,说说那些刻进DNA的文化碰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23:12 1

摘要:第一次拖着行李箱站在忻州师范学院门口时,我盯着校训石上“厚德博学”四个大字发了愣——这和我运城老家解州关帝庙“忠义仁勇”的匾额,明明是同一种红底金字,却透出截然不同的气质。后来才懂,这抹差异色如同预言:四年间,黄河岸边的直爽与雁门关下的含蓄,像两股麻绳在我生命

第一次拖着行李箱站在忻州师范学院门口时,我盯着校训石上“厚德博学”四个大字发了愣——这和我运城老家解州关帝庙“忠义仁勇”的匾额,明明是同一种红底金字,却透出截然不同的气质。后来才懂,这抹差异色如同预言:四年间,黄河岸边的直爽与雁门关下的含蓄,像两股麻绳在我生命里反复绞拧,最终编成一条独特的文化缆绳。

运城人的胃是盐湖腌出来的。开学第一天,我端着老陈醋瓶往刀削面里猛倒,同桌的忻州室友惊得筷子悬在半空:“你们运城人吃醋…是按斤算的?”而她面前那笼莜面栲栳栳,像极了缩小版长城垛口,非得蘸着台蘑羊肉汤小口抿——这种“忻州式克制”,与我老家“油泼辣子管够”的豪放形成惨烈对比。

更震撼的是节令饮食的哲学。清明时节,运城同学集体请假回家“蒸子推馍”,忻州本地的同学却抱着一摞荞面碗托走进宿舍:“寒食节冷食,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后来在《忻州府志》里读到,这种差异源于古代忻州地处边塞,冷食便于军粮储存,而运城作为盐商重镇,祭祀讲究热灶旺火。

在运城,判断亲疏只需听一句“吃咧没”——尾音上扬是客气,下沉才是真要约饭。而忻州人的“吃喽哇”像带着雁门关的风雪,初听冷硬,细品却裹着暖意。

语言课上的文化休克更甚。当我用运城话朗读《将进酒》,老师笑称“河东官话适合唱蒲剧”;忻州同学用代县腔念《敕勒川》时,那喉音里滚动的“阴山”二字,竟让我想起宿舍窗外云雾缭绕的系舟山。最绝的是方言里的历史层理:忻州话里混着“鞑靼”(元蒙)、“歇晌”(戍边午休)等古语,而运城方言保留着“解库”(盐商当铺)、“畛子”(盐田分界)等晋商密码。

运城老乡会的迎新必喝“盐池酒”,三碗下肚就要拍胸脯称兄弟;忻州社团纳新却先递一杯沙棘汁,酸涩里品出慢热的情谊。

最典型的对比在毕业季。我们运城学生把行李捆成炸药包状,嚷嚷着“闯不出名堂不回来”;忻州同学默默给老师缝制手工布鞋,鞋底纳着“平安”暗纹——后来才知这是雁北习俗,学子远行前要“脚踩祝福”。这种差异像极了两地地貌:运城盐湖一览无余,忻州群山欲说还休。

四、非遗传承的“新旧交响”

作为关公故里人,我总觉非遗就该像解州关公像般庄严。直到加入忻州非遗社团,看95后学姐穿着改良版“北路梆子”戏服直播,弹幕飘过“求周边链接”时,才惊觉传统还能这样玩。

两地非遗的生存逻辑也迥异:运城关公信俗靠百万香客供养,忻州的面塑、剪纸却钻进高校文创店。记得有次和忻州同学争论保护方式,他指着非遗实验室的3D打印雕版说:“你们运城人把文化供在神龛上,我们忻州人要把文化种进年轻人手机里。”

毕业那天 收拾行李时,从书页抖落四年的碎片——运城带来的关公剪纸,忻州买的“五台山”书签,还有那张被老陈醋和台蘑酱轮流染色的课桌。突然想起方言课教授的话:“文化碰撞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像黄河水搅浑又澄清,最终沉淀出更丰沛的河床。”

如今在运城写字楼加班的我,办公桌上总摆着忻州带回的沙棘盆栽。每当同事好奇它的酸涩,我就想起那座把边塞烽火熬成温柔鸡汤的城市——它教会我:铜火锅能涮羊肉也能煮咖啡,就像地道的山西人,骨子里既要有盐湖的沉淀,也要有雁门的开阔。

来源:上进阿尔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