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表达螺旋的扩散、坍塌与平衡(反射波与正向波形成的共振驻波,酷似扁平时间锥的样子,但是是动态螺旋)。这也是为何现在又蹦出来一个量子引力似乎可以兼容弯曲时空效应的提法。
中国古代的数理文化的表达方式,通常用代数、人文、图符的方式来描述几何的变化,中国古代至少提供了四种螺旋表达方式:
一、河图,双螺旋。以前文章谈过,不重复。
二、太极,双螺旋。
三、八卦的1、2、4、8,扩展螺旋。
四、“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说文解字》,渊,回水也。等效于欧拉螺旋。西方人喜欢《道德经》理由之一。
注:东方一直存在双螺旋思路,笔者《 台风与各级螺旋星系、“时空对撞机”的拟合机理几乎一致》这篇文章说明双螺旋的普遍意义。
西方螺旋:
一、等距螺旋。
二、斐波那契螺旋,达芬奇喜欢
三、e螺旋,欧拉
欧拉方程
所谓最美方程,说的实际就是下图:#将其转化为三维螺旋的参数方程:
x=r⋅cos(θ)
y=r⋅sin(θ)
z=t(表示螺旋在 z 轴方向的位移)
笔者的分形迭代维研究的螺旋是扩展特征基于分形规则2,同时分形迭代,且是双螺旋干涉,且是基于螺旋为分形基础的螺旋,这么一种系统。
四、相对论、时空螺旋,分别考虑了欧拉螺旋的扩散、坍塌与平衡。
五、量子螺旋,薛定谔方程
同时表达螺旋的扩散、坍塌与平衡(反射波与正向波形成的共振驻波,酷似扁平时间锥的样子,但是是动态螺旋)。这也是为何现在又蹦出来一个量子引力似乎可以兼容弯曲时空效应的提法。
量子波
六、s3复球面的纤维化表达,类圆的螺旋
所谓黑洞的照片,实际黑洞视界的光线照片,并未看见黑洞。是黑洞后面光线在黑洞引力透镜作用下形成的黑洞视界的纤维化光线的积聚。
s3复球面的纤维化表达
第二张黑洞照片
至于网上总能看到的外国以前搞的像飞碟或草帽似的动态黑洞图,那是数学家为了电影搞的一个动画,并不是物理证据,骗骗小孩用的。那个动画的吸积层、高能粒子物质的流动方向都明显是错误的。笔者以前画的时空对撞机是改进版,但是画的不免粗糙了。基于电磁波观察方式,也不可能看见那样的黑洞。当时的数学家,水平还不如现在刚数学系毕业的。这几十年数学发展的有点快。
现在宇宙学的一个大麻烦是效果图、想象图在一些所谓的科普文章中被当做物理证据被引用。实际这些东西并无证据意义,仅仅是物理学家、数学家那么一想,他们比你还希望得到证据。
七、三维螺旋与平直的组合。规范场。量子海洋。笔者说的放大尺度的量子粥的宇宙状态。
注:西方一直在折腾单螺旋,笔者认为这是个误区。把曲线的复杂性用单螺旋表达,增加了数学拟合的复杂性。螺旋在第三维度的缩放是另外一个螺旋干涉作用的结果,双螺旋干涉方法会简单一些。西方仅仅拟合描述了最终螺旋的现象,却未能发掘这样结果的起因。这也是引力一直未搞清楚本质物理性质的原因。
牛顿认为引力不是力,爱因斯坦认为那是时空弯曲效应,但引力来自于哪里?如果直接证实引力子,则引力是力,四大基本力不能一统;如果证伪引力子,引力物理本质性质依然不明!
笔者观点:引力是如声波一样的,是质点中心的横向旋转(纵波,如对时空的潮汐扰动)、纵向震荡(横波,已证实的引力波效应)的干涉结果在宇宙背景温度(电磁波场)中的传播现象。引力不是力,不存在引力子。这个本质机理需要用双螺旋干涉解释原理,会得到与单螺旋一样的传播拟合结果,且更有复杂细节,例如为何螺旋分叉、翘曲。而单螺旋只能近似描述传播中的螺旋现象。
笔者的四维全息算法(现更名为分形迭代维)试图用最简单的二维的分形迭代波的干涉方式兼容这两种方式的表达。简单说就是三维螺旋分形迭代的分形迭代。这事以后慢慢聊。这相当于又搞出来一个数学分支,只能自己凑资料了。所谓的数学分支,数学前沿都是一帮不按课本套路出牌的数学“疯子”搞出来的。至于用在哪,对与错是以后的事情了。
二维的波,实际就是三维的场的降维简化表达。缺陷是丢失了部分三维信息。
同时,笔者发现,宇宙标准最小尺度刻度单位是太阳至水星的距离为1的基本尺度单位,可以称为水星尺。如果用其统一光年,AU等宇宙用尺度,会有意外数字性规律特征的发现。例如上面的银河系中心黑洞视界照片,其尺度是1水星尺。银河系之内如此,而螺旋星系都可用这尺度测量,会找到简单的基于2的分形迭代规律。现在暂时不清楚这种规律是否适合其他同级螺旋星系。笔者推测,会找到一致性规则。
宇宙就一个,是时间空间的总称,是全部时空;而时空是无数个,而且有各种级别,其中螺旋时空占比比较高。所有的时空组成整个宇宙。这是正常的逻辑。
而西方宇宙学中,把宇宙、时空这两个词混淆在一起。或用我们所处的总时空的证据说宇宙的事,愣说相对论适合宇宙(相对论适合的是时空),或者说我们的总时空处在黑洞中,宇宙在旋转。而实际的宇宙更像扩大版的量子粥,表现为大尺度的均一性,且不旋转,仅仅“沸腾”。旋转的仅仅是各级的螺旋时空。
或用对宇宙的思考来感觉螺旋时空不正常,例如大尺度均一性、各向同性,这是宇宙的特征,如果用来解释可见宇宙以及我们所处的螺旋总时空,那肯定有问题。各级螺旋星系都有扁平的特征,那么引力场的各向同性自然有问题。螺旋星系,引力场是赤道面方向偏大,南北极偏小。否则中子星喷发就不是南北极方向,而是各向同时喷发。
而“可见宇宙”这个词是以错就错的用法,就是望天看到多少都是宇宙的意思。这么说肯定没错,因为看到的肯定是宇宙的一部分。问题在于现在看到的,即便是看到的最远处,实际依然在我们所处的总时空的局部范围内。这样才会有宇宙之外的宇宙这种病句产生。宇宙本来就已经是总称,宇宙之外的宇宙也就是古代的方外之学。古人用方刻画范围,现在改用圆、波而已,数理一致。方的组合能充满方,所以古人认为数理大一统了;圆的组合不能充满圆,所以数学家现在头疼大一统,改用波、场、拓扑来试图弥补这个问题。
但可见宇宙的边界位置已经与总时空之外的宇宙接壤。且特征相仿了,就像两个总时空级别之间的结缔组织,所谓的丝状、大脑神经状。笔者以前文章中说的混沌态。偶尔应该在奇点附近(未被我们总时空俘获前的其他时空的星系)或总时空最远端(总时空俘获的其他时空的星系)看到超过137亿年前的星系。韦伯会陆续证实的。
来源:霹雳火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