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微短剧根据鬼马星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三位职业与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因一件离奇的连环案件相识,组成破案小分队,共同揭开朱雀堂背后惊天阴谋的故事。
在“长剧向短”的大趋势之下,以长剧经验拍微短剧显得有些“另类”,《朱雀堂》就是这样一部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
从立项伊始,《朱雀堂》就倍受关注。
这部微短剧根据鬼马星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三位职业与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因一件离奇的连环案件相识,组成破案小分队,共同揭开朱雀堂背后惊天阴谋的故事。
万茜、秦俊杰等长剧演员挑大梁主演,制作团队此前有着多年长剧经验,投资高达4000万……这样一部以长剧规格打造的精品网络微短剧,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目前《朱雀堂》还在后期制作当中,有望于今年暑期跟观众见面。
《影视独舌》提前观看了正片,并和这部剧的出品人、总制片人、时代典范公司董事长杨晓明聊了聊,听他讲述了从长剧转向微短剧的转型历程以及《朱雀堂》的幕后故事。
自带“基因优势”的转型冒险
“我们不想跟风做流水线产品,既然要入局,就做一部能打破行业认知的精品。”
杨晓明直言,拍《朱雀堂》是想做一部处于“塔尖”的作品,恰逢广电总局提出“提升网络微短剧内容品质,推动精品化创作”的号召,多重因素交汇,令他想打造一部高品质的微短剧。这个目标对他和时代典范这家公司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朱雀堂》之前,杨晓明一直活跃在长剧赛道,近年推出了《伪钞者之末路》《二十一天》等多部作品。习惯了长剧模式的创作者,能否在15分钟内驾驭高密度的戏剧冲突?
转型倒也不是全无抓手。此前,时代典范曾推出过网剧《暗夜行者》,以快节奏、强情节著称,其风格和微短剧很接近,所以自带一定的“基因优势”。
拍横屏短剧,对于做惯了长剧的团队来说,更容易上手。因为它保留了影视剧的视听语言体系,镜头调度、场景构图、灯光设计都能沿用长剧的成熟经验,而竖屏短剧更偏向短视频思维,对团队来说反而需要推翻重来。定下类型后,《朱雀堂》的改编也正式提上日程。
小说的版权早在七年前就已经被公司买下,曾经做过长剧开发,但进度不理想,一度搁置。经讨论后,团队认为人物极致、故事极致、情绪极致是短剧的最大特点,也是《朱雀堂》的改编原则。
在微短剧普遍成本控制在几百万的市场环境下,《朱雀堂》的制作费用堪称大手笔,这也能看出杨晓明对微短剧的信心。
比起长剧,短剧显然更适合当下观众的生活节奏。十几分钟一集,无论观看场景是通勤还是吃饭都没有压力,适合碎片化追剧。从情绪价值的提供到干货的梳理,短剧都有优势。
因为坚定看好微短剧,所以杨晓明选择从长剧转型。细数《朱雀堂》从立项到杀青,这个项目确实冒了很大风险,但目前成片在手,杨晓明对回款也有了信心,心里的石头放下大半,他还是觉得这场险冒得值。
不是降维打击,而是优势迁移
“第一次尝试做横屏短剧,我还觉得挺过瘾。”
杨晓明深知没有匠心的坚持,就没有精品的产出。在做长剧时,他就带领团队全方位把关,从剧本打磨到技术运用,力争精益求精,如今这一套经验被运用到了《朱雀堂》的拍摄之中。
最初,《朱雀堂》的剧本是48集,但在节奏上还是类似长剧,于是进一步压缩到30集。人物前史做得很扎实,几个主角都有复杂的经历,片中通过闪回等形式传达给观众,保持了“信息密度”与“情感留白”的平衡。
好马配好鞍,剧本质量不能含糊之外,制作也需跟上。
《朱雀堂》首次在短剧中采用4K超高清拍摄技术,画面达到了电影级别。为了拍出原著的民国氛围,采用的设备比之前拍长剧的还要多,还要好。
《朱雀堂》的服化道同样出自长剧班底之手。像剧中“十二金钗”的华丽妆造,朱雀堂内外颇具气势的布景,整体1:1置景真实还原的民国上海风貌……这些都能让人感受到“经费在燃烧”。
这样的“不计成本”背后,是杨晓明对行业痛点的清醒认知:“过去短剧被诟病‘粗制滥造’,根本原因是把它当成了‘快消品’。但我们相信,观众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尤其是横屏短剧。”
好的剧本,务必要选择好的演员来呈现。
短剧时长短,很多铺垫都不够细腻,需要让观众跟着剧情走,在推进过程中建立情感,熟悉角色。成熟的演员可以调动丰富的表演经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演出层次感,这样的短剧能让人更快入戏,在表演上也更有看点。万茜和秦俊杰的出演,为作品提供了加分项。
“很多人说我们这个短剧拍出来,对行业是降维打击,我觉得更像是优势迁移,发挥了我们在长剧领域的多年积累。”杨晓明说道。
从长短之争到长短共生
从业多年,杨晓明见证了剧集领域的高峰和低谷,如今随着微短剧的崛起,他选择躬身入局,对内容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
“强冲突、快反转”的感官刺激是短剧行业的优势,可价值观方面的引领往往是薄弱环节,这点需要从长剧取经。
在杨晓明看来,影视人不能一味迎合观众,还需要有担当,做价值观上的引领与思考,这是他在多年长剧领域深耕的经验。
《朱雀堂》里蕴含着朴素的道德是非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还塑造了几个有个性的角色,在民国那样一个乱世之中,也算是黑暗时代里的一点希望。剧本在细节上的打磨,为的是让观众更有沉浸感,不觉得这个故事是架空的悬疑,而是从真实历史土壤上生长出来的。
“长短之争”其实是伪命题,对好内容的渴求才是硬通货,制作方应勿忘初心,打磨内容。
“长剧的问题在于‘注水’,20集能讲完的故事非要拖到40集;短剧的局限是‘浅尝辄止’,人物动机和情感逻辑容易单薄。”
无论长剧还是短剧,“内容为王”都是破局之道,在这个前提之下,两者不但有没有争论的必要,反而可以和谐共存。在一部作品中兼顾短剧节奏与长剧深度,“长短之争”就能变成“长短共生”。
微短剧如何实现精品化?《朱雀堂》给出的解法是长剧短做,要靠作品思维而不是产品思维。
七年里没有做成长剧,如今以短剧的形式重生,《朱雀堂》的开发过程,算是一次对内容本质的回归。它在保证剧集可看性、娱乐性的同时,更注重家国情怀的表达。
“《朱雀堂》是时代典范在精品化创作道路上的一次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我们希望通过高投入、高标准的制作模式,推动网络微短剧从‘短平快’向‘短精优’转型升级。”
编后语
从长信传媒的《狮城山海》,到时代典范的《朱雀堂》;从投资一个亿,到四千万;从杨旭文、巍子到万茜、秦俊杰,可见长剧团队积极向短,短剧向精的趋势。
《狮城山海》每集20分钟,49集,全片相当于24集的中篇电视剧。《朱雀堂》每集15分钟,30集,篇幅相当于12集的短篇电视剧。
篇幅上比长剧集短,比微短剧长;背景上比长剧集简约,比微短剧宏阔;叙事上比长剧集迅捷,比微短剧丰富;造价上比长剧集低,比微短剧高。
《狮城山海》网台联播,从开机到播出用了一年的时间,已经算长周期项目;《朱雀堂》或将把这个周期压缩到半年。
目前,传统长剧集正在有意识收缩篇幅,而新兴微短剧则正在致力于精品化。《狮城山海》和《朱雀堂》有可能达成一种双向奔赴的平衡。制片公司和演员有尝试的积极性,平台有接纳新事物的准备金,市场有拥抱新品类的可能性。这样,它们完全有机会在会员拉新和留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狮城山海》的播出,在业界塑造着新的观念,“像《狮城山海》一样的短剧”已经成为一种修辞。
《朱雀堂》“长剧短做”的思路也与《狮城山海》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向微短剧的节奏取经,但在内容上有长剧的坚持,这种认知会一步步在观众心里落地生根。
这两部所构筑的品类,可以叫“精品短剧”。但从整体篇幅、单集时长、视听语言、叙事空间、成本造价……等方面看,或许应该命名为微短剧大项下的“精品中剧”。
至于它们能否在商业上形成闭环,能否引得大批长剧公司和创作者转向,还得静观后效。
【文/忠犬七公】
来源: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