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看《天道》时,我正窝在出租屋的破沙发上,看到丁元英被馄饨摊老板重复收钱却一声不吭,突然就想起去年我在菜市场被多收了两毛钱,跟摊主争了十分钟的样子。
第一次看《天道》时,我正窝在出租屋的破沙发上,看到丁元英被馄饨摊老板重复收钱却一声不吭,突然就想起去年我在菜市场被多收了两毛钱,跟摊主争了十分钟的样子。
那时候只觉得这个男人怪,现在才懂,他蹲在那儿慢慢嚼馄饨的模样,像极了在看众生相 —— 原来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兜里的钱够不够、枕边人合不合,更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藏在骨头里的思维定式,就像丁元英说的 "文化属性",看不见摸不着,却把人捆得死死的。
接下来阿胖要分享的这3点,才是大家破局的关键!
身边太多人把日子过成了 "抱怨大会":同学聚会,总有人端着酒杯叹气 "我爸要是能给我安排进国企,早不至于这么累";小区阿姨聊家长里短,三句不离 "我婆婆当年没帮我带孩子,现在我也不管她"。
好像所有人都默认,原生家庭就是命运的剧本,出身就是贴在脑门上的标签。
但《天道》里的冯世杰让我惊了,同样在穷得掉渣的王庙村长大,他没跟着别人骂和盼,反而盯上了丁元英这个 "外来人",变着法儿地求点拨,你看,困住人的从来不是穷山恶水,而是心里那堵 "我只能这样" 的墙。
丁元英说 "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说白了就是总想着 "等靠要" 的人,永远站不直。
就像心理学里说的 "习得性无助",习惯了把失败推给外界的人,慢慢就会丧失主动改变的能力。
我妈常说 "咱家没背景,你得自己闯",以前觉得这话刺耳,现在才懂,这其实是最早的 "强势文化" 启蒙,承认起点低,但绝不把起点当终点。
说个真事,我初中同学阿芳和阿丽都来自单亲家庭。
阿芳总说 "我妈没本事,连家长会都不敢去",成绩越来越差,早早就辍了学;阿丽呢,跟着摆早餐摊的爸爸长大,每天帮着和面、熬粥,却愣是考上了重点高中。
后来阿丽告诉我,她每天边揉面边背单词,手酸了就想想 "多背一个词,就能离爸爸的早餐车远一点"。
现在阿丽成了小学老师,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而阿芳还在老家打零工,逢人就说 "命不好"。
《天道》里的刘冰更让人唏嘘,明明拿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因为总想着 "丁元英该拉我一把",最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 你看,穷不可怕,怕的是穷惯了的思维。
你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婚姻不顺,就骂 "我爸妈婚姻就不幸福,我能好到哪儿去";工作不顺,就说 "我学历低,能找到活儿就不错了"。
就像楼下的张叔,下岗后天天蹲在小区门口下棋,逢人就抱怨 "厂子倒闭怪我吗",而同样下岗的李姨,摆了个修鞋摊,现在都盘下店面开修鞋店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像影子,但影子是跟着光走的,你朝着光的方向走,影子自然就甩在身后了。
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心态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训练方法!
每天睡前花五分钟,想想今天自己做成了什么小事,哪怕只是 "学会了一道新菜"
遇到麻烦别先抱怨,先问自己 "现在能做什么",比如吵架了,先倒杯水冷静一下
把 "要是我家有钱就好了" 换成 "我现在能存下多少钱",从小目标开始改变
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太多 "应该":应该考个好大学,应该找个稳定工作,应该三十岁前结婚生子。
就像《天道》里的芮小丹,放着德国的优渥生活不要,偏要回来,别人说她 "傻",她却说 "我得按自己的心意活"。
太多人被困住,不是因为穷或婚姻不好,而是把别人画的人生路线图当成了唯一的路,走着走着发现不对劲,却不敢迈出偏离的那一步。
哲学家说 "人是自己选择的总和",可现在的人更像 "社会流水线" 生产的标准件:毕业进大厂,攒钱买房,相亲结婚,生孩子后鸡娃,退休后带孙。
丁元英在王庙村说 "要按规律办事",放在人生里,最大的规律就是 "你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就像穿鞋子,别人都说某双鞋好看,可磨不磨脚只有自己知道。
我表哥前几年干了件 "疯事":放弃年薪三十万的国企工作,跑去开木工坊。
当时全家都反对,说 "你都三十多了,还折腾什么"。
可上周去他的工作室,看他戴着护目镜专注打磨木料,脸上那种发亮的神情,是以前在办公室从来没见过的。
他说 "在国企每天打卡上班,就像个提线木偶,结婚买房都是跟着别人的节奏走,直到有天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想要什么"。
再看我表妹,当初嫁给开货车的对象,被亲戚们说 "没眼光",现在夫妻俩边跑长途边直播,记录路上的风景,反而活得有声有色。
《天道》里的欧阳雪更有意思,别人觉得女人开饭店就得斤斤计较,她偏要讲规矩、不贪心,最后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 —— 你看,不按剧本走的人,反而活出了自己的剧本。
生活中那些活得拧巴的人,大多是被 "标准答案" 困住了:明明不喜欢里面的工作,却因为 "稳定" 不敢辞职;明明和伴侣没了感情,却因为 "孩子还小" 凑合过。
就像小区门口的奶茶店开开关关,最后存活下来的,反而是卖老式刨冰的摊子,老板是个五十岁的阿姨,她说 "我就想让现在的孩子尝尝我们小时候的味道,赚多赚少够花就行"。
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你自己写的答案,才是最适合你的。
怎么做,才能跳出标准答案呢?
第一步,列一张 "叛逆清单",写下三件别人觉得 "不应该" 但你想做的事,比如四十岁学画画
第二步,做决定时问问自己 "五年后我会后悔现在的选择吗",比听别人的意见更有用
第三步,每周留一天 "反常规日",比如周末不去逛街,而是去公园看大爷下棋,说不定有新发现
做好这3点,就足够了!
太多人把人生过成了 "等快递":等一个贵人来拉自己一把,等一个机会让自己翻身,等婚姻里的对方先改变。
《天道》里王庙村的村民一开始也是这样,听说丁元英来扶贫,第一反应是 "能给多少钱"" 什么时候分钱 ",直到芮小丹骂醒他们" 靠别人的人,永远站不直 "。
其实贫穷和婚姻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总想着" 别人该为我做什么 ",而不是" 我能为自己做什么 "。
丁元英说 "神即道,道法自然",说白了就是按规律办事,而最大的规律就是 "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经济学里讲 "内生增长",个人的成长也一样,指望外部输入不如自己搞定,就像婚姻,等着对方哄你不如自己先迈出和解的一步;等着老板加薪不如自己先提升能力,机会从来不是等来的,是自己创造的。
老家有两个村子,A 村年年等上面拨款修路,钱到了先盖气派的村委会,路还是破破烂烂;B 村的老支书带着年轻人砍竹子做竹编,自己跑县城找销路,现在成了网红村,游客不断。
我表姐刚结婚时,丈夫天天打游戏,她没像别人那样吵架,而是拉着丈夫一起报了烘焙班,现在夫妻俩每周一起研究新蛋糕,感情反而更好了。
《天道》里的肖亚文最厉害,从普通法律顾问到成为公司董事长,她靠的不是丁元英的照顾,而是时刻盯着 "我能为这个公司做什么",主动抓住了机会 —— 你看,主动创造的人,永远有出路。
身边那些过得好的人,都是 "主动型选手":公司效益不好,有人等着裁员,有人主动去谈合作拉项目;婚姻进入平淡期,有人抱怨没意思,有人拉着伴侣去尝试新事物。
就像丁元英在音箱展上的 "杀招",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市场就打开市场,生存从来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破局。
那等靠要这种弱势文化该怎么破除呢?
记住下面3个要点:
1、遇到问题别干等,先做三件小事,比如想创业,先去摆一次地摊试试
2、每天观察身边的小需求,比如小区老人不会用手机,就去教他们用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