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韵悠悠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1:43 1

摘要:在这五彩斑斓的服装世界里,尽管各种鲜艳的色彩争奇斗艳,但麻料衣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占据着舒适的一隅。它就像一位低调的隐士,虽没有蚕丝的高贵华丽,也不及棉花的广泛普及,却凭借着良好的透气性和散热性,成为了人们贴心的伴侣。穿上麻料衣服,即便汗水浸湿,它也不会紧

在这五彩斑斓的服装世界里,尽管各种鲜艳的色彩争奇斗艳,但麻料衣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占据着舒适的一隅。它就像一位低调的隐士,虽没有蚕丝的高贵华丽,也不及棉花的广泛普及,却凭借着良好的透气性和散热性,成为了人们贴心的伴侣。穿上麻料衣服,即便汗水浸湿,它也不会紧贴肌肤,那份自在与清爽,仿佛能让身体在微风中自由呼吸,实在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关于麻,那可是有着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的春播时节,后娘给舜和象兄弟俩各准备了一袋麻籽,让他们分别去东坪和西坪种麻,并说谁种的麻出了苗,谁才能回家。走到半路,象的肚子饿了,便坐在路边拿出麻籽吃起来。原来,后娘为了赶走大舜,偷偷把他的麻籽炒熟了,这些炒熟的麻籽吃起来香脆可口。象尝了之后,觉得大舜的麻籽更好,便偷偷地与大舜的麻籽调了包。结果,大舜种的麻在湿土里仅仅四天就冒出了嫩绿的芽儿,他轻轻松松地回了家。而象的麻籽却怎么也长不出来,只能留在山中。后娘本想害大舜,没想到弄巧成拙,自己又气又悔,急出了病。大舜却毫无怨言,依旧精心熬煮汤药端给后娘,还跑到山中,把饿晕的象背回了家。

麻的历史,宛如一幅古老而悠长的画卷。真正大规模种植麻,大约始于汉朝。汉麻,这位古老的 “植物明星”,有着久远的种植历史。从汉朝开始,它就以天然纤维的身份,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制作衣物的重要材料。它的透气与散热功能,让古人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了丝丝清凉。时光流转,如今汉麻的其他价值也被一一发掘,曾经稀有的它,再度成为了备受瞩目的 “宠儿”,汉麻的种植也愈发火热起来。

而在更早的春秋时期,麻就已经与爱情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 年前的黄土高原上,一位姑娘用她那质朴的歌声,将火辣辣的爱情融入了《诗经》之中:“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那时的麻地,可不是普通的农田。周代的大麻能长到一人多高,茂密的麻林就像一个个天然的 “约会包间”。姑娘站在地头,远远望着心上人 “留子嗟” 在麻叶沙沙声中缓缓穿行,那若隐若现的身影,如同现代偶像剧里的推拉镜头,让人心跳加速,爱情的甜蜜在麻林间悄然弥漫。

革命战争年代,麻又成为了沂蒙人民支援革命的 “功臣”。沂蒙人民辛勤种麻,用麻纳鞋底,为人民军队制作了无数双军鞋。据说,当时做的鞋有成千上万双,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将领都曾穿过沂蒙人民做的鞋。刘少奇同志也穿着一双补了补丁的布鞋,鞋上张开的 “狮子口” 都露出了脚趾头。同志们见了,既敬佩又心疼,都劝他换双新鞋。他却笑着说:“别看这鞋有些破,它的功劳可不小啊!让皮匠补一补还可以穿嘛,不用换!” 他还把沂蒙人民送的一双鞋带回了延安,那不仅仅是一双鞋,更是沂蒙人民与革命战士深厚情谊的象征。

70 年代的沂蒙山区,流传着这样一支歌:“谷子那个秀了穗,高粱那个晒红米。姑嫂们来到那个大树底。手拿麻绳和针锥,趁着闲空纳鞋底,纳呀么纳鞋底。” 老妈妈、小媳妇们都会唱,孩子们也跟着瞎哼哼。那歌声在乡间回荡,仿佛是麻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其实,种麻并非易事,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农民的心血与智慧。选种时,麻种那坚硬的外壳,就像一个个小小的 “堡垒”。要用温水浸泡,水温一般保持在 30℃ - 40℃左右,浸泡时间大约为 12 - 24 小时,这样才能让麻种既不会因泡大而 “熟”,也不会因泡轻而芽子顶不出来,从而能够有力地破壳而出。

管理麻地也是一门学问。间苗尤为重要,苗株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 20 - 30 厘米左右,太密了,麻苗会因不透风而长不好;太稀了,旁枝斜逸,不仅长得不好看,产量也会很低。在麻的生长过程中,还需要精心浇水施肥,时刻留意着,别让狗把麻地糟蹋了。那时,因为公共场所少,也有偷偷跑到麻地谈恋爱的,不过要是被发现,就会被骂得狗头喷血。

沤麻是个技术活。先得把成熟的麻株捆扎成不太紧的捆,然后并排平放在沤麻池里。麻捆上边还要压上一抱一抱的麻叶,目的是为了把麻捆压到水里刚露头,也为了麻捆保持一定温度好发酵。一般麻在麻池里要沤泡四五天的时间,水温不能低于 15℃。期间得有人不断巡视观察,等到整个麻秆木质组织软化皮层脱胶,才能打捞出来进行晾晒。

扒麻则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人们有的在树下乘凉扒麻,将麻杆依着树干,把扒下的麻挂在树枝上,嘴里还唱着小曲,像 “打柴的樵夫山头站”、“小寡妇哭坟”等,歌词里还常常撒上些 “胡椒面”,带着点不荤不素的爱情味道。扒出的麻杆又白又高,农村要结婚的,常把麻杆铺到床上,为的是生出的小孩也像麻杆一样,长成又高又白的细高挑。要是坐在炉子旁扒麻,那就更有诗意了。扒下的麻杆随手放在炉子里燎水,还能顺便看着孩子,于是便有了 “燎水扒麻看孩子” 这个有趣的成语,形容一个人能同时干好几样活,这也是我在管理讲座中常讲的“一职多能”的意思。

搓麻绳一般是在妇女的腿上进行,不管是白点的、黑点的,粗点的,还是细点的,都得挽上裤脚露出来。时间一长,腿上的细毛都被搓去了。这搓麻绳啊,也蕴含着一些哲理,就像管理讲座中强调的要学会借势发展,可真要学会在“别人腿上搓麻绳”,那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别人未必同意。

最后是纳鞋底。解晓东的那首《中国娃》里唱道:“...... 最爱穿得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走得正......” 战争年代,麻鞋底是送给解放军战士的温暖;和平年代,是家人之间的关爱。如今,麻鞋底和麻鞋垫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识。麻鞋垫透气好,能让人不起脚气,脚也不臭,而且麻针脚高于布面,穿着有点按摩的感觉。现在,它还成为了我们那时谈恋爱时别具滋味的定情信物呢。

麻,它承载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也蕴含着无尽的哲理。那些与麻有关的岁月,如同一条悠悠的长河,在我的心中缓缓流淌,让我怀念,让我沉醉。它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生活的诗意所在。

来源:日升博士讲家教

相关推荐